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电工技术课程新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26 01:54:59

关于职业教育电工技术课程新体系的构建

摘 要:《电工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是机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沿用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电工技术 课程改革 体系构建

一、《电工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新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才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征与本质。

1.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构课程新体系。把已开设的《电工技术基础》、《电工实训》两门课整合为《电工技术》一门课程,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教学内容涵盖“中级电工”考证内容。

2.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电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是训练学生掌握电工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根据现场要求分析和设计基本电路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进行表达和沟通训练,学会协同工作;三是通过不同类型的实训项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课程教学体系,以达到提高技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用电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3.从“项目导向”向“工作过程导向”过渡。以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与企业紧密结合的生产和生活常用实例、典型产品案例及学生的创新项目,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教学过程即“学习情境”,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及任务驱动法,恰当地在各教学环节中融入规范、协作,将该课程建设成为集能力培养、职业素质训导和孕育学生创新成果于一体的教学平台。

4.《电工技术》课程新体系的构建。《电工技术》课程新体系的构建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同时通过电工职业能力来确定课程内容,因为知识的掌握应服务于能力的建构,所以应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来组织课程内容,进而按照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的原则和思路,我们将《电工技术》这门课分成了12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直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电容、电感及线形动态电路的测试与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变压器的使用与维护,安全用电,电工基本操作工艺,低压电器的原理、拆装与维护,电力拖动等,这12个学习项目涵盖了电路分析与计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电工基本试验技能、电工基本操作技能、电工基本测量技能以及常用电工仪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这样一种设计不仅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电路分析与计算的理论基础,而且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还紧紧围绕着中级电工考证。每个项目都提炼出了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尽量贴近工作实际、模拟工作场景。

二、《电工技术》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效

1.拓宽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电工技术》课程改革与建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电工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增强了学生的上岗竞争能力。 在《电工技术》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毕业前电子专业学生都积极考取社会与劳动保障部颁发的“维修电工”和“中级电工”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90%以上。同时,还通过课程反馈意见的调查,95%以上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学习轻松并富有乐趣,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使他们的职业能力素质得到提高,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电工技术》新体系构建的启示

第一,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打破了以往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第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打破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传统学科型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第三,在教学方式上,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了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第四,在教学情境设计上,打破以往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环境接近的教学氛围,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应力恒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14-16。

[2]廖江 浅谈电工技术教学改革[J].应用技术,2009,(23)。

上一篇:我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立法目的 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