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6 01:37:08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当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需找利益共生点,还需要高职院校学校进一步转变服务行业企业观念,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构建与企业共赢的合作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状对策研究

在2013年1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职业教育被明确提出要求,不仅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而且将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推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重中之重就是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作为推进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首先要分析出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状况,其次准确找出校企合作的问题,最后构建可持续、稳健的校企合作有效机制。

一、目前我国存有的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代初、中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不再局限于为地方培养或输送一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形成多样化合作模式,与不同的的企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长久协作关系,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四种:

一是以教学为主,实习为辅。即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企业实习为辅助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定向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招收定向生,学习期满考核合格的进入该企业。

二是以企业培养为主,院校配合为辅。即企业提出培训目标,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校企合作制定培训计划,学院从相关专业并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中通过自愿报名组成订单式培训教学班,严格按计划要求进行教学,在学习期满时考核合格的学生进入企业。根据企业所需确定院校专业。企业成立实习基地,成立指导委员会包括专家和实习指导。指导委员会成员是各行业的专家、高级技师,他们与企业签订协议,形成产学合作体。

三是校企互动。校企双方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制定专业可行的教学计划。根据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如按岗位群分,确定专业能力结构、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等要求。

四是校企间渗透。学校科研和经济研究方向都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设定的,然后将研究成果物化、技能化等,以此提高校企的整体效益。另外,学校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管理、营销、咨询等服务,通过此学校也可以获得当地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案例”,更好地融合理论与实践,真正做到三位一体“教学--科研--开发”。

二、校企合作的问题

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目前社会存有一些不足。无论企业还是学校,他们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处于“浅尝则止”的阶段。学校对其积极性不高,因为没有统一的合作思想,部分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尤其是不愿参与没有任何物质回报的校企合作方式。企业对合作意识不够强,与合作的学校人才培养不够重视,一般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只是一味的停留在选择人才和捐资助学这一层面。

1.校企合作相关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校企合作,不单单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它是生产、科技、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良好融合,所以要想使校企合作获得更大效益,需要有一定政策保障,以更好调节、规范、推动其发展。虽然国家也已制定了《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相关法律,但是,现阶段的政策保障措施无法真正的落实到位。如:第一,因为无法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使得很多项目都被“扼杀在摇篮里”。第二,没有完善的奖惩机制,使得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无法获得足够的保护。第三,没有完整权威的准则,使得校企无法获得良好的规范性、指导性。

2.校企合作共赢的利益平衡点难寻

学校和企业的不同属性、不同价值取向决定了二者间的利益平衡点较难找到。高职院校追求的是教学效益最大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具体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相对高职院校,企业更注重利润的最大化,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解决经营保障问题,如,企业商业秘密、核心技术问题等,这些问题无具体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不会提升。因而二者之间的利益平衡点就需要在互相让步中寻求。

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绝大多数的学校开展了有关的校企合作项目。鼓励教师下企业的观念很明确,也有精神上的支持,但高职院校的教师下企业锻炼意识不强。由于缺乏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质性回报方案,实践方案也缺少教师的主动、个性化参与,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的多、脚踏实地的少,大部分是借助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作为带队教师管理学生的同时参观性的学习,很少能够在第一线岗位上亲自实践,很难达到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偏离校企合作的本质目的,过于看重证书,忽视实践。

4.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足

我国校企合作方式一般采用“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企业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供资金、物资、场所等,建立“实训基地”等。企业需要的人才,也是学校制定的培养计划而培养出来的。这样的合作只是单线的合作,无法实现最优的资源利用组合,无法调动双方人员的积极性。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合作缺乏内在动力。

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策略

1、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模式,普遍缺乏服务企业的意识,而西方国家,他们采取内生的教育模式,催生了高职院校的诞生和发展。20世纪末,我国企业和职业教育研究被国企和教育改革相互分离,致使职业教育严重偏离社会实际的需求。政府具有教育资源的分配权,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想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必须与政府教育发展战略相结合。面对行业企业的高端技术型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使政府和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满足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快速树立起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和质量。

2、完善制度,加强深层次校企合作保障

要解决校企合作的保障问题,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保障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参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和创新,积极探索具体的细则,为校企合作提供依据;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基于“双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在明确各自的职责,营造良好校企合作环境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发挥主体能动性,承担合作主责,提升服务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创新体制,形成与时俱进的具体合作方式。

3、对接需求,构建校企合作路径

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有着天然联系,起始于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和文化需求。因此,要构建校企合作的路径,行业企业的需求是起点。除了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从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调查企业需求,分析高职院校能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它亦承担着高等教育的职能,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战场的高职教育,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文化理念,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4、改革创新,增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

要想增强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创新---科技研发、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研发方面,它主要是由教育科研提供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研究提供实际需要的技术组成。高职教育科技研发能力的改革创新主要在于完善科研制度,培育优势科研项目,打造科研团队,遴选科研带头人等。文化传承方面,符号要素代表了一种认知态度;价值要素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规范要素代表了一种职业道德。人才培养方面,从四个角度出发,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利用什么培养人,三是怎样培养人,四是人才培养评价。社会服务方面,主要包括技术服务和终生教育服务。

上一篇:基于ARM单片机的数据传输中介装置 下一篇:太阳能光伏产业走出困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