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沣:环保公益只是生活习惯的延伸

时间:2022-10-26 01:43:52

柯文沣:环保公益只是生活习惯的延伸

家住福州新店果岭小区的退休老人柯文沣今年已65岁,是福建环保协会一名的志愿者,在谈到参与环保公益时,他只说“是生活习惯的延伸”,柯文沣想把这种环保的理念传播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公益中。

垃圾分类“传教士”

“在我小时候,水很清,在河里捕鱼是很惬意的事。”老柯感慨地说,如今水质变了,鱼儿也染了“色”,孩子们再也不能到河里随便游泳了。

老柯的家古朴而别致,客厅门口处并排放着两个颜色大小相同的垃圾桶。他说,这两个桶用来装可回收生活垃圾,其中一桶装纸类垃圾,另一桶装塑料、玻璃和废金属等。家里还有两个垃圾桶用来装不可回收垃圾,一个放在厨房,盛装厨余垃圾,一个在卫生间。

“家庭日常垃圾的60%以上是厨余垃圾,比如煮菜前摘除的菜叶菜梗,餐后的残羹剩菜,还有豆渣、果皮等。”老柯说,这些几乎是每个城市家庭垃圾桶里的主角。

厨余垃圾富含水分和黏稠物,与其他生活垃圾相混合,不仅造成垃圾转运过程二次污染,也是导致垃圾不能完全燃烧而排放致癌物二恶英的元凶。老柯介绍说,即使是先进的垃圾自动分拣流水线,对此也无能为力。厦门市生活垃圾分拣中心从德国引进的垃圾分类设备,就因为厨余导致的干湿混合而失效。

“生活垃圾分类,首先要将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干湿分离。”柯文沣告诉记者,目前福州日均产生的生活垃圾达到2300吨左右,如果能将餐厨垃圾分类利用,生活垃圾将减量过半,较大程度地降低垃圾后期处理的排放污染。

2009年退休的柯文沣早年在莆田的外资企业工作,后在上海一家环保设备厂做管理,在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环保理念,“他们会深入企业了解产品所用的材料是否环保,周边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等,有一整套的标准。” 身为公司管理人员,柯文沣以身作则,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垃圾进行了分类。

一次偶然的机会,柯文沣接触到了福建省环保协会,他便欣然加入了这个组织,把自己的环保理念带到身边的人当中,利用空闲时间和小区居民交流、挨家挨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等,普及垃圾分类的好处。

他还联合了省环保协会,在小区内举办了垃圾分类DIY趣味小游戏,让他们了解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不能回收,并让小孩子把废旧纸盒做成建筑,甚至让丝袜成为一朵漂亮的花,“让居民认识到剩余垃圾的价值。”柯文沣说,通过宣传和活动,小区居民慢慢接受了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区里的垃圾即使进行了分类,但集中到垃圾中转站后,又混合在了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对此,柯文沣还多次借与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接触的机会,建言献策,希望垃圾分类的工作能获得实效。“垃圾分类关键是在后端也有配套的措施,政府应该拿一部分钱用于对前期的垃圾进行分类。” 柯文沣认为,只要前期垃圾分类做好,将会大大减少垃圾处理工作。

这几年,柯文沣还主动担当环保协会垃圾分类指导员职责,跑到厦门、三明、莆田等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把垃圾分类的理念和方法传播到当地。

“一米阳光”推动生态循环

在柯文沣的眼里,只要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哪怕小到一平方米的住家阳台,都可以将厨余垃圾转化的有机肥用于养花种菜,实现垃圾减量和生态循环。

在老柯的阳台盆栽里,用上了自家厨余沤成的有机肥,实现“自产自销”。

左手护着幼苗稍做遮挡,握着小铲子的右手轻抖几下,柯文沣与老伴一起为阳台上的七八个盆栽依次添上一层薄土。

“这是我用厨余沤肥改良过的土。”指着角落里的两大袋泥土,柯文沣向记者展示了“一米阳光”绿色种植计划的独家配方。

柯文沣告诉记者,这种沤肥法所用的基础材料很简单:一套发酵桶、一些粗红糖。日常生活产生的茶叶渣,自制豆浆后的豆渣,过期或喝剩的牛奶、酸奶,也是分解其他厨余时很好的发酵、除臭剂。

他解释说,每家每户的阳台、露台、飘窗台,只要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哪怕小到一平方米,都可以模仿传统农业沤肥方法,将厨余转化的有机肥用于养花种菜,减少垃圾和化学肥料使用,践行生态循环的理念。

在柯文沣家的阳台上,一字排开的大小花盆里,玻璃菜、香菜、薄荷的嫩苗长到手指般大小,西红柿苗和茄子苗则有半米多高。两株草莓开着不起眼的花,已经开始结果,5岁的外孙女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忘不了盯着草莓,看红透了没有。

老柯说,仅停留在自家的绿色生态种植只能算自娱自乐,大众参与才能彰显环保的力量。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公益性项目,“一米阳光”的生命力在于分享和交流,可以无偿地为坚持生态种植的社区居民提供技术辅导与支持。

按照老柯估计的厨余分类利用能使生活垃圾减量过半来计算,以福州目前660多万的人口平均分摊,每人每天需要处理0.16千克的厨余。像他这样的五口之家,每天需要处理的厨余约0.8千克,压缩后体积约为一个普通碗般大小。

这0.8千克,是“一米阳光”力推家庭厨余垃圾沤肥的依据。老柯说,只要三成家庭能为这0.8千克的厨余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贡献一己之力,就能让城市垃圾总量减少近20%。目前垃圾处理每吨约200元,由此带来的垃圾运输和处理成本降低也颇为可观,环保效益不言而喻。

“用厨余制有机肥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它不仅减少了家庭的垃圾产量;还可以用来浇花种菜;营养液甚至还能用来清洁下水管道。其实只要举手之劳,我们就可以让环境变得更好。”老柯说。

柯文沣还一直摸索着“变废为宝”的道路。在一次食品安全的会议上,他在和一家农场的老板交流过程中就谈及,能不能把自己的厨余垃圾进行循环利用,转化成肥料,而农场提供新鲜蔬菜给他。双方一拍即合,垃圾换取蔬菜就这样形成了。“垃圾换蔬菜对农场来说是亏本的买卖,主要是宣传环保的理念,让大家认识到垃圾的再生价值”。

“环保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

从事环保公益这几年,让柯文沣认识到,环保公益是一项持久的事业,要改变大环境并非个体的力量可以完成,还需要政府相应配套的措施,“环保事业做到现在,做得有声有色,但只是停留在基础层面,还需要我们去做去努力。”现在柯文沣还打算和福州科技馆合作,在橘园洲大桥周边开发一片小型的环保生态教育示范基地,让更多城市居民实践家庭生活垃圾资源化。

对于退休后还从事环保公益,柯文沣孜孜不倦,他满带微笑地说:“只要每个人都贡献一点,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也会产生一种活力。” 柯文沣认为关心环保就是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他抽空对福州新店周边的内河进行了走访调查,取样检验,并形成报告向相关部门反映,力图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影响政府部门的决策。

柯文沣表示,只要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是在为环保做贡献,“比如不要去购买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包括过度包装的食品,也不要使用一次性的产品等”。生活中的柯文沣还是一个“低碳”达人,洗衣机排出的水还要接起来,用于擦地板、冲厕所,还在卫生间的水箱里放石头,以减少出水量。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人的事,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柯文沣说。

上一篇:就业歧视:亟待破解的难题 下一篇:赚大钱的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