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校内文化建设的任务综述

时间:2022-10-26 03:46:32

当前校内文化建设的任务综述

学校的中心任务无疑就是培养这样的高素养文化公民,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这种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服务的。在瞄准高素养文化公民养成这一目标时,学校同时要致力于优良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努力将其传播给下一代,并且悉心探索它在新时代创新的可能性。而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正是通向文化强国的醒目路标及有力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一所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其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是一致的,即都应是“文化强国”建设的路标,都应体现“文化强国”的基本精神。三者之间如果有所分别的话,可能是时段上的不同,它们分别构成高素养文化公民养成的早期、中期和后期,即“文化强国”建设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早期和中期的生长会制约后期生长发育的质量,而后期生长如果出了问题,也往往可以追溯到早期和中期的培育环节。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血脉贯通、相互交融、共同生长的,它们共同构成高素养文化公民养成的完整过程及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的平台。未来文化强国建设所需要的优质文化资源及人才资源,就是从这里向着既定目标奔涌而去的。

校园文化层面及其特征

其实共时地看,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在大学,校园文化都应当被视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复杂系统。它至少包含如下四个相互交融的子系统:校园文化价值系统、校园文化体制系统、校园文化传媒系统和校园文化符号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都应有其特定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第一,校园文化价值系统。这是指校园较为内在的核心意义系统,包括校园文化精神或文化理念。例如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及“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传统。第二,校园文化体制系统。这是指校园文化得以运行的基本体制及机制系统,如艺术课程体制及其支撑机制、艺术团、音乐节、美术节、戏剧节、书法节等。这是校园文化系统的核心层面,属于动力系统或中场发动机,它直接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例如,北京市教委打造的“北京市金帆艺术团”品牌,就是北京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树立的一块拥有25年历史的优质品牌。第三,校园文化传媒系统。这是指校园的传播媒介系统,如宣传册、校广播台、校报、校刊等。做好学校的传媒系统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实,每一个学校的师生员工都是一个媒介或媒体,其一言一行都能传达校园文化的基本精神。第四,校园文化符号系统。这是指校园外在的和显耀的个别特征,它们特别能直观地传达校园文化,以至于人们一提起某个特征,就能想到这所学校。反过来也一样,一提起某个学校,就能想到它的某个特征。例如校徽、校训、校歌、校园代表性建筑、校园典型人物等。如果按照上面这四个层面去设计校园文化,就可能为校园文化成为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园地和文化强国的醒目路标,确立起一个多层次的总体战略规划。作为一个多层面的系统,校园文化应当有自身特定的总内涵或总特质,这就是它的特征。校园文化的特征不是体育比赛,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而是三个字:特、精、传。特,是指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特性,就是与众不同而唯我独有的东西;精,是指校园文化体现为精神层面的信念、信仰、体验等;传,是指校园文化具有能从上代继承下来并能传递到下一代的传承的东西,即自身的历史代代传递下来的传统。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谈到大学时说过:“大学是一个自行继续的专家的团体,有其传统习惯,日久而形成一种精神特点。”我认为,这里实际上点出了大学精神的基本要素:一是自主生长、独立形成的;二是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三是由学术团体的共同信念形成的,是学术传统的集合体。这告诉我们,大学精神是由大学师生代代相传的独立自主的学术团体特性。冯先生说:“由于一个大学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上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那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这样的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4](P162-163)这里的“商标”和“徽章”当然都只是比喻性说法,只不过要强调一种显眼标志而已。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有关大学精神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小学和中学,只是体现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时段的约略不同而已。每一所大中小学校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或文化特性,都是这所学校代代相继的师生员工的团体特性,它会深深地而又显眼地铭刻在这所学校的每个师生员工个体身上,成为他们言行举止的鲜明标志。同样,当毕业生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地缅怀母校独特的文化传统及其精神理念。他可能不在乎它升学率有多高、是否出过状元以及大楼有多好等;当然他也可能多少在乎这些;但他毕竟更在乎的是母校亲切、温馨、滋润、坚韧等独特气质或品格,它们让他即便是相隔久远也会魂牵梦绕,长久地在心中缅怀。林语堂先生《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就是故都北京文化孕育的产儿。她自幼就受到北京城市文化精神的濡染或熏陶。凡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北京城市文化符号,都在潜移默化地养育她的文化心灵。“北京的紫禁城,古代的学府、佛教、道教、喇嘛、回教的寺院及其典礼,孔庙、天坛;社会上及富有之家的宴会酬酢,礼品的馈赠;古代宝塔、桥梁、楼阁、牌坊、皇后的陵寝,诗人的庭园,这些地方的每块砖,每片瓦,都充满了传闻、历史、神秘。这些地方的光怪陆离之气,雄壮典丽之美,都已沁入她的心肺”。这些城市文化符号及其传媒系统组成的总体城市环境对她个人的塑造和感染,体现的是“沁入她的心肺”那样潜移默化的方式。“木兰学到了容忍宽大,学到了亲切和蔼,学到了温文尔雅,就像我们童年时在故乡生活里学到的东西一样”。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也应这样,以非强制而令人愉快的方式濡染学子的文化心灵,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一种始终不渝地向往人生更高境界的文化自觉习惯。如能做到或部分地做到这一点,校园文化建设就应当说取得了令人赞赏的积极成效。

校园文化培育中的三类学生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所为之培育的学生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艺术特长生群体,他们以其专业艺术特长可对其他学生起到传感作用,但不能为了升学中的艺术特长加分而忽略他们普通文理知识的全面培育,更不能把他们扭曲成赢取艺术竞赛奖励的功利招牌;二是非艺术特长生群体,他们正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人群,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艺术普及教育,特别是健康的艺术知识与艺术趣味的熏陶或濡染,以利于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三是介乎两者之间的艺术爱好生群体,可发挥他们在艺术特长生与非艺术特长生之间的传感作用,但不能把他们片面地引向艺术特长生目标,也不能因此而轻视他们的普通文理知识的全面培育。总之,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重心,不能是艺术专业特长或艺术专业技能的培育,而是未来高素养文化公民所应具备的艺术素养、审美趣味及文化心灵的养成,以及相应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或环境的总体营造。校园文化建设一旦能在高素养文化公民的养成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就必然地会通过校园气氛本身、特别是本校师生员工而向周边社区及相关人群产生一种文化辐射作用,从而起到推进优良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的作用。当然,校园文化建设在面向四周辐射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吸纳来自校园外的种种社会资源以补充自身,实现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高素质文化公民的养成及其连带产生的优良文化传承和创新效应。培育高素质文化公民的关键在于年轻学子文化心灵的养成,以及这种心灵对周围环境的辐射作用。学子如果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获得长期而持续的濡染,生成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及习惯,并且自觉地落实到日常言行中,他的身上自然而然地就会向周围产生一种文化感召力。而这正是学校的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如此,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落到实处了。

作者:王一川 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父亲对少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下一篇:高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导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