动介带宾句中“V+在+NP”结构的句法分析

时间:2022-10-26 03:24:32

动介带宾句中“V+在+NP”结构的句法分析

摘 要:动介带宾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颇有研究价值的句式。本文所说的动介带宾句,是指现代汉语中词语的线性排列顺序为“动词+介词+名词性词语”,即:结构为“V+P+NP”的句式。“V+在+NP”是动介带宾句中的一种典型结构,本文从语法的共时平面对此结构的层次关系、句法特点和各语法单位进行分析。

关键词:动介带宾句 “V+在+NP”结构 句法分析

一、引言

动介带宾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颇有研究价值的句式。本文所说的动介带宾句,是指现代汉语中词语的线性排列顺序为“动词+介词+名词性词语”的这样一种句式,即:结构为“V+P+NP”的句式。[1](P265)例如:

(1)运动员跑到操场。

(2)孩子掉在河里。

(3)他们来自农村。

这些实例中的“跑、掉、来”都是动词,“到、在、自”一般语法书都视其为介词,“操场、河里、农村”都是名词性词语。如果把名词性词语记作“NP”,动词记作“V”,介词记作“P”,那么“动词+介词+名词性词语”结构就可记作“V+P+NP”式。

本文主要研究动介带宾句中的典型结构“V+在+NP”,并从语法的共时平面对此结构的层次关系、句法特点和各语法单位进行分析。

二、“V+在+NP”结构句法上的层次关系分析

对于“V+在+NP”结构的层次关系,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总体来说,有两种分法,一种是:“V+(在+NP)”,“在+NP”为介词结构,在动词后面作补语。整个结构“V+在+NP”为动补结构。另外,在胡裕树《现代汉语》中,对于这一结构的层次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方法,即:“(V+在)+NP”。其中,介词“在”附着在动词的后面和动词构成一个整体,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介词“在”后的“NP”看作是“V+在”的宾语。整个结构为“述宾结构”。胡裕树提出:在语音上,“V+在+NP”中的停顿在介词之后,如果加上动态助词,就要加在介词之后。如上例:“孩子掉在(了)河里。”[2](P336)因此,分析为介词结构作补语,在意义上是讲不通的。

从语言事实来看,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很多“动词+动词”的结构都演变成“动词+介词”,即:动词和介词组合成的结构体,简称“动介组合体”[3](P268),在语法结构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动词。甚至有些动词和介词已经演变成一个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如“达到、属于、等于、献给”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将动介带宾句的层次关系划分为述宾结构更为恰当。

三、“V+在+NP”结构中的动词

(一)出现在“V+在+NP”结构中的动词多为典型的不及物动词。如:“坐、住、站、死、摔、躺、飞、走”等;也有一部分是及物动词,如:“放、摆、挂、贴、写、刻、绣”等。

(4)他躺在床上。

(5)苹果落在地上。

(6)一幅画挂在墙上 。

(7)壁画刻在石窟两侧的石壁上。

例(4)、例(5)中,“躺、落”为不及物动词,例(6)、例(7)中,“挂、刻”为及物动词。

(二)“V+在+NP”结构中动词包括两类,即: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动词和表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动词。

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动词,如:“坐、住、站、挂、摆”等。例如:“他坐在椅子上”强调“坐”这一动作的持续。

另外,表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动词,如:“喷、倒、摔、死”等。例如:“他摔在马路上”强调“摔”主体状态的变化。

(三)能够进入“V+在+NP”结构的动词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只有少部分表示抽象意义的双音节动词可以出现在该结构中。如:“团结、包围、出现、诞生、发生、矗立、屹立”等。[3]

(8)雷锋精神像一座丰碑,矗立在人们心中。

(9)那场洪水发生在1998年。

像“工作、学习、睡觉”之类的表示具体语义的双音节词,一般不会在该结构中出现。

四、“V+在+NP”结构中的介词“在”

介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主要有四个:连缀和标示作用、功能转化作用、句式标记作用及管约和标界作用。[5]

“V+在+NP”结构中介词“在”的句法作用主要是连缀和标示作用。根据介词前动词类型的不同以及“V+在+NP”结构中介词引出的大多为方位名词、处所名词等,介词“在”在句法结构中的连缀和标示作用的具体体现也会有所差别。

(一)当结构中的动词为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动词时,介词“在”会引出事物或状态存在的处所,标示出“V+在+NP”结构的静态。

(10)书放在桌子上书在桌子上放着

(11)毛巾晾在衣架上毛巾在衣架上晾着

其中,“桌子”和“衣架”分别是事物“书”和“毛巾”存在的处所。

(二)当结构中的动词为表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动词时,介词“在”会引出动作发生或状态发生变化的处所,标示出“V+在+NP”结构的动态。

(12)我存在银行里我在银行里存(钱)

(13)我抄在稿纸上我在稿纸上抄(笔记)

其中,“银行”和“稿纸”是动作“存”和“抄”发生的处所。

五、“V+在+NP”结构的句法特点

(一)“V+在+NP”结构一般含有两个动核结构。例如:

(14)苹果落在地上。苹果落苹果在地上。

(15)他走在操场上。他在走他在操场上。

在含有两个动核结构的“V+在+NP”句中,介词“在”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动词了,这一特点与介词的演变程度密切相关,在动词向介词虚化的过程当中,有些已经完全虚化,而有的还带有动词的痕迹,“V+在+NP”结构中的介词“在”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对于可以进入“V+在+NP”结构的两类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动词构成的句子末尾不能加“了”,加上“了”之后就会失去原来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特点。

例如:“一幅画挂在墙上了”等于说“一幅画已经挂到了墙上”,表示动作的完成。而“一幅画挂在墙上”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幅画挂着+一幅画在墙上”。因此,上述句子加“了”后就会导致和原有结构的语义不一致的现象。

又如:“他住在北京。”后面也不能加“了”。“他住在北京”相当于“他正在住+他在北京”,加上“了”后也失去了动态持续的意思。

相反,表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动词构成的句子末尾可以加“了”,如“他死在医院里了”“他摔在马路上了”。其中“他死在医院里了”意思为“他死了+他在医院里”。

(三)“V+在+NP”结构中的两类动词和时间段的结合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两类动词中,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动词,上文提到的诸如:“坐、住、站、挂、摆”等,在时间特征上会表现出“段”的概念。因此,“一幅画挂在墙上”可以说成“一幅画挂在墙上好几年”;“他住在北京”可以说成“他住在北京好几个月”。其中,“好几年”“好几个月”都可以说得通。

另外,表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动词,即上文提到的诸如:“喷、倒、摔、死”等,强调动作或是状态在瞬间或极短时间内的变化,在时间特征上表现出“点”的概念。例如:“他死在医院”不能说成“他死在医院好几年”,只能说“他好几年前死在医院了。”

(四)不能变换成“把”字句和“被”字句式是“V+在+NP”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句法特征。由于这一结构中整个动作过程的参与者只有一个――动作的实施者,所以这一语义上的特点表现在句法上就要求这样的结构不能变换成意义相似的“把”字句和“被”字句。例如:

孩子掉在河里把孩子掉在河里(×)孩子被掉在河里(×)

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一个人被坐在椅子上(×)

六、结语

动介带宾句是语法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涉及语义、语用在内的语言研究各个方面更深层次的挖掘。

参考文献:

[1]范晓.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3]蒋菁菁.现代汉语“V十在NP”和“在NP十V”格式的比较研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94.

[5]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39.

(王虹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100024)

上一篇:会亭看日本之五:日本的零售商业与物价 下一篇:需求估计理论下的高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