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建国以来我国地方性科普政策演化特征

时间:2022-10-26 03:29:31

试析建国以来我国地方性科普政策演化特征

Analysis of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Local Popular Science Policy in Chin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

Feng Yalei;Zhang Lijian

(重庆大学科学传播中心,重庆 400044)

(Center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摘要: 一个国家、地区科普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目的与针对性,其开展的过程、进行的深度与广度是与这个时期的科普政策密切有关。科普政策的制定,规定了科普活动的方向与主要任务。本研究通过梳理自解放以来四川省、重庆市(直辖后)在国家宏观科普政策下所开展和推动的地方性科普活动,旨在深刻分析地方性科普政策的演变规律,为国家未来制定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科普政策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Abstract: A national, regional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have a certain purpose and relevance, and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its conducti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opular science policy in this period. The popular science policy-making stipulates the direction and main task of science activities. This study, through reviewing the local popular scienc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and promoted by Sichuan and Chongqing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 under the national macro popular science policy, is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law of local popular science policy deeply, so as to provide operati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formu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argeted popular science policy in the future.

关键词: 科普 科普政策 演化规律

Key words: popular science;popular science policy;evolution Law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324-02

1“科普”及“科普政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科普的理解不同,因而在制定相应的科普政策、开展科普活动的定位上也有所不同。我们既要尊重当时的历史资料的事实(社会与境:context)来客观分析与梳理其演变的特点;同时,我们也要站在今天的科普立场上来对历史上出现过的科普活动进行反思。综合各方面,我们主要依据2002年6月29日《科普法》中提出的科普定义作为权威参考,即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科普政策是国家科技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的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方针及实现这一方针的行为准则、规范、行动体系等。科普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科普政策,营造有利于科学传播的社会环境,来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

2我国解放以来地方科普工作发展的演进

2.1 传统科普发展阶段(1952年一1977年)

2.1.1 组织建设时期(1952年―1958年)

这一阶段科普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一方面,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科学启发教育和破除封建迷信的宣传活动。以四川省为例,1958年11月,四川省科联和四川省科普协会合并成立四川省科协。围绕中心工作,普及宣传科学、卫生知识,以演讲、展览、资料、幻灯等形式,迅速普遍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和破除封建迷信的宣传活动。另一方面,筹建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工作。1956年8月,正式成立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协会成立以来,建立了重庆市、自贡市、南充市等7个支会,还成立了农业生物、医学、水利等学组。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方针,各级科普协会广泛地进行科技交流和科学普及活动。

2.1.2 广泛实施时期(1959年―1965年)

这一阶段的地方科普活动总体上来说跌宕起伏。如1958年11月,正式成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1958年以后,国家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再加上1959年的反右倾政治运动,国家经济和群众生活都面临极大的困难,科普工作进入“艰难期”。1961年4月,中国科协召开的全国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农村科学实验运动经验总结和试验研究活动。1962年春,总理参加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时,明确科协的任务仍然是“一手抓学术活动,一手抓科学普及”。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四川省科普工作稳步、广泛地发展。

2.1.3 衰落停滞时期(1966年―976年)

在“”期间,全国科普事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四川省科协的组织被撤销,人员被遗散,科普活动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帽子。四川省科协的活动被迫中断十年之久。在如此严峻形势下,一些科普活动只能在城市及农村艰难地进行,如1973年1月26日,中共四川省成立“成都市电镀技术协作组”,大力普及推广激光等技术;成都、重庆等地成立“科技交流站”,基本上继承了科协的工作。研究的数据反映全国各地均有类似的科普活动状态。

2.2 1978年至20世纪末的科普活动

2.2.1 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1988年)

1978年,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地方科普工作取得了恢复、发展、前进、提升的阶段。主要表现为:

①这一时期,青少年科技活动受到格外关注。1978年3月2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周培源以中国科协代主席的身份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其中,第四点讲到要“推动广大青少年向科学进军”,要求 “大力开展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活动”。[1]

②农村科普工作进入兴旺发达的时期,科普工作的重点转向了农村,乡镇科普协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③实用技术实现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工作迅速开展。继青少年科普工作的蓬勃发展,紧接着就是科普创作的繁荣,科普报刊和影视作品也异军突起。

2.2.2 反思、探索时期(1989年――1998年)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从社会层面上讲,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整,以及在这个变革中,出现的许多不足,造成一段时间‘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出国潮、下海潮、炒股潮,一浪高过一浪。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2]地方科普工作再次进入低谷期。与此同时,迷信、伪科学、伪气功在这段时期的盛行给当时社会造成极大恶劣影响,影响了地方科普活动的正常开展,使科普活动停滞不前、举步维艰,也为下步科普政策与工作的开展设定了新的任务与目标,引发了“科普的目的是什么”的思考。

90年代初期,科普工作渐趋规范化和法制化。为了遏制伪科学、反科学,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994〕11号),各个地方出台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或条例,标志地方科普活动有了全面论述科普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地方指导条例,促进了地方科普工作渐趋走向法制化。

2.3 新时期的地方科普工作的演进情况

地方科普工作的全面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90年代末期,以“”为首组织迷惑大众,对科普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影响着社会稳定。1999年7―8月,《四川日报》刊载多篇文章帮助大众认清事实;同时,宣传与呼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各个地方结合各省实际情况,纷纷通过并颁布了各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这些“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各省的科普工作在坚实的法律基础保障下,从此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也使各省地方的科普工作步入法制的轨道。

随后一个时期,国家层面的科普政策纷纷出台,为地方科普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也带动着地方科普活动的开展与响应,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科普工作法制化和体系化的开展。如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5年对我国未来15年科普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规划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年2月6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的科普工作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首先科普环境明显改善。各个地方在贯彻党和国家的科普方针下,特别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工作,一方面,制定并实施地方性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地方性的科普工作规划纲要、地方性的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完善科普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度,营造有利于科普工作的政策法制环境;二是科普能力明显增强。组织健全,队伍壮大,已形成科普工作五大体系;三是科普宣传扎实有效,已形成网络、电视、报纸等多位一体的宣传渠道。例如重庆市的《电脑报》连续多年成为全国发行量第一的计算机报,期发行量已近70万份;《课堂内外》期发行量60万份。举办的 “电脑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每次均吸引广大市民踊跃参与。

3地方性科普政策的演化规律探析

3.1 科普政策是科技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地方科普政策60多年的演化看,科普政策在各个时期都大体上反映了全国科技政策的总体取向。地方性科普政策的总体特征就是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或者军事目的,具有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例如以四川省、重庆市为例,开展的“以路线为纲、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科技兴川”、“科技兴渝”、“提高四川省和重庆市公民科学文化素质”这样的口号表明,科普是为地方建设服务的,科普的重心随着地方建设在每个时期的目标不同而有所变化。从演进情况来看体现出:从解放以来把科普理解为一种生产力,强调为经济服务,到以经济服务与提高科学素养并重,再到以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主的新科普演进路线。[3]

3.2 上行下效,具有区域性地方科普政策大都是在国家或者国家各部门制定相应科普政策后,地方再制定与之对应的科普法规或者是地方直接贯彻执行上层指示。地方科普活动的开展与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形势有着紧密联系。如重庆市在贯彻党和国家的科普方针下,特别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工作,制定并实施《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庆市2006―2010年科普工作规划纲要》。

3.3 科普政策的渐进性和继承性以四川和重庆市为例:1995年四川省《关于加强我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前,两地没有正式的地方科普文件,大都散见于上级领导和地方领导的相关指示或讲话中;《意见》之后,在继承以前科普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科普法规。如:《意见》之后,在此基础上,199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四川省科普条例》,2008年,重庆市在上述基础上,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出台具有大科普性质的《重庆市科普条例》,可以说,地方的科普政策是一个渐趋规范化和不断完善以前政策的继承性的过程。

3.4 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一方面,地方科普政策针对本地区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科普发展的各项法规政策。如“重庆市农业、文化、科技、卫生、移民等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科技下乡和进村入户活动,引导城市科普资源为少数民族地区、库区、边远贫困地区服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的措施。如两地区“九五”、“十五”、“十一五”等规划都与科普结合起来,作为两地阶段性目标去实现。[4]

3.5 两次高峰,两次消退地方性科普政策的发展存在两个高峰期,一是1962年;二是1978年。同时在高峰后又历经了两次严重的消退。两次科普高峰的消退,都与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偏差有直接关系。中,“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批判自然科学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排斥科学技术的思想认识,1990年前后因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适应期出现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混乱,使科学技术处于倍受冷遇的尴尬境地。当科学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时,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状态和人生价值就会受到影响,科普就陷入低迷。

3.6 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参与主体多元化从影响范围看,地方性科普政策的效应一般先从城市开始,广泛推进与宣传,再逐步辐射到城镇及农村,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从参与主体看,传统的科普政策,主要是靠政府实施,广大公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动接受。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旧有的群体结构逐渐消解,新的群体组织涌现,一些新的矛盾与问题呈现出来,比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下岗问题、老龄化问题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牵涉到科普的任务。[5]不仅政府需要运用科普手段来解决此类问题,广大公众本身也体现出开展科普活动的主动积极性。政府、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共同参与到科普事业中来。

4地方性科普政策制定的合理化建议

综上所述,梳理地方性科普工作开展的进程,探析地方性科普政策演化规律,对未来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科普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制定地方性科普政策时,不仅要注重与国家的长期科技规划结合,注重科普政策的系统性,也要注重政策法规的可实施性,注重制定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普政策法规。同时,也要注重媒体在科普活动中的作用。另外,尝试让公众和谐参与制定科普政策,扩大公民参与科普政策制定的渠道,使立法进一步走向民主化。

参考文献:

[1]周培源,同心同德,鼓足干劲,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奋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1980年3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9页.

[2]章道义.“中国科普:一个世纪的简要回顾”,《科技日报》,2001,8,3.

[3]朱效民.30年来的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

[4]《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四川日报》1996年7月11日.

[5]孟丽娜.论当代中国科普主体与受体的演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0).

――――――――――――

基金项目:中国科普研究所“四川省、重庆市建国以来科普政策演化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冯雅蕾(1987-),女,四川华蓥人,重庆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文化传播;张礼建(1963-),男,四川达州人,重庆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科学文化传播。

上一篇:METRASYS: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护理书写记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