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中数学微课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10-26 05:31:18

对于高中数学微课的一些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在悄然变多。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正在被大量推行。微课,形式上“微”,内容上“精”,整体效果追求“妙”。这是我对微课的总体印象。微课以5~10分钟的讲解来完成某个知识点的

教授。

对数学学科而言,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数学学科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另外,数学思想在小学学科里的渗透也是新课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函数的思想、工程方法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实通过微课中的动图,可以反复观看疑难点的优点,我们可以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做有针对性的微课。

我在知网上阅读过不少有关微课的文章,下载了二十篇有关微课教学的文章,都仔细地研读了一遍。概括起来,我国的微课可分为三类:

(1)传统微课形式――“教师自娱类”。这类微课形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将教师上课的重点反复观看,弥补在课上出现的对知识点理解的不清晰。它的缺陷是缺少对学生思维的提炼。

比较典型的就是同一类问题,学生当初明白了,可是过后又不太清楚,教师这时可以将微课制作好,放到学生QQ群内,供他们随时观看。如:动轴的二次函数在定区间上值域的问题。

(2)生本微课形式――“学生探讨类”。这类微课形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探究,一个微课讲究将一个问题研究透,变式练习和训练与之对应。它的缺陷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高,它要求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考试的重难点、学生的易错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最近发展区有了解。如:讲解对数的新课时,学生对对数的概念不了解,教师可以做成微课,专门讨论对数符号“log”的来历。

在微课的设计中,要求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如需罗列论据,罗列论据必须做到精而简,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微课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优势互补微课模式――“技能―技术”。不再仅仅是单一的PPT做成的微课,而是加入了动画、图片、互动等丰富的素材进行填充,后期用专业的编辑软件进行一系列的编辑,让学生对知识点有理性的认识。

最后,微课按其服务对象与课程目标,可以分作以下用途和类别:

服务于教师:教师是微课服务的主体,针对教师的微课又大体上分为课堂教学微课、班级管理微课、情感沟通微课、家校合作微课等类别。

服务于学校:与服务于教师的微课程相比,服务于学校的微课其着眼点在于学校层面的提升,因此其受众不仅包括一线教师,还包括学校管理者。这一类微课可分为以提升学校校本教研质量为目的的研究型微课、以推荐简单而有效的研究工具为目的的工具包微课、以打造学校特色和提升学校知名度为目的的学校品牌微课、以拓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视野为目的的拓展视野微课等类别。

服务于学生:其他类微课主要指向教学和管理方法,服务于学生的微课程则主要指向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面向学生的微课程可分为学科知识微课程、思维训练微课程、学习方法微课程、社会实践微课程、个性成长微课程等类别。

服务于家长: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情,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可实际上给予孩子最初教育的恰恰不是教师,而是家长,孩子获取知识的最初场所也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因此,随着微课开发的持续推进,面向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微课也日益丰富起来。这一类微课可分为家庭教育微课、亲子沟通微课、家校合作微课等类别。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是时展与进步的趋势,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所以,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保证微课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以促进高质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庄迎娟.浅析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才智,2014(32):191.

[2]黄剑.探究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微课的有效性[J].情感读本,2015(35):118.

[3]叶媛吉.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江西教育,2015(33):25-26.

[4]何丛林,柯勇.重视高中数学微课的教育功能[J].江苏教育,2015(46):10-12.

[5]仓业娥.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35):21.

上一篇:初中地理高效复习指导策略 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