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通胀”五大悬疑

时间:2022-10-26 02:26:39

一问:木轮通胀有何特点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最大的隐患是通货膨胀。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整个中国社会明显感受到了“通胀来敲门”。2010年12月15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最能说明其严峻性: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创下此项调查实施以来(1999年第四季度)最低点,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2010年通胀压力超出政府和市场预期。本轮物价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引起,表面来看是以粮食食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上涨,部分价格已创历史新高,输入性通胀是造成PPI快速上行的主要原因,但背后原因则为2009年货币过度投放和流动性泛滥所致。尽管在去年底政府再次采取了限价和行政管制措施,但由于翘尾和天气等因素,12月份物价短暂回落不改CPI继续上行的趋势。

对比上一轮通胀周期,本轮通胀在6大方面都与上次有相似之处:食品价格助推通胀、非食品价格跟涨、居住价格上涨、PMI购进价格上涨、PPI上涨、全球流动性过剩。但是本轮通胀伴随着更大的国内流动性,形势可能较为严峻。

本轮通胀没有伴随全面的经济过热,这种情况在近几十年中并不多见。以往经济过热所出现的工业生产、投资增长、生产资料价格增幅过快,铁路运输、电力、港口吞吐等方面非常紧张的特点,均没有在本轮中体现。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呈现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扩张、市场化不断完善、国际化不断拓展的“四化”特点。同时,从整体看来,今年基本不存在恶性通胀的基础。

二问:通胀压力下的政策走向

毫无疑问,通胀将是2011年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经济工作的两大任务均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本轮通胀的成因比较复杂,政策打出的也是多方面的“组合拳”。近期出台的治理通胀政策是综合性的,既包括货币政策,也包括对囤积居奇、炒作的处罚规定,对于流通环节和炒作所带来的物价上涨有明显效果。中国的食品流通环节比发达国家要多,中间费用很高,容易被炒作,因此这轮涨价中农民未必获得多少收益。出台的行政措施,对于抑制炒作和中间环节的不当牟利将会有一定效果。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法国出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对抗通胀的一个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抗通胀要运用所有政策工具。

但也有舆论指出,如果政府对通胀反应过度,特别是信贷政策收得过紧,可能造成投资迅速疲软,引发经济硬着陆风险。

政策拐点将决定市场拐点,今年需要把握两个关键性拐点。首先是在一季度后半段,政策将从单纯防通胀转向稳增长和稳通胀并行的状态,从而对市场形成正面支撑,这是市场上升的拐点。但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出现一个风险拐点,就是美国经济稳定后可能会逐步收紧流动性,会对新兴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形成一次估值冲击。

2011年,中国政府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将维持从紧,紧缩效应可能逐步显现。结合近期基准利率和存准率的密集上调频率以及对信贷的严格控制,央行的主动紧缩决心较为坚定,本轮货币紧缩周期仍有空间。控房价、抗通仍将是近期政策的主基调。

三问:“通胀”将如何演变

对于今年的通胀形势,尽管各方观点与分析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但普遍认为上半年通胀压力仍将持续,而对下半年表示乐观,即2011年通胀整体上呈“前高后低”的走势,通胀高点可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本轮通胀的长度将是CPI在一季度见顶后高位震荡逐渐回落。

此轮通货膨胀的性质是典型的食品价格通胀。食品价格通胀的缘由是由于气候、灾害和减产的原因,为典型的供给冲击。但供给因素不可持续。而“货币超发说”也支持本轮通胀的高度和长度应该在2011年的第一季度末或第二季度初达到高位。

2011年从总需求角度看,CPI不会大涨。专家认为,下半年经济步入新的增长周期,显著标志是GDP同比增速稳定上行,通胀压力将随着经济减速、供给增加、预期好转和宏观调控部分缓解,物价明显回落。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此轮通胀不会是高通胀,也不会达到2008年的通胀水平。通胀压力并不大的原因,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收紧和肉蛋供应的基本稳定等。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也同意以上看法,他表示,近二三十年中出现的三次大通胀均与食品因素有关,而非货币因素。据其测算,货币超发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时间最多三个季度,不会超过1年。展望2012-2013年,通胀压力甚至将演变为通缩。

四问:全球通胀形势如何

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去年发展中国家通胀、发达国家通缩的格局再恰当不过。眼下,在全球流动胜泛滥、席卷全球的极端天气以及近期中东地缘政治的动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所有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通胀呈现出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蔓延的趋势,全球整体性通胀的特征愈发明显。

过去6个月,从美国和欧洲的发达经济体,到中国、巴西以及其它新兴市场,食品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已触发通胀抬头。

市场也将未来几年通胀进一步上升的预期纳入价格之中,部分人士警告。通胀可能是全球的下一个经济压力点。

从横向来看,“金砖四国”中。去年印度CPI将在9%左右,俄罗斯为7%,巴西则约为5%,我国的3.5%并不算高。从纵向来看,也远远低于1994年的24%,1988年的18.8%的通胀率。

全球通胀压力加剧。不管是中国、巴西、印度和印尼等大型新兴市场,还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规模较小的经济体,通胀都大幅上升。

此外,一些资源型国家如澳大利亚、挪威、新西兰等已率先“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并且短期内有随时加息的可能。经济复苏比欧美迅速、且存在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的国家如印度、韩国、巴西等很可能早于美国加息,全球正在为预防通胀恶魔而厉兵秣马。

1月13日,世界银行《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表示,2011全球经济“缓”字当头不让通胀飞。全球经济和新兴经济体以及发达经济体都给出了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测,显示全球各经济体将稳健增长,但风险也不容忽视。

五问:如何打好“财富保卫战”

抗通胀。实际上就是减少收益率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投资及现金,例如存款、收益率较低的债券等。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房产、债券、股票类金融产品和贵金属是最常见的四大类理财产品。但在当前的环境下,老百姓要找到合适的抗通胀产品并不容易。

在复杂的经济变局面前,以及实际的通货膨胀威胁下。我们的投资者该如何打好资产保卫战?一个最为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思路是:从当前纷繁复杂、诸多的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以“确定性”战胜通胀。

“确定性”一:宏观经济的继续稳定增长。在“调结构,促消费”之下,尽管面对经济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相信“稳增长”也一定会达到。“确定性”二:人民币升值。虽然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来说并不算一件好事,但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而言,却是利多。“确定性”三:刺激内需,关注大消费。

“调结构”、“扩内需”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第一要务,并首次将 “消费”置于“投资”之前。11月14日,国务院副总理撰文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无疑证明了内需与消费在未来的重要性。因此,在股市中关注大消费板块,如医药、酿酒食品、旅游、农产品、三网合一等。

应该说,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防通胀的投资策略。2011年加息预期和楼市调控都决定了房地产并不是投资的最好选择,债券的收益率也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而上证综指2010年累计下跌14.31%,在全球股票指数涨幅排名中倒数第三;国际金价则屡屡上冲每盎司1400美元的历史高位,短期波动太大、风险较高,并不适合对黄金市场没有长期跟踪的普通百姓。

理财也要谨防误区。业内人士同时也提醒,在投资火热的同时,老百姓还应擦亮双眼,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产品。很多理财产品的文本条款众多、语言晦涩,老百姓往往只盯着自己熟悉的指标,例如收益率、成长率等,容易走入误区甚至掉进陷阱。

上一篇:保障房“军令状”与施政新思维 下一篇:不能误读了“用工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