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弘期藏传佛教如来藏本体思想简析

时间:2022-10-26 06:04:49

后弘期藏传佛教如来藏本体思想简析

【摘 要】后弘期的藏传佛教诸派建立了如来藏本体体系:在中道原则下,体、性、相、用合而为一,本体世界与世俗合一,轮回与涅磐无别、真幻不二。体用一如、生佛合一;从而为生命提供了常乐我净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后弘期;藏传佛教;本体论;如来藏本

本体论是藏传佛教哲学的核心。除噶当派、格鲁派外,后弘期藏传佛教多数教派在最高见上皆持如来藏本体说。本文运用比较、历史的方法,首次简析了后弘期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朗派的如来藏本体思想,冀有助于理解藏传佛教思想内核,为当前哲学本体论的重建与生命意义的探索提供启示。

一、宁玛派的本心论如来藏本体论思想

宁玛派最高法门大圆满分三部:心部、界部、要门部。i大圆满融法性、心性、真如、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为同一体。现从体、性、相、用四个层次,从见、修、行、证四个方面,从心部、界部、要门部三大部,考察宁玛派本心论本体思想。

先从心部来论。本心之体是本净本有之心。这里所讲的体,既是指万法之体――心,是对心体做更细致的、层次上的认识。心体本净,不被污染、破坏;但相对众生的心志而言,它却又能被众生业力所遮盖,不能显现。它是不可能被遮盖的,因为它无处不在。

本心之性是自然之智慧、佛性之功德。心体虽寂,非顽空凝滞,空而有觉,灵知随应。此智慧灵动而发,万物随缘而生,诸法顺性而寂。佛之智慧与功德圆融不二。

本心之相是智慧功德光明之实相。自然智慧与功德具光明之相。心性光明朗照万象诸法,空寂妙明。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分,则仅能成就法身,报、化二身从何而出?心有明分,方成报化二身。

本心之用实为本心清净周遍之体、智慧功德之性、自性光明起用为大悲心、菩提心和随缘起用为大千法界。前者为佛界(真法界、净界)起用,后者为器世间(幻法界、染界)起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从体性起用,随缘能现染净世界。ii佛界与秽界,皆是本心之起用。心体并无增减,亦不动摇。一切染净境界之分,不在心体,在随缘之用。

心部之后,宁玛派进一步通过界部、要门部,在修、行、证上现证三身:通过修体、性,证法身;再修心体之光明相,证报身;再修证体、性、相之用,证化身。

界部在见的基础上,提出修心身,以现证报身本体世界。心体智慧,可显一切境界,然皆不出普贤境界。心部只求悟心体,不专修光明,界部则特重修习光明。

要门部是了知一切法皆是本无生灭之自然智慧所自显,其性元成,本自解脱,把轮回涅磐诸法纳入不空不执的法性境中,在轮回涅磐二无分别的灵明智性中现证法性境界。这是任运无修、无治之法门。心部、界部更执着于意度与见地,而要门部则要离一切分别,现证实相自现的境界。“即心即佛而超佛越修。” iii

从因、道、果方面看,心部入因位本体;界部入道位本体;要门部则心身双融、三界齐修、三分齐证,一刹那间,方便智慧、法身色身、现相空相、福德般若、五身五智iv,一齐圆满,入于果位的实相本体――明空赤露心大圆满境界。

这样,宁玛派就以本心论为核心,把心性论、本体论、成佛论结合起来,使佛性人性化、本体化,形成本心、心性论、佛性三位一体。

二、萨迦派轮涅无别的因道果如来藏本体思想

萨迦派的基本教义包括在《道果》内。内容有四正量、三境界、三相续、四耳传、五缘会、七要点和防护障碍等。这些内容构成因、道、果本体体系。萨迦派将见、修、行、证,改为因(见)、道(修、行)、果(证),其本体论是从因、道、果来建立的。

因位本体:萨迦派接受瑜伽唯识思想,认为圆成实性、阿赖耶识、菩提心、本元俱生智与如来藏即因位本体。《密乘要集》说:“偏计、依他皆非有,园成实性本非无,分别有无离断常,善演上师恭敬礼”。v圆成实性不空,否则即为断见。“《根本续部》说:众生即是佛,然由客尘障。由不认识因位时分之佛,因而不能从事佛的活动,由破除此障垢而净治之道及佛,便显示果位时分之佛”。vi在其“三境界”中,“最极清净境界”既是本元的佛界,又是最后的果境,本具不可思议功德;在“三相续”中,“因相续”就是本有佛性为修行证道之本因;在五缘会中,“究竟缘会”是修佛的决定性因缘。因位本体是成佛之因。

道位本体:体证本元心之性、相为光明与大乐。即是在修行过程中对本体的体认。萨迦派看到了因果转化的条件,便是“明空双运或生死涅无别。” vii对本体体认过程是:先破非福,中破我执,后破一切见,从而证得空明双运的本体境界,此为报身本体。然此未了,还需依密教生、圆二次第,证本体的乐空双运境界。萨迦派认为,乐空双运,通过生圆二次第修风脉明点,求见本性光明,现证三身。

果位本体:通过修道,证得乐空双运,此即果位本体。果位本体也即是因位本体。因、道、果三而为一。本体论上,体用不二、因果无别;境界上,轮涅无别。“萨迦派主张清净心性与迷乱之心本同一体,真心与妄心无始共存。生死与涅与性俱来,轮涅不二,这就是“道果法”的基本思想。”viii众生虽本有佛性,不过只是成佛之因,故要从凡夫因位起修,逐步转识为智。不主张顿悟。ix

萨迦派主张“破一切见”,强调对见的超越。萨迦派主张明空双运、乐空双运、轮涅无别,其方法论强调离一切见,无分别见,将因、道、果三体合一。

三、噶举派心身不二的因道果如来藏本体思想

噶举派分派林立,其主要教授是《大手印》和《那若六法》。与萨迦派相似,噶举派也是以因(基)、道、果来组织思想体系的。其本体论也可分为因位本体、道位本体和果位本体。

因位本体。因位本体就是一切众生本皆具有的如来藏、本元心。这基本同于萨迦派的因位本体。《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说:x

问曰:我们虽想从生死的迷乱中解脱出来,证取无上菩提,但是像我们这样的下劣众生精勤地修学,真有成佛的希望吗?

答曰:如果真正精勤修学,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呢?因为一切众生都是具有那成佛之因一一如来藏。

这一派还将众生的心、身各分为三类:粗身:由蕴、界、处合和而成的质碍之身;细身:由风脉明点所成之身;最细身:由最微细风心或俱生智所成之本元身,即明空、离戏之心。将心分为三:粗心,分别妄想,无明实执之心;细心,瑜伽者住三摩地或空性之心;最细心,亦称佛性,即明空不二之心。也就是本元心、佛心、如来藏,将本体论与每个众生的具体生命联系起来了,将生命学首次上升到本体论高度。

宁玛派也谈到最细微的风心,并说二者一体,也谈到在修证过程中的微细的光明、自性环链身、虹体金刚身;萨迦派也强调修风脉、明点,其最后更多是果地上成就佛的四身、五身,二者皆没有象噶举派明确地、系统地从因地上将众生的身心直接升到本置,将佛学本体论,由心物不二发展到心风(身)不二。

道位本体。道位本体是在修行中对本体的体、性、相、用的全面体证。因位本体更多地是关注本元心之体,道位本体更多地关注本元心之体、性、相、用之融合。岗波巴说:xi心之自性之所作,本自清净,周遍于一切生死涅磐之法中;心自体性之所作,即是明而无生灭;心之行相之所作,即是显种种习气之相。

道位本元心体之性为光明。体为空,明为有,体空不动,即为如来藏。其非空非有,既不可说空,也不可说有,是离空、有、断、常四边的戏论,离一切见,才可体证之。如宁玛派、萨迦派一样,噶举派将心之空分视心体,将心之明分,视为心体之性。

道位本元心体之相为大乐。心之性,按照宁玛派的理论,应为智慧、功德,而相才是光明,但相、性常被佛学界相混。离戏大手印也只悟到明空心体,不能证得本元心之相用,还需修乐空大手印,主要解决空有对立、身心对立。将本元心转成大乐体性,生起乐空无别俱生智,成大乐身,最细之风心结合为一。

果位本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成佛之因之基,一切众生可修大手印,但是否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呢?这一点,在佛教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汉地法相唯识学大师玄奘一系就坚持五种姓说,认为三种人可定成佛,不定、一阐提,不能成佛。xii

果位本体,就是因位本体。噶举派认为,证得果位本体,可成就究竟十果相、八功德、八成就、四事业等之共道悉地,还可证七支八自在、四身五智等之殊胜道悉地,能现证虹体身,得现空自现、各各了别之妙智和法身大界之妙智,成就具五决定之报身,并能无碍履行大空等。

四、觉朗派的本体论思想

觉朗派以《时轮经》为根本经典,以《六支瑜伽法》为最高成就法,持六支瑜伽所修证的集显、密一体,融见(因)、修、行(二者合为道)、证(果)为一体的六支瑜伽如来藏本体论。其如来藏本体也是从因、道、果三方面建立的。

因地如来藏。也就是显宗他空见如来藏。觉朗派是从唯识学角度来认识因地如来藏的。对如来藏因位也从体、性、相、用四方面理解。

如来藏之体包括如来藏净的一面,即是圆成实性,也包括如来藏染的一面,即阿赖耶识。“净染均是如来藏一根,此根名为元始之根”。xiii这与宁玛派、萨迦派缘、噶举派不同,后三者只以如来藏之净为体。其净根为万有之依凭,含藏万有,它非空非有,却为一切法之最终依凭,亦是万有之法界性,其如虚空但不是顽空,不动不变,为无为法;其染根为万有之种子,派生万有,随缘变化,转识成智,是有为法。

如来藏之性有四:一、具有“遍”性,无处不在,遍及一切众生,也遍及一切法、一切界、一切非法、一切非界。二、平等性,如来藏虽为万法之根,却与万法平等,万法也依之而悉皆平等,众生也依之悉皆与佛平等。三、自觉智。如来藏自性为自觉智,或称不二智。佛与众生仅是迷悟之差。在阿赖耶识中有识、智二分。四、具一切佛之功德。如来藏不仅藏含万法,也含藏一切佛、一切佛之功德。佛之功德为众生本具。

如来藏本体之相:光明、大乐。如来藏之相有三:光明、自觉(自证)、离戏。如来藏本性光明,有时说“空色”,或“空色光明”。自觉,指自心本性。离戏指本来清净,远离言思戏论。密乘都以“大乐”为本体之相。光明、大乐均为佛的受用境界。

如来藏本体之用:由阿赖耶识起用,依缘生起万法、一切界,包括佛界、众生界,包括生死涅磐,包括生住灭异等,与其它教派同。

如来藏之道位本体。如来藏的性、相皆在因位,不易显发。故须修道来启现。修显教的止观,观蕴、界、处等皆假名无实,可证得人法二空境界,此是自空境界,佛的身智功德未能显发。依时轮六支瑜伽,证得空明双运、乐空双运、果因无别之不二智。

如来藏之果位本体。通过上面修法则可现证三身圆满正觉而成佛。即可证五蕴即五佛,五大即五佛母,认众生之身即是智慧本尊佛。十二处、十八界均为天身自性。甚至连本尊、坛城、种子字,印契等均认为是如来藏本具,胜义三宝、百部天尊,共一意趣。总之,果位本体,是通过道位本体之修,所有因位本体之本、性、相、用全都显发的本体状态。

五、结语与启示

上述藏传佛教诸派的如来藏本体论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不同,本体与现象不可分;也与印度教与基督教的本体不同,本体不是主宰;更与琐罗亚斯德教为代表的二元哲学相异,心物实为同一;却与汉地佛家、儒家、道家的本体思想相同;其众生一体平等的本体观启示西方平等思想存在限域;其法我一体、依正不二的思想启示当今环境生态观的不足;其无我与真我的思想启示当今的幸福观的局限;其涅成佛观启示我们要打破外物、知识、语言、逻辑、思维的桎梏,才能为生命提供常乐我净的自由意义。

注释:

i以上参见: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0,11.

ii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23.

iii班班多杰.拈花微笑:藏传佛教的哲学境界[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72.

iv五身:心与境性远离戏论即法身,自显无执为报身,现呈境相为化身,遣八聚识菩提身,界无变迁金刚身。五智:离缘绝虑法界智、明了无碍圆镜智、住平等位平等性智、五光无杂妙观察智、能所皆化光明为成所作智。

v转引自: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96.

vi贝瓦尔・却美多杰著,班班多杰摘译.萨迦教法史(藏文版)[M].民族出版社,1989:39-40.

vii阿芒・贡却坚赞著,班班多杰摘译,《萨迦、宁玛、噶举诸宗派见地之差别略议》,北京民族宫图书馆 藏,第5页。

viii班班多杰.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与“自空见”――藏传佛教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渊源[J].哲学研究, 1995(05).

ix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96.

x岗波巴・塔波拉杰.大乘菩提道次第解脱庄严宝论(藏文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6.

xi冲热・堪布才南.噶举派之传承与教义略讲(藏文版) [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237.

xii吕.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0.

xiii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21.

上一篇:浅析日语学习中的母语干扰因素 下一篇:瓷中青色之文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