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

时间:2022-10-26 07:27:46

基于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

1 城镇化带来的挑战

由于城市人口和城镇规模与数量的扩张已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盲目的城镇化建设与投资忽视了城镇化的质量。“摊大饼”的方式迅速扩张,随着时间的演进,其问题逐渐累积并暴露出来。

1.1 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河北省人均耕地已不足1.04亩,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还造成严重的土地退化。雾霾天气持续增多,据统计环保部的前11个月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发现,石家庄有4个月都处于全国空气质量最差,邢台、唐山各有2个月位居最差城市榜首。在每月空气质量较差的前十名中,基本上都会看到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保定、衡水,河北诸市形成一道“雾霾风景线”。 燕赵都市报报道了2014年全省一级天气情况,张家口94天承德43天秦皇岛38天石家庄12天沧州4天唐山4天衡水2天保定1天。

1.2 社会生存环境恶化

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镇化发展不匹配的现象,交通拥挤、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率提高等城市通病困扰着尚在城镇化起步阶段的省内各大城市。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过于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环境的建设,忽视了对人的关心。二是缺乏科学的、长期的城乡发展规划 。河北省人多地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因此,如何通过科学、 合理、 长期的城乡发展规划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河北的产业结构偏重。煤炭在河北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石家庄市一年消耗煤炭5000万到6000万吨,相当于近3个北京市的消耗量。唐山市一年燃煤超过9700万吨,整个河北省每年则将近3亿吨燃煤量。作为钢铁大省的河北也是能源消耗大省,截至2012年底,全省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共计148家,产能、产量均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河北工业在消耗了全国十二分之一的能源时也产生了大量排放。2012年河北省钢铁、建材、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86.2万吨和99.1万吨,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4.3%和56.3%。

在2014年河北省3月26日河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周本顺书记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新型城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生态文明。河北要实现绿色崛起,重点是城市的绿色崛起。新型城镇化最早2007年4月由张荣寰提出,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2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

资源约束、能源约束、环境约束、国际金融危机、贫富两极分化、城乡居民分化,导致了生态恶化与社会问题的交叉困局,导致了城镇化发展的后劲不足。面对污染日趋严重、资源短缺的国情,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国家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水平”战略决策;党的十独立成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在生态文明领域首次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由此可见,中央一直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针对日趋恶化的环境现状,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就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空间布局,围绕城市定位,合理安排功能区,科学布局市政和公用设施,统筹城市各类用地,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 生态文明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路

3.1 解放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反思政绩观的偏差,进一步强化科学执政理念,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解放思想,克服封闭保守、重官轻商、自我满足等思维桎梏,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实现由单一追求GDP到追求经济、生态并重的转变。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使人们认识到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3.2 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继续化解过剩产能

河北省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把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细化方案、落实责任、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和差别电价、水价政策,统筹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目标的任务,加快推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质量改善,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钢铁,水泥、玻璃、煤等产能过剩行业是河北省大气污染的主要排放源。特别是钢铁产业,每年综合能耗接近1亿吨标准煤,电耗超过900亿千瓦时,均占河北省能耗总量的1/3.高能耗带来高污染,河北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26.6%出自钢铁产业。烟粉尘排放量中,来自钢铁的占比更是高达四成。为了治理雾霾,河北省制定了治理大气污染、改造环境的 “六三工程”。

(2)积极扶持新兴产业。

在压减传统产业的产能的同时,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加强空气监测净化等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开展国家光伏规模化应用示范省建设,加快卫星导航产业化进程,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和动力电池产业化建设。

(3)推进集约、绿色发展。

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从生产节水、生活节水等方面推进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等重点工程,推进城镇节能和提高能效;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方式,推进城镇循环经济发展。

建筑、交通是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两大领域,必须在建筑、交通领域实现突破。一是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将绿色理念融入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中,使各种建筑物能充分地适应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动。二是积极推进LED照明技术、墙体保温技术等能促进城镇绿色的现代技术,为绿色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三是着力构建现代公共交通体系,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以绿色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推进城镇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3.3 实施生态城镇战略

(1)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关键。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地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要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

(2)创建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政府主导,就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担当起“守夜人”的角色,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避免政府全面主导,并非取消政府作用,而是在于提高政府干预的质量,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才能根除长期以来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味追求GDP增长和政绩形象工程的政府决策行为。公众参与就是需要群众性参与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公众是城市的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保护者。因此,生态城市建设应鼓励尽可能广泛的公众参与,无论从规划方案的制定、实际的建设推进过程、还是后续的监督监控,都应有具体的措施保证群众的广泛参与。

(3)区域间合作。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从大局出发,将河北省的新型城镇化纳入到京津冀城市群的大格局中去考量,促进河北人口就地城镇化,增强反磁力,为疏解京津人口作贡献。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法律体系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

陈金巧(1965-),女,河北行政学院,汉族,籍贯,河北省晋州,大学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

上一篇:关于ARP欺骗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怎样做好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