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10-26 12:48:31

石湾陶艺的传承与发展

佛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中国陶瓷的重要传统产区,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当地的传统陶塑艺术“石湾公仔”,造型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蜚声世界。以刘传、庄稼、曾良、刘泽棉、廖洪标、梅文鼎、黄松坚、刘炳、潘柏林、钟汝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陶艺家,将当代石湾陶塑艺术推向历史的新高度。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石湾窑工顺天时、应地气、缘土脉、承人文,以善仿博采众长,凭巧工粗陶细作,举窑火立功成器,形成一整套自成一格、精湛多样的传统技艺,并以口传身授方式世代相传。石湾陶艺以凌厉的塑造手法,拟形写真,表现世间万象,莫不生动风趣、神采奕奕。石湾陶作浑厚质朴、绚丽古雅,乡土气息浓郁,透着鲜明的民窑作风和地域特色,在岭南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以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形态融入日常社会生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世代相传的石湾陶艺,其手工技巧、工艺流程和技艺讲究中,凝结着中华技术思想和造物经验,关联着中华工造作风和工艺知识;其造型规制、釉彩纹饰和风格样式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着广大群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记志、表意、抒情等多重社会价值,是充分展现民间艺术家卓越创造力和明朗生活情怀的宝贵文化财富。

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作为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首批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方面意味着石湾陶艺的无形文化价值,以及它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更加显示、更为强化的文化性质,更加被政府和社会所认识;一方面则意味着它作为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视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以保护,以避免它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受到冲击。有目共睹,在集约化、批量化、自动化生产所构成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传统手工艺的存续状态及其“巧夺天工”的核心价值备受冲击。后继乏人以致技艺失传,管理无序以致恶性竞争,急功近利以致粗制滥造,竭泽而渔以致原料枯竭,作风失范以致品格下滑……是传统手工艺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其普遍存在的问题。

今天,我们应该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工作框架中,首先重视石湾陶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问题。应该意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石湾陶艺的发展要在传承和保护为先的原则下进行,要强调保护中的稳步发展,而非不加限制地、破坏性地“发展”。今天,要以相应的措施来呵护作为传统手工艺的石湾陶艺,使之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能够不失其核心技术的完整性以及工艺品格的纯正性。

石湾陶艺是以手工制作为基础的,其中的规范性、程式性、经典性因素体现了手工生产方式的基本文化特性。相对于产速、工廉、量大、划一的工业生产方式及技术,立足手工的石湾陶艺不具有以经济学尺度衡量的生产优势,也不具有适应由批量化工业制造所主导的现代市场环境的竞争力。在现代市场环境中,它作为传统手工艺的种种特性,不免会削弱它在物质生产和经济竞争方面的自由性,以致需要特别地加以保护。这种保护需要调动政府力量和社会舆论,需要诉诸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更需要遵循手工生产的自身规律。从保护角度来看,石湾陶艺的保护应该立体化,需要全面地保护其技艺体系,这包括提高艺匠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延续其技艺传承和生产组织、管理的传统方式,保持石湾陶艺的核心工艺技术和完整工艺流程,呵护其原料、工具和场所等涉及核心技艺存续的生产资料,培育根本促进其生态发展的健康社会需要和消费市场,维护石湾陶艺的知识产权和传承人的创作权益等。同时,政府也应该给予石湾陶艺以特别的政策扶持,把坚持手工的石湾陶艺生产待之为不同于一般工业的文化经济或文化产业,在原材料和能源保障、贷款、税收、工商管理等相关方面给予特别的政策扶持,为之创造一个比现代工业生产更为优惠优厚的生产条件。另外,在生产过程中,保持工艺流程一体化、生产规模小型化、产品制作精致化,不以工业生产模式或现代创新理念人为地干预或改造那些体现手工生产规律的传统方式,对于切实地保护传承石湾陶艺也至关重要。

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工艺美术界包括有关政府部门目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发展”就是搞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就是追求和工业产品比拼产量和薄利多销的规模化效益。这一方面导致原材料资源杀鸡取卵式的消耗,一方面导致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传统手工艺与天然原材料唇齿相依,其技艺特征以及产品品格与原材料的特性紧密关联。天然原材料一旦枯竭,任何代替品都无法逆转和挽救相关技艺的消亡。如今应该充分地认识传统手工艺原材料的有限性或稀缺性,要调动最好的工力来加工制作,以将其价值发挥到最高的程度。和强调批量化、大众化和快速生产的大工业产品不同,手工艺品应该突出艺术性及技艺的精湛性,应该通过匠心巧艺的充分投入和人文内涵的充分灌注,追求远远超过一般工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或者经济学意义上的单位产出率,追求质量投入和产出的高效益比值。有水准的手工艺大师,会利用自然原料打造完美而珍贵的艺术品,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用最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把作品做好做精,最大程度地提高它的文化附加值,获得最大程度的产出比值。这是问题的关键。工艺美术的发展,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和产量的多少,而根本地在于质量和品格,在于把文化性、艺术性和技艺的精湛性强调、发挥到极致,达到巧夺天工。

就石湾陶艺自身特点和规律而言,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把握“保持为先,品格第一”的稳步发展原则,不要一味地追求产品数量的多、组织规模的大、生产速度的快,以致把“发展”问题简单化、数量化、工业化;而要着力追求产品质量的好、制作工艺的精和美学品格的高,努力从“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彰显”、“传统技艺保持性的增进”和“作品单位利润率的提高”来理解和把握“发展”。这种意义上的“发展”,意味着每一位从艺者都能够把保持石湾陶艺的核心工艺技术作为共同恪守的原则和实践目标,具体说来,包括坚持使用本土的传统原材料、坚持成型和装饰环节的手工操作、坚持传统的工艺流程和经典程式、坚持业界一贯奉行的纯正作风和规范操守。政府也应该这样来把握和规划石湾陶艺的发展。

基于对“发展”的这种理解,无论政府管理部门还是从艺者,都需要慎重地把握技艺方面的“创新”,要反对和抵制背离核心技艺或工艺传统的“为创新而创新”的刻意和所谓“现代风格”的追求,避免以牺牲石湾陶艺工艺特色和品格为代价的跨地域文化的“同质化”。与此同时,还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抑制或限制那些大量消耗石湾陶艺本土原料,而产品文化附加值、工艺品格保持度和作品单位利润率均低下的批量化低端产品生产,以维护石湾陶艺的现实利益和长远角度甚至代际角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今天,石湾陶艺也需要根据消费情况来调整产品形态,以期最大程度地适应当代社会需要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这种意义上的“创新”,是石湾陶艺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能以为保护石湾陶艺就是一成不变地固守某种产品的功能、样式、形制或装饰。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所主张的“生产性保护”,是强调以保持着核心技术和核心价值的传统手工生产力,积极开展生产实践,通过不断制作和开发切合现实需要的产品,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力在于参与当代社会财富创造,传承人要利用所掌握的手艺不断地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新作。石湾陶艺是在民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民窑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当代石湾陶艺依然要发扬民窑传统精神,不断保持开拓进取的姿态,通过切合现实需要的作品,积极地协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期充分地融入当代社会生活。

总之,把握好传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对石湾陶艺至关重要。要在传承中稳步发展石湾陶艺,要把石湾陶艺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框架和目标框架中加以切实的把握,使之在代表地域文化精神和工艺作风方面具有表率性、典型性和精致性,并秉持这些品性直面当代社会生活。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佛山陶瓷产业经过调整生产布局、引进先进设备、改革生产技术、开发建筑装饰陶瓷,高速发展成我国乃至世界最大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取得了骄人的辉煌成就。然而,随着国内外陶瓷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形势的发展,随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的国家发展目标的提出,作为佛山经济支柱之一的陶瓷行业,由于资源、能源、污染等问题,由于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日益减弱,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能源和瓷土紧缺,环保门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产品同质化明显,出口阻力越来越大等等严峻的问题,都在要求佛山陶瓷产业进行调整,改变不适合目前经济发展状况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从生产加工低端的价值链环节升级到高端环节。在产业升级的实践过程和目标追求中,立足手工塑造传统的石湾陶艺,势必在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维护本土文化传统、充分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发挥地域优势特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陶瓷艺术个性、建树高端陶艺品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方面显示出它的无法比拟的优势。

作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卓越传统手工艺,石湾陶艺造就了佛山历史的辉煌,也将造就佛山今天以至明天的更加的辉煌。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

上一篇:高计能计算要实现软着陆 下一篇:突破高端浪潮打造自主可控的存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