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卧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堂中的应用初探

时间:2022-10-26 06:55:44

“谁是卧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堂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特点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不小的难题,本文分析了“谁是卧底”游戏的特点和在课堂上的初步应用效果,为解决困难提出了一种具备可行性的方法。

关键词 谁是卧底 英语国家概况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Application of "Spy Game" to An Introduction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Course

TAN Simin

(Private Hualian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 The difficulties of An Introduction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Course make problem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Spy Gam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its first application to the course and proposes a solution.

Key words Spy Game; An Introduction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Course; application

英语国家概况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侧重知识性,在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该课程内容广,词汇多,难度大,令相当部分文化修养和英语水平欠佳的学生惧怕。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1 什么是“谁是卧底”

“谁是卧底”是由国内某知名综艺节目引进和改编的一款游戏,需要玩家若干名,每人拿到一词,绝大部分人的词语相同,此组玩家为“平民”,另有一至两名玩家得到不同但词义相关的词语,此组玩家为“卧底”。每人分别用一句话描述自己手中的词语,不能说出词语中的任何一个字眼,所有玩家描述完毕为一轮。每轮结束时,所有玩家票选出卧底,得票众者出局,若出局者不是卧底,则游戏继续,直至最后“存活”的卧底数量大于或等于平民数量时,卧底胜利,否则平民胜利。

2 “谁是卧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2.1 把“谁是卧底”引入英语国家概况的适用性思考

一方面,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词语难且词汇量大,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缺乏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能力,也缺乏主动开口练习英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广,受长期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被动听课,不会主动思考,对课程内容只靠死记硬背。这就使这门课程的知识无法真正内化至学生自身知识体系,更别说将所学知识用于跨文化交际之中。

“谁是卧底”的实质是对词语的内涵、外延进行理解,既要对自己的词语进行思考,又要对他人的解释进行综合、整理、对比、估词的过程,全程需要很大程度地开动脑筋,是既锻炼思维能力又训练表达能力,既要有充足的新旧知识储备、又要充分调用这些知识的一种实用的方法和手段。而游戏进行过程中让玩家感到最有乐趣的地方,是主持人宣布出局者并非卧底时,玩家们的表情非常丰富,场上气氛一下子就轻松活跃了起来,而当卧底被揪出或者一直潜伏到最后,胜利的喜悦又让玩家们拍手称快,乐趣十足。

把“谁是卧底”引入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正是基于对此游戏实质的思考,通过参与游戏,一来要求学生做好前期知识准备,二来把知识充分调用起来进行二次整理,通过口语方式内化为自身知识,既充满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

2.2 具体应用

我校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朱永涛、王立礼主编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第三版,结合教材,笔者在课堂上曾三次使用过该游戏。

在讲授完第一单元的英国简介后,考虑到英格兰和伦敦两者有许多的共同点,笔者把它们分别作为卧底词和平民词。由于客观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游戏或未曾听闻或只是听说而未曾参与。为了让学生熟悉游戏,笔者在游戏正式开始之前,特设了一组热身词“七夕/情人节”。经过预热后,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和熟悉度立即提高了,接下来的主题词语“英格兰/伦敦”进行顺利。

第二单元结束后,鉴于北爱尔兰整整占据一个单元,是重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掌握它是以政治问题闻名的英国地区,笔者取其作为“平民”词,“卧底”词则取与其面积相当、重要性不太突出的威尔士(Wales),此次游戏进展尚可。

在第五单元结束时,为了把政府、政党、经济结合为一个知识体,笔者取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撒切尔夫人”和“伊利莎白II”作为游戏词语,此次游戏很顺利。

2.3 效果分析

2.3.1 优点

(1)把零散的知识点串并成一个有机知识面,内化成自身知识。英语国家概况的知识点极其繁多,记忆起来有一定困难。学生在游戏中自觉地把相关知识点在大脑中归类、整理成一个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网,既强化了记忆,复习了所学知识,也完成了知识的内化过程。(2)刺激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口语能力。由于游戏具有趣味性,尽管规定要使用英语描述,学生仍然乐于开口,虽然说的都是简单的单词、短语、句子,但已迈出了他们练习口语的第一步。对于本身具备一定口语能力的学生,则进一步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有些已经可以比较顺畅地组织并说出一个具备知识性的完整句子。(3)活跃了气氛,让沉闷的课堂充满生气。课程特性决定了课堂气氛,打破这一规律的做法就是引入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参与课堂,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听。此款游戏备受大众喜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3.2 问题

(1)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游戏易陷入困局。游戏需要前期的知识储备,尽管学生被允许带上书本和笔记参与游戏,但出于各种顾虑,许多学生缺乏主动性,可能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有些甚至投票给自己以便尽快退出。这些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游戏后,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及时复习。而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在游戏前要认真教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只顾自己教,不顾学生的学习效果。(2)时间不易掌控。游戏是一个思维过程,每人思维能力不同,所用时间各不相同。从思考自己的词语到整理他人的描述,再到作出判断,思维敏捷的学生耗时短,游戏节奏明快,十分钟内便可结束,而思维缓慢或决断力差的,节奏缓慢,需耗费大半节课。(3)难以顾及观众。每次参加游戏的学生不可能太多,剩余学生都是观众。游戏节奏快时,观众们都会全程跟着玩家一起猜词,情绪也一同跌宕起伏。若游戏进展缓慢时,许多观众开始开小差。教师一方面要主持游戏,没有太多精力注意他们,另一方面也难以对他们提出要求进行有效的约束,本应活跃的课堂气氛变得松散起来,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3 结语

虽然“谁是卧底”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堂有优点和不足,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对知识性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值得提倡。对于游戏过程中的时间和场面的掌控难题,我们还需继续探索,通过改进游戏,使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真正学到知识且获得乐趣。

上一篇:川东地区石桥镇火龙舞艺术探究 下一篇:独立设课的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