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教育方式

时间:2022-10-26 07:25:19

浅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教育方式

摘 要 民间美术教育是我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一个主要的分支,其“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在美术教育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我国民间工艺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民间美术教育方式利弊的分析,希望从中寻找到有利于现代美术教育的内容,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 父子相传 师徒相授 利弊分析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体制经过历朝历代的积淀,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变革,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其“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形式虽有演变,但基本模式是没有改变的。至今,在某些行业依旧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及自己行业或者家族代代相传的那些绝活儿,有许多民间艺人是沿着这种模式走向成功的。这是否意味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呢?

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概况

从《礼记·学记》中“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句话可以得知,早在商代,我国就有了画工、雕工等工匠之间的师徒授受关系,常常是以父子相传的形式承袭下去。当时,工匠没有学习文化和掌握文字的机会及权利,就本能地利用口头传授来传承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及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春秋时期的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其中一项是“四民分业”,即士、农、工、商四民,使其各有所居,各守其业。从而将人民世代固定在某一职业,并通过同业聚居的方式,使人民“相学以巧”,加强专业化技艺交流和职业教育,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在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中,动用了大量工匠,其中建筑、雕刻、彩绘类的能工巧匠甚多,祖孙、师徒数代,集于一地数十年,相互之间展技观摩,拜师收徒,传艺实习,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相语以事,相学以巧,相陈以功”,交流技巧经验,通过父子、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大大提升了技艺水平,带动了师徒传授为媒介的民间绘画教育。

清朝有雷氏世家专制烫样者号为“样式雷”,祖孙七代人在内务府样房长班,他们制造烫样的技艺也是世代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河北杨柳青年画从业工匠达三千人众,直至清末不衰,所谓“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较大的作坊如齐健隆、廉增戴记等,每家画案五十余,工人二百名,每年印年画“两千件活”以上,每件五百张。由此而知,这种简明的教条形式的教育方法,是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利弊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是在中国封建经济及家族制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各种行会组织和画家工场作坊的建立与发展,促使画家和手工艺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一些画家和师傅产生严重的保密思想。这种行帮之间的保密思想一方面对总结美术知识技能、传授方法和丰富美术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行会组织狭隘的宗派关系影响下使得知识技能的传播的相互渗透交流受到很大的障碍,我们应当看到师徒制除了有其优秀的一面之外,也存在一些弊端。

1.秘技的失传

隋唐佛教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带动了师徒传授的民间美术教育。隋唐民间画工师授教育形态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画史中关于吴道子师徒等画壁的记载很多,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画师描写成形每“落笔便去”,成色施彩余事由弟子完成。在这种合作壁画的工作中,弟子通过旁观、领会、揣摩笔迹以成色而得师傅笔法亲授。又或有口诀、手诀乃至心诀相授,如《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记载论吴道子笔法云:“当有口诀,人莫得知”,人莫得知固外人耳,弟子或能得知:透露出家法私受的消息,画工技法要诀多以口授相传,非但不可以以文字记录于书籍之上,更要以私密的方式亲自传授。

中国古代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许多技艺都要求传男不传女,或者传媳不传女的做法。这种观念缩小了接受传统美术教育的人群范围,降低了技艺永续的概率。再者,即便是得到师傅喜爱的徒弟,也不能把师傅的所有技艺都学到手,传统美术便不可能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许多高超的技艺和心得都已经掩埋在时间和空间当中。现代人只可以在历史博物馆中默默赞叹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却再也无法得知制作的秘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2.门户之见

随着隋唐佛教石窟寺院的大量修建营造,绘画、雕刻、塑造、建筑营造等手工艺匠,成为兴盛的营生,行业竞争开始出现。《寺塔记》宣阳坊静域寺条云:“西廊万寿菩萨院门里南壁,皇甫轸画鬼神及雕,形势若脱。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艺逼己,募人杀之。”这则故事充分放映出当时民间行业竞争的严酷。圣人虽云“术业有专攻”,但如此一来,也遏制了个人潜能的发挥,磨灭了更多的才能。并且,由于师从同一个老师,或是同一派别,就会产生“但守师法,不出新意”的问题。派别之间竞争激烈,各派都严防死守自家的技艺,没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也阻碍了民间美术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语

传统和现代是这个时代不变的主题,在新的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必须呈现自我的特色,当代美术教育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而不断充实、发展的现实。《易经》中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有着非常好的实践意义但也有局限性,我们应当做的是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资源,公正地评价传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教育制度进行现代化的转型,才能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古老的师承方式在当代教育制度下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3]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

[5]张玉新.试论中国传统美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得与失[J].美与时代,2005.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策略探索 下一篇:《楞次定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