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关注点研究

时间:2022-10-26 01:24:27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关注点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课堂

有效提问 关注点 写作意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53-01

写作意图是指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与思想,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写作意图,只不过有的意图明显,有的隐藏在作品之中。教师必须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写作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本身或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来认识。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作品的深度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写作意图进行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要关注文章的写作背景

文章是作者在特殊情境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都是特定的。作者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就会描绘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作者对社会、人生有深切的感悟,就会发表一番鞭辟入里的议论。《社戏》是小说集《呐喊》的重要篇章,《呐喊》收录了鲁迅先生从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真实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时期的社会生活,深刻揭露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与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教师要想让学生准确而快速理解《社戏》的中心意旨,就必须让学生知晓作者是在哪种历史背景和个人境遇中创作的这些作品。《社戏》首先描绘了“我”在北京两次看戏的经历,然后用一句“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带领读者步入“我”童年的回忆,自然引发出感慨。然而,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选录的《社戏》开始于童年的回忆,教师如果不介绍这样的写作背景和解读前面部分,文章结尾所表达的中年人对于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就很难被学生体会到,而是仅仅停留在一个浮浅的层面,即童年的乐趣上,结果是学生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内涵。因此,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和组织,一方面要关注文本信息,一方面还要借此去深入发掘文章的创作背景。比如,可以从小说的结尾入手对背景进行挖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小说。

二、课堂提问要关注文章精辟的语句

优秀的文章往往有一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佳句,如范仲淹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小说名篇《故乡》中的名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这些精辟的语句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这些名句来提问:“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今天,这句话还有现实意义吗?”“由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教师这样提问,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生发对于生活的感悟,使学生加深思考深度。教师要从这些精辟的语句中找到提问点,提出精当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课堂提问要关注文章有意味的结尾

许多文章都有意味深长的结尾,能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往往就体现在结尾当中,因此教师就文章富有意味的结尾进行提问具有重要意义。小说《社戏》是这样结尾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阅读全篇,我们不难发现,那晚的“戏”其实并没有那么“好”,那晚的“豆”也谈不上那么“好”。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什么才是那一夜真正的‘好’呢?什么才值得‘我’怀念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思索,还能引导他们通览全篇,很好地体味文章结尾的深层涵义。再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春酒》一文是这样结尾的:“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笔者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后,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结尾来解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什么才是琦君要寻找的‘真正的家醅’呢?”再看人教版语文教材《安塞腰鼓》结尾:“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段结尾很有画面感,教师可以就这段结尾进行提问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种画面并进行交流。

当然,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有各式各样的结尾,它们的内涵十分丰富,十分值得挖掘。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忽略这些结尾在教学设计时值得设问之处,要引导学生不断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课堂提问无论关注什么,最终都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意图是引发创作冲动、创作灵感、艺术构思的主观因素,也是作家完成作品的内在力量。由于写作意图受作家生活经验、立场观点、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等多种条件的支配和制约,因而它是内隐的,但是并非无迹可寻。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将学生的关注点指向主题、人物、情节材料安排等,最终破解写作意图,这是深层阅读和探究阅读的重要体现。

(责编 秦越霞)

上一篇:例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指向 下一篇:“学为主,教为辅”理念在初中古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