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方法研究

时间:2022-10-26 07:28:30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建设就要依靠先进的技术。这个工程对技术的要求很高,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顺利竣工都必须在良好的技术保证下才能实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施工技术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评价体系,才能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施工项目的开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技术管理是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生命力灌注的具体机制,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对一切技术活动进行严密的组织和科学地管理,最大限度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离不开技术与管理,它们在企业中是同时并存的,缺一不可。企业本身的他们所占的比重应该以情况而定,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能降低技术的不足引起的经济损失,也能对技术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和管理同等重要,只有把技术和管理二者相结合,才能使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和经济效益。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

(一)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一项较为特殊的技术,其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效益。预应力锚固技术可以很好的加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从而保证建筑物的质量。预应力锚固是对预应力岩锚以及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一种统称,是预应力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新的锚固技术。该技术可以考虑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要求以及设计的大小、方向以及锚固的深度等。另外,工程施工前,首先要成立施工管理小组,并制定详细的生产管理制度,在施工中起监督指挥和协调作用。

(二)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一般都是通过修筑围堰来解决施工导流问题。在河流上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时,为了使水工建筑物能在干地上进行施工,需要用围堰围护基坑,并将河水引向预定的泄水通道往下游宣泄,这就是施工导流。在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导流工程对河床水流进行控制的全面部署。另外,各工程还具有明显的不可重复性。一般情况下,利用枯水季节进行大施工能够简化临时性的导流工程,从而能够使造价降低以及施工进度加快。大量的土石方和混凝土工程量必须要此期间完成。河流有一年一度洪枯季节的周期性,因此,决定了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从而施工具有不均衡性,此时就需要合理安排施工,综合平衡人力、物力、财力。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导流流量的选择都是按照国家建设计划所规定的要求为主要依据。坝与导流工程在洪水赛跑中所必须达到的时间指标其实就是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对于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对其进行满足。在地形和自然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最为经济合理的方案就是采用分期围堰导流。

(三)基础灌浆技术

如果工程施工中的岩溶深度较浅,我们不妨选用基础灌浆技术,当然,这不绝对,在深层区域也可以实施,具体过程为将浅层岩溶中的沙土进行挖掘、清理,在保证完全发掘出来后,再使用水泥砂浆在浅层地区进行回灌,这样子,水泥浆由于受到巨大的外压力导致内膨胀,使得在进入出现岩溶的岩层区域后会对裂缝中的其他空隙进行填充,从而使得水泥浆结合并加速固化,有力地加强基础的结构稳定性。

(四)坝体填筑技术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坝体的填筑,其主要的作业内容、关键技术就是坝面的流水作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于作业方向、工作段的划分,不仅需要考虑到坝体的最大面积,同时还应保证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能够以正常的方式进场、运行。在划分坝体流水作业面时,可将大型碾压机械的施工条件作为衡量标准,一般情况下其宽度应超出机械压实、错车时的最低标准、条件要求,可初步设定为10m到20m左右,而长度则需要综合考虑机械的型号、性能以及作用,在保证机械能够正常作业的前提下,可初步设定为40m到100m左右。对坝体的填筑,在划分施工流程、次序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施工的标准与设计要求,根据作业强度、填筑面积、铺料方法、场地气候等多种条件因素来决定坝体填筑的作业流程、具体步骤。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实在低温气候或冬季进行施工时,应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尽可能的减少循环操作、生产的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材料流失掉的热量。坝体的填筑,在科学划分、合理明确坝体流水作业面后,方可按常规方法继续施工。

(五)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外加剂施工技术

现阶段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很多施工新工艺新方法,但在混凝土特性方面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未满足工程耐久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而混凝土外加剂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点,混凝土外加剂作为混凝土第五种组成成分,具有用途广作用大收效高等特点,水利水电工程常用外加剂作用主要包括: 处理修补表面改善表面色泽抗化学腐蚀提高混凝土变形能力调节混凝土硬化和凝结功能 改善混凝土含气量和流动性等 为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施工技术及管理措施

(一)技术管理

该类工程的施工地点一般为偏远的郊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而水利水电工程规模较大、施工时间长,要求高,技术复杂,相较其他工程,不稳定因素较多,对于各种因素进行技术管理是讲技术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并有机结合,使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

(1)健全管理制度

先对于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各项设备的名称、功能、检修时间、检修周期、运行流程及特点等,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制定相关的制度,如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等。组织技术骨干人员讨论设备常见的问题,一般故障的表现、诊断方法、检修措施、生产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共同讨论总结出系统的设备故障处理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相关操作规程、事故应急处理办法等。在运行的过程中,将两票三制措施落实到位,换班时应做好相应交接工作。严密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包括各类仪器的指示、运行情况、定期检查、人员操作规程等,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妥善解决。

(2)技术组织管理

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使发电厂、各个车间、班组人员的技术管理工作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个人。设置技术信息制度,包括信息的采集、记录、各种事故的详细情况、故障分析、诊断、解决措施等,并给予该类信息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总结会议活动,以此作为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经验的交流与总结、技术互通有无、各类问题的讨论、分享成果等。对于设备运行状况的信息也应做详细的统计,制作出故障及故障的正太分布图,分析出现问题较为集中的方面,并根据该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检修计划,能够有效的确保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及延长其使用寿命。在设备的技术资料管理方面,包括设备的设计图纸、各项状态的参数、数据、表格、调试记录、检修频率等,应抽调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并及时更新信息,保证该类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建立档案,合理归档,便于查阅及管理。

(二)设备检修

在工程建设的实践活动各种,技术人员应做到认真、细心、敏感,掌握设备的各项性能、特征,并在设备出现细微故障征兆时,及时发现,及时实施各种措施,将故障情况扼杀在萌芽状态,并对设备的性能进行优化改造,提高其生产效率,降低设备检修的频率,通过经验总结减少检修的耗时、简化工序。这也是技术人员需要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后,努力专研,才能做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革新是不可避免的,技术人员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熟悉新的设备、生产流程,掌握新设备的日常保养及检修技术,使其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出各项优越的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

(三)强化人员技能素养

该项目属于技术密集型工作,对于操作人员的要求相较一般的岗位更加严格,因此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及学习,提升其技能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建设企业可以与培训机构进行联合,或者自行组织培训班,在企业定期举行知识讲座,对于新型技术、疑难问题、相关技术细节等在理论上进行进行详细讲解,再组织培训的员工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将所学的知识理论与实际形结合,及时进行知识信息犯规,并且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在培训学习之余,还可以将该类技术人员进行分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还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良好的学习风气及企业文化,做到不仅技术能够与时俱进,企业的风气也较为良好,防止人才流失。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有重大的作用,所以为了保证工程建设可以顺利的实施,就要在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元红.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

[2]王树峰,张会竞,李志彬.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1).

上一篇:水运工程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和预测 下一篇:水利规划改善措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