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石在中国传统建造术中的现代应用

时间:2022-10-26 10:04:59

砖石在中国传统建造术中的现代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建筑物在城市之中崛起,我国传统的建筑技术逐渐淡出视野,发展遇到了瓶颈。但是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砖石建造术仍可以应用于现代,发挥它强大的生命力,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本文探讨了砖石建造术的现代应用,阐述砖石建造术的应用原则和砖石材料在应用于现代空间与形体、结构与技术、构造与细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砖石;中国传统建造术;现代应用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7-0015-02

中国的传统建造术大多已经“博物馆化”,现代的建筑大多是采用国际建筑设计风格和工业化的传统建造技术完成的,中国的传统建造技术大多都成为历史的遗迹供人观赏而失去了实际的应用价值。而国内的研究大多只是着眼于传统建筑物的艺术欣赏和传统建筑材料的罗列,并没有关注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情况。本文主要是从应用的视角探讨传统砖石建造术如何在现代复兴和重新实现其价值,一方面可以表达砖石材料中蕴含着的传统美学,另一方面也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一定贡献。

1.传统砖石建造术的应用原则

随着传统砖石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我们需要对传统砖石建造术的应用原则进行一定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1低技术原则

低技术这是传统砖石建造术的最大特点。传统砖石建造术从当地环境与资源入手,使建造更加方便也更加适应当地的条件。低技术原则主要需要做到:建筑材料来源于当地,自然环保;节省加工和运输费用,减少成本;建筑能适应当地气候,融于周边环境;不伤害人体健康;具有地方特色。

1.2艺术原则

在现代应用传统的砖石建造术需要延续传统的美学理念,在传统的美学理念中,需要把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特质,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地应用。传统砖石建筑不仅包含了现代人对传统建筑物特有的美好感受,也承载着人们情感的寄托。图1便是砖石结构的代表。除了继承传统的美学风骨外,在现代应用砖石建造术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其当代建筑的表现力,把材质、色彩、结构、技术等四个方面融合到一起,用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1.3整体的把握

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不在于单个建筑的艺术表现,而是追求建筑群整体营造出的氛围与效果,整体建筑群,例如:四合院、园林等所蕴含的古典气息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感受传统氛围。砖石建筑师们必须去理解这种整体氛围的精髓以及塑造方式,把其作为指导现代砖石设计的原则。

2.中国传统砖石建造技术的现代应用

砖石建造术是以砖石为核心的建造术,把砖石作为建造术的核心载体,将砖石现代应用就是砖石材料在空间与形体、结构与技术、构造与细部等几个方面的表达。

2.1空间与形体

建筑的形体是由建筑材料所构建的,形成一定的空间,而空间是建筑的价值所在。人对空间的感受受到质感和色彩、比例与尺度等因素的影响。质感是材料的形体特点和表面的纹理通过视觉和触觉传递给人们的感受。从砖石材料的质感上来说,传统的砖传递给人的是一种细腻的质感,而手工加工的石材则表现出相反粗糙的质感,不同的材料给建筑物奠定了不同的基调,传递给人不同的氛围。色彩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蕴含着巨大的建筑力,不同色调的融合带给不一样的体验。砖石材料可以运用其质朴、天然的色调传递给人一种纯朴自然的感觉,让人身心愉悦。每一种建筑材料都有自己独有的艺术构建方式,有着最和谐的尺度和比例,所以利用砖石材料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按照砖石材料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美学设计,不仅仅要表现出美好的“形”,还要表现出坚实的“力”。

2.2结构与技术

建筑空间和形态的形成就是建筑材料相应结构的形成,结构体现了材料的几何学特征,建造技术的发展使得结构能够有更加充分的发展余地。砖石材料可以按照它形态的特点,比如形态性状、大小比例等等表达出结构中力的作用方式。明了的结构和构件表现了建筑物的逻辑,这种建构的逻辑性不仅仅是对于建筑的一种分析判断,本身还传达一种逻辑上的美学。

2.3构造与细部

构造指的就是将构成整体的不同构建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并进行完善,是将部分整合为整体的过程,有一定的技术成分。细部起着连接整体结构的作用,是为了建筑的使用、美观、坚固而存在。现代在建造建筑的过程中运用砖石材料,就需要考虑砖石材料的视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的空间和形体,而材料独特的视觉特点又会受到细部的影响。砖石结构用于建筑时,对细部的处理一般都在交接部位或者结构转换部位,砖悬挑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3.结语

建造术是建筑的灵魂,砖石建筑有着“坚固、适用、美观”三大优势,将砖石建造术传承下来,直到现在建筑物的建造仍有着巨大的意义。我们需要理解砖石技术的特点以及它的应用原则,以便能在应用中能将这种传统美学发挥地淋漓尽致。让其在现代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展现。

上一篇:高速公路路基滑坡现象治理分析 下一篇:建筑工程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