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交流中的“腾马”

时间:2022-10-26 02:16:05

吴东和他的腾马正引领着众多的中国民族特色走向德国,同时他们也把日耳曼民族介绍给中国人民,起着一个交流纽带的作用。

两周的时间在德国,两周的时间在中国,这就是吴东每月的行程安排,跨越亚欧的飞行线路是吴东最熟悉的航线。作为受辖于德国外交部的德中协会中的第一位华人,也是第一位常务理事,吴东十几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于中国和德国之间的文化、经济、教育交流,以一位华人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在中国与德国之间铺设了一条长久沟通和友谊之大道,向中德两国人民传递着一种古老文明的现代魅力。

偶然的德国之情

吴东祖籍在上海,成长于浙江台州椒江。1994年获得浙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正值上世纪90年代的出国热,吴东抱着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出国留洋,想以学之所得来报效国家。他与众多留洋学子一样将出国留学的第一选择确定为美国,认为毕竟美国拥有在当时那个年代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吴东在美国的签证和机票已办妥的情况下,在临行前一次聚会上,一位去过德国留学的朋友给了他一个建议,认为吴东去德国或许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经过短暂的犹豫以后,吴东退了去美国的机票,毅然决定把去美国的签证换成了德国。从此踏上了德国的求学之路。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在1999年4月顺利地拿到了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文艺学,艺术史,历史评论学专业硕士学位。

在德国留学期间,吴东以一个华人的文化背景和眼光去审视欧洲社会,发现最难的一点是文化的认同。德国是欧洲乃至世界大国,在他们眼中看中国甚至东方在当时都是陌生和神秘的,中国人在德国从事的更多的是餐饮和开小店的低端行业,很难进入德国主流社会,为此吴东留学期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架设一条通道,让更多的德国人看到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变化,通过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交流增进两国的认识,同时让华人逐步进入德国主流社会,让德国主流社会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德中协会的第一位华人

所辖于德国外交部的德国联邦“德中协会”(简称DCG)成立于1957年9月,它是德国相关中国的最大协会组织,是发展德中文化、经济、教育等领域交流的机构。迄今一共拥有460名会员,6名常务理事,其中大部分是德国人。1998年,德国政府慢慢意识到,中国这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与德国之间,无论在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都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然而整个德国上下对中国情况的了解都很少,而且两国的文化差异使得两国的交流存在不少隔膜,因此德中协会急需一个既有中国文化背景又了解德国文化的人。虽然当时在德国的华人很多,但同时兼具两国文化深度的华人很少,吴东此时被德中协会吸收成为该协会的第一位华人会员,吴东的加盟使得德中之间的交流步伐大大的推进。2003年10月吴东正式成为德中协会的常务理事。在此期间,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德之间文化,教育、经济的交流,吴东分别在德国开办了德国卡尔斯鲁厄腾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中国的杭州腾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吴东的杭州腾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综合性的跨文化传播服务公司,旨在扩大德中文化交流,放眼世界,弘扬中国文化,汲取多元文化,加强各方面领域的合作;腾马公司主要与中国政府文化部门、经济部门和对外友好协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电视专题的形式就是合作的一个主要方式。像我们熟知的《走过莱茵河》、《两极之旅》、《走进非洲》等众多影视节目就是由腾马参与策划和完成的。

交流从年轻人开始

近年来,中德两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领域间的交流日趋活跃,德国的各类企业纷纷在中国各地开办了大量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广泛从事生产制造、经贸往来和服务等行业。他们迫切地需要学习汉语言和文字,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吴东在1998年后一直就冲在教育交流上的最前线―联谊两国的学校,为两国的学子能到对方国家交流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途径,积极组织两国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并且每年定期组织1500-2000名德国中学生来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目前我国的北京、天津、山东、上海、福建、陕西、 湖北、广东以及浙江的各县市,有100多家的优秀中学一对一地和德国的学校取得了联谊,开展了教育项目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和中国交流的德国一级文理中学都因此开设了中文课程,这利于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

近两年全世界风靡孔子热,中国教育部初步计划是在全球开办1000所孔子学院。在德国的5家孔子学院中,就有一家孔子学院由吴东先生倡导,德中协会筹备的学院在准备筹建,在学院里不光是推广孔子文化,传播中华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出版中国的童话,让德国的孩子能看到中国特色的童话故事。同时,在吴东先生的策划投资下,在德国筹建中国中心,集文化,信息,出版,经济等为一体,这将为有力推广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吴东和他的腾马正引领着众多的中国民族特色走向德国,同时他们也把日耳曼民族介绍给中国人民,起着一个交流纽带的作用。他曾把舟山的渔民画带到德国的卡尔斯鲁厄、水堡、法兰克福、康茨坦茨等城市巡回展出,中国舟山的民间艺术家借助风格鲜明的绘画作品,向德国友人展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以及逐步走向富裕的中国人民的内心世界,在当地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好评。

第六届国际戏剧节在德国的东茨多夫市隆重举行时,德中协会邀请到中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代表团参加本届国际戏剧节,深受国际艺术界友人的好评。同时非商业性活动每年也会举行3―4次,像中国的民族音乐和青瓷,还有各类的画展,让更多的德国人民了解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中国古迹、中国饮食、中国京剧、中国武术。

最缺企业文化交流?

有一则笑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令人烦恼的事情之一就是聘了一位德国人当厨师。正因为德国厨师会用计算精确到克的作料来烹饪出世界上最难吃的饭菜。这当然只是一则笑话。但也说明他们刻板、不善于变通,既缺乏法兰西人的浪漫,又没有中国人的口腹之欲,因此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活得挺累的一群人。但是恰恰是这种严谨、讲究信用、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使大多数德国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无一不渗透着严谨细致的作风,造就了德国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个标志。

中国和德国是世界上的两个制造业大国之最,中国是制造业数量最大的国家,而德国却是质量最好的制造业大国。两国的文化差异决定着两国的经济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德国的企业很注重外在形象、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培训。像西门子公司每年都会委托吴东先生给他们的员工做定期培训,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了解中国的人文习惯,这样他们生产的产品在中国才更有市场。每年吴东先生都会组织中国的企业家们去德国参观像大众、西门子这样的世界著名企业,让中国的企业家们学习他们的企业文化、生产流程、企业管理方法等等,使两国的企业之间互相更好地学习、沟通和交流合作。

德中协会在德国开设了学术博物馆,每月对外开放4次,为德国以及各国人民讲解中国的文化学、政治学、地理学、历史学,让他们可以了解一个全面的中国。

交流是需要双方面的,正因为此,2007年10月由吴东先生策划,和宁波市政府合作,一起举办了大型“德国文化周” ,在文化周期间,举行了“中德22市长论坛” ,“啤酒文化节” ,“狂欢节” ,“电影周” ,“中德会展合作论坛” ,“青年学生交流” 等活动。此次活动让“宁波” 这个名字在德国广为普及,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了解,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上一篇:笔坛极品 弘扬善德 万宝龙壹基金限量版墨水笔... 下一篇:向日葵栽培的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