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arning环境下高校精品课程有效性建设的研究

时间:2022-10-26 01:43:06

E-Learning环境下高校精品课程有效性建设的研究

摘要:E-Learning是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技术发展起来的人类全新的学习方式。E-Learning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对E--Learning环境下进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在E--Learning环境提高教师认知是前提,改革教学模式是关键,学校制度和政策是保证的新观点。

关键词:E-Learning;精品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1-0080-02

高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而E-Learning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E-Learning环境独有的交互性、超媒性、虚拟性、跟踪性、智能性、时效性、协作性等特点恰恰可以有效地促进和完善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具体实施。

一、提高教师对E-Learning的认知和理解是在E-Learning环境下进行精品课程有效性建设的前提

E-Learning是从美国引进的教育新理念,它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与信息技术发展结合的产物。E-Learning理念的提出虽然只有几年时间,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备受关注。学科专业教师对E-Learning的认知、理解和应用情况能反映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目前高校教师对E-Learning概念的具体含义的理解尚处于感性认知水平,在理解的视角和范围上存在差异。E-Learning是在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工具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数字化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数字化学习的特点是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学习是以问题或主体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最后,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如果高校教师对E-Learning的理解模糊,则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就不能从分发挥E-Learning优点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对教师开展E-Learning的培训,同时巩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基本环节,进一步增强网络基础知识和利用Internet技术的技能,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高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教师需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师生共享。

二、借助E-Learning环境改革精品课程教学模式是关键

E-Learning是基于网络(互联网、局域网、卫星广播网)开展学习与教育活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为学习者提供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题库、案例等数字化内容,从而有效促进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发展,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完全基于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系统授课,学生作为学习者被动接受课堂信息,在课堂上仅有时间内缺乏教师与学生有效流和互动,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也缺乏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会受到限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要职能应由“教”转变为“导”,信息时代,学生很容易从网络等媒介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知识,所以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体现在“导”上。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积极规划课程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制定课程评价方法的手段,帮助学生决定适合个体需要和个体实际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E-Learning环境下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可以在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课堂教学还是必要的,但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基于网络进行主题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小组在线协作学习。但前提是需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已经建立好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且搭建成专题学习网站。教师首先要有能力进行基本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等阅读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及时补充新知识,同时可以把课堂上使用的CAI课件制作成在线点播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E-Learning环境下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还需要进行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包括交互平台建设(网上作业提交与管理、网上答疑系统、在线考试系统、学习交流系统等)和网上评价平台建设。学生可以在E-Learning环境下进行知识学习、知识讨论和知识创新活动,同时可以及时有效地向自己或教师反馈学习效果,构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三、学校政策和制度是E-Learning环境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

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可以直接影响E-Learning环境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程度。学校可以拿出一定的经费,通过科研立项的形式鼓励课程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网站的建设中来,调动教师热情,培养教师对E-Learning的兴趣,以促进学校对E-Learning的应用;可以定期开展E-Learning的讲座和在此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交流,充分发挥高校精品课程持续而广泛地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另一方面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督促教师上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把是否使用E-Learning作为精品课程教学评估的指标。如果学校能设立专门的监督部门跟踪和指导精品课程建设进展情况,将会对课程的有效性建设起到更好的保证和督促作用。要保证精品课程的合理发展,需要制定一整套其实可行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学校从宏观角度提出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设目标及指导思想。教学单位则在学校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建设规划。

E-Learning环境下高校精品课程有效性建设还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等诸多内容,它是一个长期、艰巨和积累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贯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特别还要体现教育的终身化特征,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同时需要高水平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这对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革新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纵深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正如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所指出的:未来的课程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的课程,它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为此,国家精品课程应利用网络优势,全面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充分发挥E-Learning环境下学习的优势,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上一篇:生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 下一篇: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