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空间

时间:2022-10-26 01:59:01

摘 要: 住宅的建设一直是城乡建设的热点,住宅建设也从一开始对量的追求逐渐过渡到对质的追求,特别是住房制度的改革,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这就要求在住宅设计中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在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好、更专业的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国民居它是浪漫的,不是人居住的机器。它崇尚自然,同时也十分科学,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对于艺术与技术、经济与功能以及大众文化与严肃创作等问题的思考,也要考虑民居建筑的意境问题。中国的建筑哲学,尤其是住宅哲学强调变化,强调居住空间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应该以人为本,尤其是国内建筑师设计时应该留下中国建筑空间哲学的印记。

关键词: 空间组合; 经济;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TU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81-02

在西周春秋时期的最早史诗与《诗经》中,就有了“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描述靠近洞水,面对青山的建筑颂诗。杜甫诗“卷帘唯白水,隐几适青山”则更加抒怀了中国住宅建筑网罗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住宅的主题创作和其他任何形式的主题创作一样,题材和形式不过是表达思想的支点和载体,住宅创作是一种设计师结合工程技术和时下的审美观所表达思想意图的方式。住宅设计的概念很早就有:“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早在几千年前的《道德经》上就提出了空间设计概念。在济宁市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方案设计竞赛中,作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多年从事设计的经验,提出空间的可变性和组合性,以变化的空间为主体,在创新上做文章,最终竞赛方案《变化的空间-发展型可变住宅》荣获优秀作品一等奖。在这里,结合方案的创作过程,谈下对住宅设计中对空间运用的看法与建议。

纵观住宅设计与建设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多年来片面追求住宅数量,一味强调经济性,结果使住宅建设落后于现实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反而造成了居住质量的恶化和社会财富的浪费。②与居住行为脱节。片面理解住宅的面积指标,忽视了居住行为的基本空间尺度和面积的实际使用效率,造成居住空间的不合理配置,使居住行为不能有效地展开。③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不同时期住户对空间的使用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僵硬呆板的空间划分阻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空间的不合理使用。④缺乏住户的自我参与。住户作为居住行为的执行者,是一个群体概念,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把住户生硬地塞进雷同的居住容器内,是一种缺乏对人本身尊重的表现,住户的自我参与体现了个人价值的高层次实现。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建筑设计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建筑师不光要考虑到如何解决建设实际现状问题,也要注意到住宅的精神文明方面的问题。那么何为住宅的精神文明,它的标准是什么呢?住宅的精神文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住宅分室,一个是房间舒适度。住宅分室标准要求是食寝分离,起居与主卧室分离,工作与学习空间独立。居住文明标准是每户房间数等于每户人口数或减一,居住舒适标准是每户房间数等于每户人口数加一,达到文明及舒适标准的最基本套型是三室一厅。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在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因此在住宅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灵活的单元开间布置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因此,在设计本次方案竞赛过程中考虑每套住宅内部的灵活与多样性的同时,也考虑“套”与“套”之间的灵活性,以解决住宅套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落后的现象。这样就可以避免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的现象。

住宅开发过程实际上是居住消费产品的生产过程,适合一般产品的营销规律。许多开发商由于不熟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项目运作方法,缺乏对项目的整体把握,市场定位不准,项目实施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往往遭至市场的摒弃。在本次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作者替开发商考虑了这些问题,方案设计成一梯三户的小户型住宅,每户都是两室一厅,满足一个三口之家居住的文明标准,这种小户型适应于喜欢简约生活的人们居住。但是市场是不确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进步,对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样原有的两室一厅小户型住宅就难以满足人们的居住舒适标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于是笔者就在空间的变化上做文章,利用墙体的变化造成居住空间的变化,以极小的墙体变动得到空间功能大的改变,将原有的一梯三户改为一梯两户,每户都是三室两厅,满足人们的居住舒适要求。这种空间的改变不止可以在市场运营初期就可以进行,也可以在人们居住了一定时间后,由住户们自己协商,让住户参与到自己的居住设计里面,提高用户的自和参与热情。事先设计的改变可以能更灵活的运用于房地产的建设开发,能不断随着市场改变着房屋的户型。“新建筑提供了一个改造的机会”,这一新认识使人们对建筑空间互动性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建筑与空间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建筑已经开始从原先被看做是空间的添加物,被动地单方面追求与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适应环境向主动改善建筑空间发展,具体设计方案见附图所示。

中国民居它是浪漫的,不是人居住的机器。它崇尚自然,同时也十分科学,作者借这样一个特定设计主题,表达了对于艺术与技术、经济与功能以及大众文化与严肃创作等问题的思考,也考虑了民居建筑的意境问题。中国的建筑哲学,尤其是住宅哲学强调变化,强调居住空间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改变,本方案以简洁的空间构架,给建筑留下了中国建筑空间哲学的印记。近几年,国内的建筑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创意和内涵,没有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没有“因地因时”来进行创作,没有挖掘出中国建筑特有的建筑精神内涵。当然,本方案是一个非常规的设计方案,还需要从房产、管理、经济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次仅以住宅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待住宅设计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现今的社会,建筑被赋予了愈来愈多的含义,建筑师既肩负了人类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继承,又要通过建筑的营造创造人类新生活,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群体活动,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投入和参与,但是大多数建筑师都轻视理论研究,这种风气不但限制了我国建筑创作水平的提高,也给我国的建设事业带来损失。只有理论联系实践,正视建筑理论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才能对我国的建设事业做出更有益的贡献。本文结合实践情况,做出大胆创新,主要想说明如何能够更好的使建筑这个使用寿命较长的大型物质产品更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能够充分挖掘出中国建筑特有的建筑精神内涵,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广大同行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

[2] 柯蕾.艰难的推进[M].建筑创作,2006.

[3] 张钦楠.特色取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营销管理(汽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下一篇:寿险公司电话核保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