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心尖上

时间:2022-10-26 11:10:53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概念及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借助直观图来帮助理解,感悟体验。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在起始阶段教材就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实物图、线段图等。然而有的学生面对各类直观图背后的意义并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探索有时流于形式,学生的体验并不真切和深刻。由此,学生自主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成败。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让学生从“心”开始,从“图”开始,读在心尖上。

一、借“趣”引之,激发读图的欲望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然而在我们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进度等原因,急于进行大量的新知传授,注重空洞无味的说教,极大地挫伤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创设优美的动画融入有趣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做到学得有趣和主动。如两人一组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并把其中一人成绩记录在统计图中,分析交流统计图,让学生在游戏生成的统计图中感悟数学的价值。再如,在学完新知后,教师请学生帮忙奖励表现优秀的小组成员,“一组同学有9人获奖,另一组同学有8人,老师准备15个奖章,够不够?”通过以上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主感悟数学的价值。

作为教师要动态地向学生逐步展示如何将问题相互“转化”成图像的过程。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感悟图画的数学价值。也许,此“转化”并非美国数学家斯蒂恩所说“转化”,并不能整体把握问题。但通过以上有趣的游戏等活动却能让学生的“体会”外化,是学生对内心“体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动态生成”,可以让这种“体会”更加丰富与厚实。

二、以“身”体之,经历探索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数学情景,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交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比如“十几减9”,其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这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课,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自己看图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游戏方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学生可以在计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然而在本课教学中因为急于将本课所要呈现的知识展现出来,最终效果却大相径庭。虽安排都让学生经历了丰富的体验过程,还增加了找十几减9算式的规律。但学生对十几减9破十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究其原因发现在安排减9时,没有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只是直接让学生展示了不同的算法。说一说十几减9的算法只是初步建立新知表象,而自己亲身操作的活动则既是十几减9的方法巩固,又是通过怎么从实物图中拿出9个桃子直观得到还剩几个桃子的意义理解。可谓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尽管后来安排的蚂蚁搬家、小蜜蜂采蜜等许多活游戏动从形式上丰富了十几减9的方法建构。但最终因为学生缺少对十几减9直观体验而使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要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鲜明的知识表象,并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使思维在活动得到进一步拓展,以保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清晰地把握活动对象的特征。

比利时著名教育学家哈维尔·罗杰斯直接断言:“不存在抽象的能力,也不存在抽象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复杂情境中得到发展,并在复杂情境中得到评估。

三、以“心”验之,拨动心尖的脉搏

体验必须通过经历数学活动来获得,但经历了未必就能获得深刻的体验。如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对于“比较分数大小”的知识点掌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他们后续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以往笔者是这样设计这一环节的:首先发给学生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自主进行涂色并说出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再利用学生的作品仔细观察比较,最后再得出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课后,发现效果平平。经过探讨交流后,进行了重构,设计有趣的比赛游戏让学生深刻体验。先让学生画出平均分成的份数,再请同学猜一猜这其中的一份是这张圆纸片的几分之一。接着,利用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选择涂色的圆纸片,看谁涂得快,你会选择哪一张圆纸片,并说一说理由。最后,再提出问题:假如给你其中一份是1/100与1/8圆纸片比赛,你会选择哪一张呢?

上述案例中,都是用图与数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涂色部分的大小,在直观比较的基础上,逐渐掌握方法、形成技能并建立“模型”,从而将分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有效结合起来。前者是“先看图观察,再比较”的思路,虽然学生最终也能获得结论,但是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体验不够深刻。学生还不能主动将其图形与分数的大小比较联系起来,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探索过程,知识的建构还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而后者,是先主动猜测,再游戏比赛选择,从1/2到1/4,再到1/8、1/100,学生慢慢脱离直观比较大小的“拐杖”,利用推想完成了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结论,更经历了“结论”获得的成功过程,感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综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知识可以是简单的,但学生亲身经历的数学过程却是深刻的,孩子感悟着数学的美、体悟着数学的智慧。让我们从“心”开始,读在心尖。在这简单却深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数学思考,体验着数学思想方法,还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提升了数学能力。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浅议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