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0-26 07:21:50

浅淡《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这门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高职学生从高中上来对于电子专业的知识很缺乏了解,而这一门课程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东西入手,也为了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所以学好这门课的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电子技术;技能实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已成为当今现代化发展的潮流。而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对高职学生来说即是一门认知电子专业的入门课程又是一门为了以后能打下结实基础的课程。而怎样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是我们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究的一个问题。

一、传统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这是一门让高职学生学会识别电子元器、检测与选择元件的参数值、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识图、焊接、装配及调试电路。但是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比较抽象,学起来枯燥无味,再加上课时较少。而目前高职的学生基础差且参差不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如果还是按照教材的内容来,先是讲解理论知识元件识别,其次是讲识图与电路原理,最后才是让学生进行实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二、课程的改革

1.课程内容上的改革

在高职的教学内容上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的项目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要点。这种项目式的任务可以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课程内容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要有增加、删减和改变。因为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认知、检测与应用。例如:在讲二极管和三极管时,特线曲线的内容可删除。在讲完二极管时,可以把整流部分的电路提来上讲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二极管的特性及应用。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知识尽可能的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明白。

2.课程教学上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上课时应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极。在上新的内容知识点时,应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样去解决,引入新的知识,学生也会带着这样子的疑问积极的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这一门课程中,电阻、电容、二极管和三极管都是一些常用的电子元件,但对于刚从高中上来的高职学生来说,并不了解它们是干什么用的,而且电子元件里面的知识又相当的琐碎和抽象。要是我们在讲这些元件之前,用一个简单的小电子电路路实物板实现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功能,并对这个电路里边的元件功能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子同学们看到了元件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一些应用,必定能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了,我们在教学手段上也要有所改进,例如:用原来的主要以“黑板+板书”的时代,变为以“多媒体”为主“黑板+板书”为辅。采用这样子的教学手段是基于这一门课程的特殊性,由于有基本电子元器件的介绍这些内容,对于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来说还是相当的陌生,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电阻、电容的,所以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元器件结构,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

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训活动,提高技术技能。这门课程侧重应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有些内容我们必须放到实训室去上。例如:仪器仪表的使用,虽然我们用多媒体的教学能够看到什么是万用表、稳压电源和显波器,每个按钮的作用是什么?讲完了之后学生们也就忘了,也许就记得是什么东西而以。要是我们直接在实训室去上,边讲边看实物边操作。这样子学生们更容易掌握使用方法及测量方法。学生也更喜欢这样教学一体化的模式。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主要是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要学生们掌握各种元器件的识别和判定,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焊接电路板和制作简单电路析的要求。那么对于考核既要做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能够体现实践性的操作,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考核。第一部分在讲解完常用电子元件的时候就可以考核一次,考核的内容就是识别和各元件好坏和管脚的判别。第二部分就是后边的识图、焊接和简单制作电路板。例如制作一个双电源的直流稳压电源,通过的制作电路来检验学生们的识图、焊接及调试方面的能力。这样子的考核方式能更充分的使学生掌握了技能,又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永枫.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教程[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伍湘彬.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卜锡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上一篇:要孩子听话,从听孩子的话做起 下一篇:精拣文眼,激活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