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石门县壶瓶山保护区保护价值及其对繁荣地方经济的作用

时间:2022-10-26 02:26:46

湖南石门县壶瓶山保护区保护价值及其对繁荣地方经济的作用

摘要:指出了壶瓶山保护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石门县境,地处东部中亚热带地区北缘,常绿阔叶林及其垂直地带类型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保存面积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特别是许多古老的残遗植物还有小片的分布,而且彼此混生一起。过去,这里曾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现在还被认为仍有其活动痕迹的少数几个区域之一。所以急需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来行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人民造福。介绍了其基本特点,探讨了有效管理的一些问题,使其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关键词:壶瓶山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59.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00104

1引言

壶瓶山保护区地处湖南西北部石门县境,是华中地区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及其垂直类型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保护较好的区域,特别是许多古老、珍稀的残遗植物,例如:珙桐(Davidia involuclat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天师栗(Aesculus wilsonii)、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连香树(Cerciphyllum japonicum)和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等在这里还有成片的分布,而且是许多动植物新种模式标本产地,这是其他许多地区所少见的。而且,不少专家认为,已濒临灭绝的华南虎在此还有活动的迹象。所以,这样的区域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作用。1982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保护区,1995年提升为部级保护区。

2壶瓶山保护区基本特点和重要价值

2.1自然特点

壶瓶山保护区属武陵山脉北支的太清山系范围,约占北纬29°58′~30°08′,东经110°29′~110°59′59′,北与湖北五峰和鹤峰两县相连,总面积40847hm2。区内群山起伏,河谷深切,阶地发育良好,地貌上多为向斜山,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26座,壶瓶山最高,海拔2098.7m,为湖南省境最高的山峰,顶坪山次之,海拔1860m,江坪乡龙池河谷最低,海拔仅251m。地层主要有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和二叠纪的岩层出露,基岩主要有砂页岩、板岩和石灰岩。区内有金家河、泉坪河、深溪河等7条小溪,呈星状放射,分别汇成江坪河和毛竹河,注入渫河。气候为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天炎热多雨,冬天寒冷多霜雪,全年降水丰沛,大气湿度较大,年平均温度8.3~13.1℃,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为4.6℃,极端最低温度-13~-11.9℃,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为28℃,极端最高温度29.0~35.7℃,全年低于0℃的连续日平均122~134d,连续积雪日达30d,全年降水量1400~17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6%以上。

2.2生物多样性特点

2.2.1植被分布

海拔1100m以下砂页岩黄壤地区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700m以下地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种以栲树(Castanopsis carlesii)和荷木(Schima superba)为多;海拔700~1300m范围主要为甜槠(Castanopsis eyrei)、银荷木(Schima argentea)和水丝梨(Sycopsis sinensis);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小叶青岗(Cyclobalanopsis gracilis)分布范围较广。局部山顶和山脊地带有小片新发现的新种武陵松(Pinus massoniana var. wulingensis)林的分布。零星小片分布以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或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为建群种的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是常绿阔叶林遭受砍伐破坏后通过草丛、灌丛阶段逐渐发展起来的。人工种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杉木(Cumminghamia lanceolata)林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

局部石灰岩地区出现独特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建群种中常绿阔叶树为青网栎,落叶阔叶树种类较多,以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紫弹朴(Celtis biondii)、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和糙皮树(Aphananthe aspera)较多见。

海拔1100~1800m砂页岩黄棕壤地区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主要建群种中,常绿阔叶树有包果石栎(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亨氏石栎(Lithocarpus henryi)、硬壳石栎(Lithocarpus hancei)、多脉青岗(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曼青岗(Cyclobalanopsis oxyodon);落叶阔叶树常见: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巴山水青冈(Fagus pashanica)、白辛树(Pterostyrax psilophyllus)、长果秤锤树(Sinojackia dolichocarpa)、雷公鹅耳枥(Carpinus viminea)等,局部地区出现较多的有珙桐、水青树、银鹊树、天师栗、连香树、金钱槭等。局部山顶和山脊地区出现小片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但构不成带,因为海拔高度不够的关系,主要建群种中针叶树主要为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 tchekiangensis),常绿或落叶阔叶树就是上述的那些种类。

海拔1800m以上的山顶和山脊地带由于风大、土层浅薄的关系,出现一类独特的山顶矮林或灌丛类型,它是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特殊环境下的一种变型,不是垂直地带类型,主要建群种中常绿阔叶树以多脉青岗、四川杜鹃(Rhododendron sutchuensis)为多,落叶阔叶树常见多种柳树(例如川鄂柳Salix fargesii、紫枝柳S. wallichiana、湖北柳S. hupehensis、皂柳S. wallichiana),多种多样的绣线菊(Spiraea spp.)、荚蒾(Viburmum spp.)和栒子(Cotoneaster spp. )等,还有箭竹(Fargesa spathacea)也是最普遍的。

2.2.2物种多样性

已知高等植物有2062种(包括变种),其中蕨类345种,裸子植物23种,被子植物1694种。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特有种属较多,东亚植物区系区中国—日本亚区华中省成分居多,也混生一些华东省和西南省的种类。属于国家保护的种类有31种,其中一级保护的2种,二级保护的15种,三级保护的14种。

已记录到的脊椎动物172种,其中兽类56种,东洋界成分占43种,古北界成分13种;繁殖鸟类78种(包括留鸟56种、夏候鸟22种),东洋界成分占43种,古北界和广布种各有17种和18种;两栖类15种,东洋界成分12种,广布种有3种;爬行类有23种,东洋界成分占去18种,广布种有5种。属国家保护的种类有27种,其中一级保护的4种,二级保护的23种。

已记录到昆虫4145种,鳞翅目种类最多,有1560种,占总种数的37.64%,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种类次之,分别各有964种(占22.90%)、600种(占14.48%)、420种(占10.13%)、250种(占6.0%)和245种(占5.91%),还有少量直翅目、蜻翅目等一些种类;具单科、单种或单科寡种情况者不少,例如弹尾目、缨尾目、碛翅目、等翅目、缨翅目、齿虫目就是这样,总的来说,东洋界成分稍多,广布种和古北界成分也占一定的比重。值得指出是,许多为天敌昆虫,它们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分布与垂直高度和不同群落类型也有密切关系。

2.3社会经济条件特点

壶瓶山保护区位于江坪、中岭和南坪3个乡的范围,面积约占它们总面积的16.9%,土地多属集体所有。保护区内有16个村落,约3000人,周边地区还有29个村落17000多人;固定耕地不到2万亩,而且多为旱地,人均不到1亩,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红薯和马铃薯,水稻不多,更多地依靠林副产品来维持生计,木材、木炭、烟叶、茶叶、核桃、狝猴桃、香菇、木耳、生漆和中药产量都不少,还有煤、磷、镍、钼等一些矿产。过去通过垦殖、采伐木材、采收植物资源、狩猎、开矿等,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的破坏强度不小。保护区建立后,情况有很大的好转,开始实施加强保护、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方针,但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需要进一步进行不同区域生态发展规划和建设[1]。

3有效管理展望

3.1保护区管理类型定位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壶瓶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性、独特性、典型性和丰富性都较强,很有保护价值,但土地主要为集体所有,是群众发展经济的依靠,所以可按资源管理保护区的要求来规划,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注意科研监测和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对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多下功夫,使之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2,3]。

3.2健全保护区管理体制

壶瓶山保护区业务上归湖南省林业局管理,每年拨给相应的经费,行政上归石门县人民政府领导,实际上已形成一个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共管的机制,它是符合壶瓶山保护区的实际要求的,应正式明确,并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办法是,由石门县人民政府和省林业局共同主持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邀请省、市、县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非政府组织、周边社区、有关生产部门、利益攸关者、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共同组成,负责规划、协调、监督和组织保护区,团结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完成省主管部门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地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项目。与此同时,邀请本省一个适当的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为顾问单位,由其派出专人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组成一个顾问委员会,为保护区出谋划策。这样的保护区组织机构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有望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4]。

3.3完善保护区内功能区域的划分

壶瓶山保护区早期划定的功能分区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要求,需要作一番检查和总结,再根据新的规划要求重新划定。最迫切的还是要遵循生物圈保护区管理模式新的要求,要和周边社区和有关部门合作建立过渡区,帮助他们规划好土地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一个由多种多样具活力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以经济发展为主,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既使保护区避免成为一个绿色的孤岛,也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5],主要需做好下列各项工作。

(1)恢复次生生态系统。在一些不宜发展生产的区域和过去的采伐迹地,应通过封山育林或适当配以人工促进的方法,使这些残存的演替系列群落能向原生性类型恢复,发挥其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

(2)划定基本农田区域。这里以山地为主,应防止再垦殖农地,集中在山谷区域发展,水源较充分的地方大力种植水稻和蔬菜,旱地可通过以地养地实施合理轮作、间、套作,发展多层多种经营,种植玉米、红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并加强对它们的系列加工产品生产,造就食品生产多样化,不必为到处勉强发展水稻花费功夫。

(3)建立绿化苗木和花卉生产基地。本地有自己独特的优良树种可供发展,而且也有坚实的基础,应适当扩大使之成为一个生产基地,为南方广大地区提供苗木,促进绿化事业更符合实际的发展要求。可供选择的种类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金钱槭、天师栗、银鹊树、领春木、伯乐树、鹅掌楸、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檫木(Pseudosassafras tzumu)、多种椴树(例如:杨叶椴Tilia populifolia、少脉椴T. paucicastata、椴树T. tuan、湘椴T. endochrysea、多毛椴T. intonsa、大叶椴T. nobilis、华椴T. chinensis、湖北毛椴T. hupehensis、长圆叶椴T. oblongifolia和粉椴T. oliveri)等。

(4)建立药用植物生产基地。这里野生药用植物丰富,本地有栽培习惯,应大力发展,使之成为一项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产业,可供选择的种类有:天麻(Gastrodia elata)、黄连(Coptis chinensis)、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秀丽三七(扣子七Panax pseudo-ginseng var. elegantior)、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绞股蓝(Cynostemma pentaphyllum)、当归(Angelica sinensis)、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半夏(Pinellia teruata)、白芨(Bletilla striata)、杜仲(Eucommia ulmoides)、厚朴(Magnolia offficinalis)等。

(5)扩大果树、蔬菜栽培面积。壶瓶山保护区周围地区果树、蔬菜种植不少,例如杮子、狝猴桃、核桃产量较多,还有柑桔类、枇杷等,应有计划配合农家乐庄园的发展扩种,面积不一定很大,但种类可多些,其他如杨梅、李、梨、葡萄、板栗等也可种植。蔬菜除注意一些时令蔬菜外,还可发掘本地一些野菜通过试验推广,使之产业化,提供给观光农业发展药膳配料用。

(6)扩大茶园栽培面积和建立茶叶加工基地。这里是发展茶树的好地方,种植面积也不小,还是应该与农家乐庄园发展结合,使之形成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和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及生态养生的好去处。

(7)建立野生菌类生产基地。保护区有丰富的食用和药用野生菌类资源,群众利用也很广泛,应确定适宜发展种类建立生产基地,使之成为一项新兴的生物多样性产业,这必将会对繁荣地方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作用。

(8)建立养蜂业生产基地。本区蜜源植物丰富,也有零星养蜂习惯,应扩大建为生产基础,使之成为一项产业,批量生产诸如蜂蜜、蜂胶、蜂花粉、蜂蜡和蜂王浆等系列产品,这也是开展观光农业所必需做的事情。

(9)建立野生经济动物养殖基地。野生经济动物的持续利用始终是保护区的基本任务,要根据种群动态变化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种群衰退者应加强维护予以恢复,种群过大者要采取措施予以迁移或合理利用,绝对不允许利用或者无休止地猎取。除了要遵循可持续利用方针管护外,还应选择适当种类养殖,这既是一种迁地保护措施,也是扩大提供需要的最好方法,应设立专项研究确定种类,通过试验予以推广,可供考虑的种类有刺蝟(Erinaceus europaeus)、穿山甲(Manis pentdactyla)、赤狐(Vulpus vulpus)、狢(Nycterentes procyonoides)、黄鼬(Mustela sibirica)、鼬獾(Melogale moschata)、花面狸(Peguma larvata)、豹猫(Felis bengalensis)、林麝(Moschus berzovskii)、小麂(Muntiacus reevesi)、大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红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勺鸡(Pucrassia macrolopha darwin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山班鸠(Steptopelia orientali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尖吻蝮(Deingkistrodon acutus)、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和棘胸蛙(Rana spinos)等。它们分别可提供毛皮、药用、食用和观赏用。

(10)加强对华南虎的监测和跟踪。通过半自然养殖的方式,为其回归自然创造条件,可与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密切联系起来,粤北华南虎保护区就是这样做的,效果还不错,值得借鉴。彼此加强合作交流,预期效果会更加理想。

(11)建立和完善竹木系列产品加工厂。本区是盛产竹木的区域,应充分利用其竹木用材,生产一系列生产、生活和工艺用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繁荣。

3.4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体系

壶瓶山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应大力发掘建立景区、景点,确定生态旅游路线,开展生态旅游事业,下列一些举措值得考虑。

(1)毛竹河、泉坪、药铺河、新场和蛇湾一带常绿阔叶林保护较好,可在适当地方建立一条由山脚直到壶瓶山山顶的生态旅游路线,欣赏各类常绿阔叶林和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针阔混交林和山地矮林、灌丛的景色,增加游人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了解。

(2)小溪和神井一带还有小片珍稀珙桐、水青树、天师栗、银鹊树、连香树、长果秤锤树、金钱槭的分布,混生一些鹅掌楸、香果树、刺楸等,可建立适当的景点,供游人观赏学习。所在地大多地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范围,也可了解这种垂直类型的特色。

(3)犀牛园是建立半自然养殖华南虎的好地方,可作为一个生态旅游观光点建设。

(4)金家河一带是娃娃鱼主要栖息地,可选择适宜的地方建立一处观光景点,让游人增加见识。

(5)棋梁尖一带是石灰岩区域,群仙洞和万丈瀑布都在此区域范围,可选择适当地点建立一个观光景点,以利游人认识石灰岩区域的独特景色。

(6)河流漂流:本区河流众多,可选择适当河段建立一些漂流区,让游人既能观光悬崖狭谷宏伟景色,接受迳流汹涌澎湃的考验,也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锻炼身体和性格的好机会。

(7)本地许多新种分布区域,例如:武陵松、石门鹅耳枥(Carpinus shimenensis)、湖南花楸(Sorbus hunanica)、长果秤锤树等都可选择适当地点建立景点,让游人观赏,了解保护区的价值。

景点、景区和路线确定后,就应在建立必需的基本设施,例如有关展示、监测、通讯联络、宣传教育、后勤服务和生产发展等各个系统方面下一番功夫。教育教训和旅游者服务中心最为重要,包括咨询服务处、展览馆、陈列室、影视厅、演习馆、会议室、休息厅、招待处、自然保护图书资料、影片、光盘和土特产品销售室等应首先在入口处建立,经过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就应制定生态旅游指南,详尽介绍观光内容和各种设施,阐述旅游者、旅游部门、导游、主管部门、景点管理者、本地社区和居民、传媒和地方政府所担负的责任及要求,使各方面的操作都能规范地进行[6]。

3.5 加强国内外的合作和交流

保护区是一项国际性事业,它的利益超越边界,建立跨界保护区和姊妹保护区是加强合作和交流的好途径[7]。对壶瓶山保护区来说,前者应与湖北鹤峰县木林子保护区建立跨界保护区,彼此的保护对象基本一致,通过合作交流带动和促进它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保护对象,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人民造福,共同繁荣。后者可继续与美国爱达荷大学加强联系,确定若干合作项目,相互派出专人互访交流,为建立更密切关系的姊妹单位奠定必要的基础。

4结语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壶瓶山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急需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来规划行事,使之尽快成为名符其实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为当地人民谋福祉。根据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土地归属的实际情况,可定位为资源管理保护区,实施由石门县人民政府和省林业主管部门共管的体制,遵循生物圈保护区管理模式的要求,把保护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组织社区与利益攸关者积极参与,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上述的各项任务,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常德市林业局,石门县林业局.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集[M]. 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

[2] CNPPA/IUCN, WCMC. 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M]. Cambridge:IUCN Publications Services Unit, 1994.

[3] 王献溥,郭柯. 中国保护区分类的研究[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 14(2): 49~53.

[4] 王献溥,于顺利,陈宏伟. 共管保护区的基本含义和管理途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专刊):34~41.

[5] 王献溥,于顺利,王宗帅. 论生物圈保护区基本含义的发展和深化[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2):1~4.

[6]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 王献溥,郭柯. 跨界保护区与和平公园的基本含义及其应用于[J]. 广西植物,2004, 24(3): 220~223.

上一篇:柳河县创新推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探讨 下一篇:探析古典家具与园林建筑室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