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26 06:01:44

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高职院校虽然逐渐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培养现状堪忧。在工学结合视角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和合理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构建是极其有效的培养对策。同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要凸显企业的主体性,让企业参与培养,参与评价,更要渗透到专业技能学习当中,以及全方位的大学生活当中。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行为导向教学法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教育部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进工学结合模式,除了要处理好观念更新、制度保障和校企结合等宏观层面的关系外,在专业建设等中观层面,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合作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显著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工学结合虽然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而言的,但是在工学结合的大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该寻求切入点,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汲取养料,探求有效的培养对策。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学校培养强度不够。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随着学校与企业交流的深入,高职院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众多院校都开设了综合素质课程。但是,在集专业技能、外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于一身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素质课程所占比例最小,开课形式也多以大课为主。

(二)缺乏切实有效的培养途径。

尽管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要实现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培养策略让众多师生无法达成共识。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能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某些院校实行的军训巩固期方案就让学生苦不堪言,早起的学生上课时瞌睡连天,让教师大为恼火,这种方式能坚持下去,固然会可行而有效,但在短时间内,并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学生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另外,综合素质的课程开设,也由于大班授课的形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成效甚微。

(三)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及创业素质,其中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在众多高职院校中,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是各自为政的独立个体,专业技能教师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综合素质培养的责任。但事实上,综合素质培养应该渗透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专业技能教师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更要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重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

(四)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

广大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未来缺乏长远规划,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能不能上岗就业。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能学习上,积极上进的学生也只是忙于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忽视自身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工学结合的视角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一)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行为导向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能力和才华的平台,指导学生直接从所处的情境中体验和反思所学的内容。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谋而合。行为导向学习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使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和技巧,同时还可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进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在高职院校,行为导向教学法已经广泛用于专业技能培养中,但在综合素质培养课堂上,还基本维持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入睡。或者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也在高谈阔论。事实上,教师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用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甚至让学生不仅是学习行为的评判客体,还是学习行为的评判主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行为中领略到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行为中获取素质培养方面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要求学校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转变角色,做学习活动的导演者,积极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风格,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模拟和反思的机会。

(二)构建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要制订良好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必然需要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做支撑。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同时也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学习风气、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成才等有很大的作用。毕竟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总的来说,在工学结合的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科任老师打分、教务处公布成绩这种简单狭隘的方式,而应该主体多元化。首先应该引进企业这一主体,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对学生的培养结果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正好是学生极为在意的,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性;学校的培养主体中,也应该是全方位的,教师、辅导员、宿舍管理员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自评和他评还应该相结合,同学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不能忽略。这样一来,企业的评价通常会参照职业标准进行统一开发的、独立的测评体系,更具备职业规范性,评价结果能帮助学生有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辅导员的评价能够全面、及时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最了解自己,周围的学生可以起到镜子的作用,因此,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评价结果过程化。根据不同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评价结果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结果,而应该具备过程性。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在校内学习、基地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有差异,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应该具备过程性;其次,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当中,他们的习得结果应该是发展性的,他们某方面的素质可能进步很快,也可能有些学生的某些素质在退化。所以,评价应该具有发展性;最后,根据素质培养的性质不同,评价的过程性应该有差异,如技能性评价周期可以短一些,而道德性的评价周期就应该延长,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3.评价方式多样化。要给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分数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方式,但也是最不具备情感性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在少数技能性评价中运用;座谈式的交流评价方式可以拉近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距离,让评价对象更容易接受批评教育,从而实现进步;当然,书面反馈的评价方式也是很可取的,这种评价方式重点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帮助学生在改变中成长。

4.评价目的明晰化。评价目的明晰化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众多评价主体,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不管是自身还是同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有把握这一目的,才不会让评价者进入打击学生、激化矛盾的误区,也不会让被评价者流于表面的功利性追求,这些都无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确立企业在高职学生培养的主体地位,通过企业设定岗位需求合理化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具体落实。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企业目标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课程。在课程上采用“宽基准、活模块”的方式,体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企业在高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是建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在双主体培养模式下,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更能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更能让学生认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积极参与,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综合素质培养才能卓见成效。

(四)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渗透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应该仅仅是综合素质课程教师和学工辅导员的职责,更应该是专业教师的职责。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需要同时考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培养中。首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特点及授课时间长短,提取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开发教学专题;其次,编写教学专题教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综合素质融入方案提出明确要求;最后,教学内容编写要服从教学计划的需要,不应顾此失彼,不能降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红梅.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9.

[2]童晓燕.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D].

[3]李国桢.论高职院院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6.

[4]李又芹,郭明.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上一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大学生社会主... 下一篇:图书馆员继续学习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