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拉理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

时间:2022-10-26 09:14:59

基于推拉理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研究

摘 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山东省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对于山东省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来说,推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山东省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山东省城市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规模。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推拉理论 城市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因素

山东省是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规模较大。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化是加速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城市化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也带来了不利的方面。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1.山东省城市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析

1.1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特点

1.1.1 发展平稳增长,质量提升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平稳增长,城市化质量全面提升。2004年城市化水平为32.21%,2005年城市化水平为34.15%,较上一年度上升了1.94个百分点;2010年山东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0.08%。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1.1.2 东西部城市化发展不协调

山东省有17个地级市,虽然地域差异较小,但是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性上。据调查,菏泽、滨州、聊城、德州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属于初步发展时期;潍坊、威海、烟台这三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在40%-50%之间,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青岛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且城市化水平最高,为62.71%。由此可见东部城市化水平明显要高于西部地区。

另外, 2007年8月份,山东省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即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将用“一体”带动“两翼”,“两翼”支撑“一体”,协调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促进山东省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未来城市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整体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偏低,发展较慢;局部上,西部地区的城市基本上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东部地区的城市处于城市化成熟期,西部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城市。山东省是个农业大省,也是个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阻碍了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因而山东省城市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规模。

1.2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标志。山东省是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山东省于2004年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以来,年均人口出生率为13%左右,净增人口达500多万,并呈现出“双驼峰”的特点,其中农村人口的年净增量约在50万人左右。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

据统计,2010年底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为3474.5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力为1984.4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6.8%,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资源为1506.4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43.2%。我们对山东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计,得出山东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1000万人。

要实现山东省这1000万左右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综合探究促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基于“推拉理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分析

2.1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首先是由博格(D.J.Bogue)在1961年世界人口大会上提出来的,他认为:人口迁移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对比而言,迁入地“拉”的力量占有主导地位。

2.2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人口流动的“推拉理论”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的同时,也在不断利用中国经验丰富推拉理论。纵观山东省近几年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经济虽然也有所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这就导致许多农民为追求较好的生活而纷纷进城务工。总体上来说,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有两大方面因素。

2.2.1推力因素

(1)农业投入少,农民收入低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因素。山东省由于对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业科技力量也相对落后。据农业部调查显示,山东省农业生产扣除成本后,只处于微利或者保本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农民放弃从事农业劳动,进城打工,弱化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消化吸收能力。

(2)人多地少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间接因素。山东省多为低山丘陵,又是人口大省,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少。随着城市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节省了大量的劳力和时间,农村劳动力绝对过剩。最近几年山东省耕地面积总体在减少,但是总人口却在不断增加,这样一增一减的反差造成了人均耕地面积不断持续下降,人地矛盾日趋紧张,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

(3)乡镇企业吸纳力下降也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随着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加快,乡镇企业技术不断更新。这一背景下,乡镇企业开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技术工人要求较高。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促使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寻找出路。

2.2.2 拉力因素

(1)城市工资报酬高。近年来山东省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尽管农民在城市工作的工资很低,甚至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但是相对于农业收入还是很高的。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大幅提高,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可见,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强大的拉动力。

(2)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山东省是人口大省,人多地少,尤其是耕地资源的不断缩减,造成了大量农业劳动力闲置,城市为其提供了工作的机会。山东省现在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中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农闲时进城务工,可以有较高的收入,这也是农民进城务工的重要原因。

(3)城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山东省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严重造成了城乡居民的利益差别。近年来虽然农民的福利待遇有所提高,但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保障。另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娱乐设施齐全,医疗卫生条件较好,子女教育环境优越,这些方面都远远优越于农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也成为农民进城的主要动力。

3.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

3.1规划城乡建设,加速小城镇化发展

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的小城镇,为促进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其一,小城镇接近农民的居住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不但能够为其提供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而且从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来说,也比向大城市转移小得多。其二,小城镇能够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把农村的资源和劳动力紧密结合,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3.2发展第三产业,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动力

目前,山东省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但发展前景较好。应该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基地,如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由其而延伸出来的相关服务业,如咨询服务、汽车服务等;同时加强旅游业发展,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沿海风光资源等等。第三产业能够为城市化进程中提供强劲的后续动力,促进城市化发展,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3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山东省应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切实做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大力提高劳动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从源头上解决山东省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刘春涛.山东省城市化发展战略及配套政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C],2009-05-18

[2]高强,张艳.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J],2008-11-10

[3]徐育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学术研究》[J],2006-05-20

[4]程国栋.农民进城务工新动向经济学透视.《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5-06-30

[5]赫宝祺.“推力―拉力”作用下的农民工流动.《长春市委党校学报》[J],2010-06-20

[6]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D],2010-05-01

[7]杨红彦.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考与对策.《兰州大学硕士论文》[D]2009-04-01

[8]杨瑞文.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农村小康科技》[N],2006-09-10

作者简介:

赵迪(1987-),女,山东青岛人,浙江海洋学院学院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丽卿,女,浙江海洋学院科研处、地方交流合作处副处长,教授,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旅游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海洋经济专业委员会成员,浙江省“国导”考试测评委员会成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校重点学科―旅游管理学科带头人;舟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从事旅游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

上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下一篇:对加强高校档案工作科学化管理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