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6 03:12:52

黑龙江省大豆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目前总产量占全国的11%,是国内唯一自给有余的省份。我们在绥化市进行了大豆模式化高产栽培试验,对大豆单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组装配套,总结提出了大豆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一、大豆大面积高产栽培模式生产概况

据资料统计,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大豆种植面积50万公顷,单产2550kg/公顷(2005年)。大豆单产由1950年前的750kg/公顷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2700kg/公顷以上。经营体制改革前,栽培方式主要是:采取平翻、平作、条播、后起垄的栽培方式,经营粗放,单产水平低,在1500kg/公顷以内(83年,1464kg;84年,1462kg;85年,1263kg);1985~1999年前主要栽培方式:平翻深松打破犁底层,推广应用三垄栽培技术,单产达到了2250kg/公顷(97年,2392kg;98年,2448kg;99年,2265kg);进入21世纪,普遍应用了深松、精量点播、原垄卡、大垄密、深窄密、大垄行间覆膜等新技术,使大豆平均单产上升到现在的2700kg/公顷以上(06年2827kg;07年2608kg;08年2758kg)。近三年,在农业部大豆高产创建和科技入户活动中,八五二农场采用“一膜两密”栽培,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4258.5kg/公顷(2008年),是目前高纬度地区最高产量。

二、大豆大面积高产栽培模式综合组装配套技术

1.大豆耕作制度

根据前茬确定“以松为主,松、翻、旋、耙、卡相配套”的耕作方式。耕作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前茬为麦茬或经济作物茬口时,一般采取伏秋浅翻深松,并实施秋整地、秋起垄、秋施肥的“三秋”整地模式。此种耕作方式达到了秋雨春用、春旱秋防之目的,为一次保全苗创造了良好的苗床。 ②、前茬为玉米茬有深松基础时,一般采取撞冻茬、打茬扶垄,机械双条原垄卡种大豆,配合苗期垄沟深松的耕作方法,或采取旋耕及耙茬达播后播种。茬口处理一般在秋冬季准备到位。 ③、需要窄行平播密植的,采取伏秋深松整地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库容,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达到播种状态后,来年春天基本不动土即可播种。

2.主要生产栽培技术模式

模式化栽培是大豆增产的主要途径之一。按照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前茬,因地制宜配套不同的栽培模式,实行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农艺农机有机结合。(所谓的良田:就是经过土地治理后,达到沟渠配套、排水通畅、轮作合理、培肥地力、长残效农药控制及农田林网化等标准的农田。)岗平白浆土地,配套实施以矮杆品种、深松施肥、气吸播种、窄行密植、群体匀质为主要技术要点的“深窄密”栽培模式;低平地,配套实施以主茎结荚、大垄宽台、垄底深松、分层施肥、垄上机播为主要技术要点的“大垄密”模式;岗坡土地,配套实施以主茎结荚、大垄宽台、精量点播、合理密植、苗带除草、行间覆膜为主要技术要点的机械化大垄行间覆膜模式;前茬玉米地,配套实施玉米冬收、撞冻茬或打茬扶垄、机械双条卡种、垄沟深松为主要技术要点的玉米冬收原垄卡种大豆模式。由于坚持了模式化栽培,充分发挥了技术增产的潜力,与常规的三垄栽培方式对比,“深窄密”技术增产率达18%以上;“大垄密”技术增产率达20%以上;行间覆膜技术增产率高达25%以上。“原垄卡”技术节本增效10%。 深窄密,窄行密植栽培方式的一种模式。具备三垄栽培的深松特点,选择矮杆半矮杆品种,缩小了行距,增加了株数。深:深松35~45cm;窄:行距一般30~35cm;密:公顷保苗45万株左右。 大垄密,窄行密植栽培方式的一种模式。是在结合了三垄栽培和深窄密特点基础上,将60~70cm的垄改为130cm的大垄,实行两垄变一垄,垄上四行或六行的垄平结合、宽窄结合、旱涝综防的新模式。这一改进继承了三垄栽培的优点,强化了抗涝和抗旱性能,增强了抗涝、抗旱能力,又具有深窄密的平作密植、植株分布均匀、提高光效的特点,因而,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更稳。是目前大豆生产的主要模式。

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即在130cm宽的大垄上利用机械将地膜铺于大豆两行之间,种子播于膜边2-3cm处。同时,肥料分层施在种侧膜下或膜边,施肥、覆膜、播种机械作业一次完成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该模式进一步强化了保水增温性能,适合春旱年份和低温年份应用,具有很好的抗旱增温作用。 玉米冬收原垄卡大豆,就是将玉米的收获期人为延后,入冬地面冻实后,再利用玉米收获机直收玉米,翌年原垄卡种大豆的模式。采用此方法可以减少玉米烘干成本、人工收获玉米的成本,减少大豆机械松、翻、耙等整地作业成本,还可以借玉米残肥,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节能降耗减排,实现绿色环保农业生产。此模式具有向节能、节本要效益,向降耗要生态环境、要蓝天碧水之功效。使我们做到不仅是粮食的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保护者。

在推行“两密一膜一卡”模式基础上,我们还根据天气的变化和设备的更新,融合进“三五”适期早播法和精密匀播技术。使其更加完善,进一步提高了产量潜力。 大豆“三五”适期早播技术:即当耕层5cm5d稳定通过5℃时开始播种。近十年来,随着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影响,该地区气候变化较大,早春回暖早,春播期旱情越来越重,年降水量向偏少发展,影响大豆出苗。应用此项技术提早播种,改变过去的五一后才播种为4月20日左右开始播种,有效利用了返浆水。既抵御了春季的干旱,也能预防春播期出现多雨涝灾,确保四苗;充分利用和挖掘了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充分利用了当地五月份的光热资源。 大豆精密匀播技术:随着播种设备的更新,为更好满足大豆植株均匀度创造了条件。如零速投种器粒距的变异系数为19%,比标准要求的≤40降低一半以上。确保了匀度的提高,植株分布更加合理,增产幅度在15%以上。

三、需要完善的主要技术

随着各项技术的集成应用,在以往配套技术基础上,在大豆栽培上,将重点扩大推广大豆“大、早、匀”栽培技术组合模式。 大:就是秋起平头大垄,其标准为,高、宽、平、齐、匀、直、施、墒。高就是垄台高度镇压后应达12~15cm;宽是指垄台面宽大于等于70~90cm,垄沟宽110~130cm,呈梯形;平是垄台面平整,土碎无坷拉,无秸秆;齐是起垄起到头起到边,地头整齐;匀是垄距均匀一致;直是垄向直,百米误差不超过5cm;施是进行秋施肥、秋施药;墒是适时镇压,确保土壤墒情好。 早:就是采用三五适期早播法和行间覆膜法。做到早播种,早覆膜,达到充分利用返浆水目的,从而实现保水提温,一次播种保全苗。充分挖掘光热资源和高产品种两个潜力。 匀:就是合理的密度,最佳的匀度,向植株群体空间要潜能,向植株个体要潜力。用好先进设备,提高植株田间分布的均匀度。 在干旱地区,将重点推广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和实施膜下滴灌等灌溉技术。

四、小结

只要坚持“两密一膜一卡”种植模式和“五统一”管理模式,并在其基础上强化大、早、匀应用技术,在不增加成本、不增加污染的情况下,再增加10%的产量。

上一篇:浅谈日光温室蔬菜膜下滴灌技术 下一篇:水稻机械化育秧试验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