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的语法化

时间:2022-10-26 05:01:52

“罢了”的语法化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寻“罢”,“了”的本意及“罢了”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罢了”的词义和用法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北大汉语语料库的语料分析,探讨了“罢了”的语法化过程,在探讨这个过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是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罢了语法化词汇化

一“罢”和“了”的本意及其“罢了”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

1.“罢”的本意

《说文解字?卷七》“网部”:“遣有皋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贯遣之。”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罢,引伸之为止也。休也。即“罢”本来是个动词,引申为“停止”或“结束”。

2.“罢了”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

“罢了”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表示容忍,有勉强放过暂不深究的意思;算了。在下面“罢了”的语法化过程中会说到它的语法化及词汇化过程就是这个意思的来源。

二、“罢了”的语法化过程

“罢”作动词用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罢+了”的出现则比较晚。太田辰夫在《中国历史文法》(1987,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提出,“了”附着在动词后的用例在唐代才开始见得到,可是它和动词在一起用结构还不是很紧密,它们中间可以有副词。“了”在宾语前使用在唐代很少见,宋代时用例较多。“罢+了”在北宋的句法位置多为“罢了”后面带有宾语,这种用法根据北大语料库所录例子,都来自《朱子语类》,例如:“十钱,只依而今税赋放教宽,无大故害民处。淳录云:“如漳之盐钱罢了。”到了南宋,“罢了”进一步组合关系紧密,已基本具备了与现代汉语体助词“了”相同的功能。在句末的“罢”与“了”的用法是动词和语气助词组合使用,“罢了”的意义是在“罢”的本义和“了”组合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元代时,用在句子末尾的“罢了”在使用范围和频率上比宋代时有了发展,可是使用频率仍然不是很高。它们的用法及分布有:

第一,表示让步,做算了之意。“罢了”位于句末,作条件句或陈述句的主要谓语,如《老乞大新释》中:“今早我们在吃饭处。找来的银子。罢罢。将就留下罢。就使不得也罢了。”“罢了”前面的副词“也”、“倒也”是不可以省略的,省略之后不能表达其准确的意义。这里表达的“算了”、“不计较”语义一在现代汉语中还在大量使用着。

第二,表示结束、罢休,主要用在反诘句中,表示(不能就此)罢休。元代已经有了了从作谓语的“罢了”向语气助词过渡的例子,它的位置在陈述句末尾,已经不再充当句中的主要谓语,逐渐有了语气助词的作用,但是用例不多。

“罢了”单独位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完了、糟了。这一时期出现了“罢了”单独使用的例子。整体表达“完了、糟了”的意味。例如全元曲《诸葛亮博望烧屯》中:“罢了,罢了,水淹下来也。”在元代“罢了”虚化到“不做计较”、“结束罢休”,这个虚化过程还只是语义的虚化。而到了“如此而已”时,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到了明代,出现在句尾的“罢了”被大量使用,“罢了”也发展到了繁荣期。

1.作句末谓语的“罢了”

这一用法是延续了元代时的用法,明代表示“算了”、“不计较”的意义,和表示“罢休结束”的意义已经用得非常普遍。

2.陈述句末的“罢了”

第一,表示让步义的“算了,不做计较”。这里的“罢了”已具备了语气助词的功能。例如明代小说《西游记》中:“这个亡人!弼马温欺负我罢了,你也来欺负我!”

第二,“罢了”表示“如此而已”之意,这个时期这种用法很活跃。

第三,“允诺、肯定”之义的用法,相当于“就是了、好了”,表示答应别人做某事的时候没有保留,是完全答应的肯定说法。

3.感叹词“罢了”成词,表示完了、算了

“罢了”作为一个整体继元代的“完了、糟了”义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算了”义。例如明代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一)》中:“罢了,罢了!似此一国,左战右战,战不胜他;左杀右杀,杀不赢他。”“罢了”的位置在句中或者句首是,总体上用来表示“完了”、“算了”,使用的频率也有了很大提高提高,所以认为这一时期感叹词已经形成。清代时,“罢了”的使用到了最高峰,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罢了”的其他语义,“就是了”、“算了”从清代始便逐渐取代“罢了”的某些义项。

4.“罢了”处于陈述句末尾

表示纯属、排他、尽在其中的一种干脆的语气,用在陈述句末,表示没有别的,完全、纯属、排他、尽在其中的一种干脆的语气,它是由“罢了”的“完毕”义引申而来。

【参考文献】

[1]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J].语言科学,2006,(5).

[2]彭伶楠.现代汉语双音词“X了”的虚化与词汇化研究―――以“好了”、“行了”、“完了”、“罢了”为例[M].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王巍.“算了、得了、行了、好了、罢了”三个平面浅析[J].高等函授学习,2010.

[4]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中年女子的午后时光 下一篇:浅谈自主探究式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