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鲟养殖技术

时间:2022-10-26 01:44:25

西伯利亚鲟养殖技术

摘要 西伯利亚鲟具有味道鲜美、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成为了很受欢迎的养殖品种之一。结合景谷县实际,对西伯利亚鲟的养殖技术进行介绍,以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养殖环境;养殖技术;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 S965.2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92-02

Abstract The Siberian sturgeon has become the one of the very popular breed variety because of several advantages,such as delicious taste,high medicinal value,broad market prospects,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Jinggu County,breeding technology of Siberia sturgeon was introduc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quaculture breeder.

Key words Siberia sturgeon;breeding environment;breeding technology;daily management

西伯利亚鲟又称钝吻鲟,属于鲟科鱼类,是现存于世界上最珍奇、最古老的亚冷水性生物鱼群之一,有“活化石”之称。西伯利亚鲟为软骨硬鳞鱼,肉厚骨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同时鲟鱼卵可以加工成鱼子酱,具有“黑色黄金”之称。西伯利亚鲟具有抗病能力强、生长快、味道鲜美、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等优点,成为了很受欢迎的养殖品种之一。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已开展西伯利亚鲟的人工养殖。景谷县于2011年引进西伯利亚鲟进行试验示范养殖,并取得了成功,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结合景谷县实际,将西伯利亚鲟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养殖环境

虽然西伯利亚鲟为冷水性鱼类,但其适温范围较广,0~30 ℃都能生存,最适生长温度为18~24 ℃。另外,西伯利亚鲟对水中的溶氧要求比较高,个体的正常生长需达到5 mg/L以上。因此,在选择养殖场所上要综合水源、气候以及交通环境等因素进行考虑。景谷县西伯利亚鲟试验示范养殖场位于正兴镇铁厂村,是景谷县境内为数不多的理想场所之一。

1.1 水源条件

景谷县西伯利亚鲟试验示范养殖场水源引自铁厂河,该河流量充足,常年清澈见底,氧容量达6 mg/L以上,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常年平均水温为19.5 ℃,最低和最高水温分别为12.0、26.5 ℃,很适合西伯利亚鲟的生长。

1.2 气候条件

景谷县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20.3 ℃,年均降雨量1 295.8 mm,全年无霜期日数346 d,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1 993.5 h,年均相对湿度76%,气候垂直变化,使景谷县具有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生产力的高效性,因此是养殖和发展鲟鱼等优质水产品的理想宝地。

1.3 交通条件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2′~101°7′,北纬22°49′~23°52′之间,距市府普洱市140 km、距昆曼大通道90 km,全部为二级柏油路[1]。项目所在地铁厂村位于景谷县城东部,距县城60 km,距正兴镇政府驻地12 km。国道323线从附近穿过,距离养殖场仅有不足2 km,为养殖场的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2 养殖管理

西伯利亚鲟的养殖大体分为仔鱼培育和成鱼养殖2个阶段。在仔鱼培育过程中水花苗的培育最为关键也最具难度,水花培育得好坏影响着其后的生长。

2.1 仔鱼培育

2.1.1 苗种引进。由于本地没有该鱼种的繁育基地,因此需要从外地引进。刚引进来的水花苗经长途空运后,在温差和水质的适应上与原产地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不能立即放入培育池,必须将其连同氧气袋一起放到池里,使袋内的水温和池内的水温基本一致再缓缓地将袋子解开,将水花苗暂养在培育池内。这时的仔鱼靠自身的卵黄囊提供营养需求,其在进入底栖生活之前对外界环境反应异常敏感,主要表现在光线、水流和溶解氧等方面上。因此,要注意采取遮荫和水流速、流量的控制[2]。水深应掌握在30~40 cm,密度在3 000~5 000尾/m2之间。

2.1.2 仔鱼开口。自鱼卵孵化后7 d左右的时间,仔鱼体内的卵黄基本消化完了,这时就需要人工投食,为其提供饵料。仔鱼的开口成功与否是影响成活率的一个关键环节,要做到及时投铒、勤投饵。水蚯蚓又名红丝虫、赤线虫,营养价值极高,是仔鱼很好的开口料。将鲜活的水蚯蚓洗净,切成0.5~1.0 mm的小段,盛入盆内加入少量的盐(主要用于消毒),加入清水浸泡5 min,然后冲洗2~3次,滤掉脏物,用小瓢对水一起泼洒投喂,投喂量以30 min内食完且略有剩余为宜。投喂饵料前,先关闭增氧系统和减少进水量,投饵后15 min再打开。每份饵料分2次投喂,期间要做好观察记录。仔鱼阶段每隔3 h投喂1次,大概15 d后,将投喂的间隔时间延长到4 h,大约15 d的时间将投饵次数调整为每天5~6次。同时,要根据情况适时加大投喂量,防止投喂量不足而引起互相残食或生长差异过大。

2.1.3 仔鱼转口。经30 d左右的培育,大部分仔鱼长到5 cm以上,便可给仔鱼投喂饲料进行驯化。根据鱼体的口裂大小,将特种水产全价饲料粉碎成合适大小的颗粒,与切好的水蚯蚓适量混在一起,即作为仔鱼的转口料。投喂方法同上,每日投喂5~6次,经10~15 d便可完成驯食,之后即可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了。

2.1.4 日常管理。仔鱼的养殖是整个西伯利亚鲟养殖中最繁琐也是最关键的过程,因此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确保水中的溶氧,在水资源不够充足的条件下要采取微流水加充气机增氧的养殖方式。二是确保饲料的质量,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进行投喂,水蚯蚓要选用鲜活、无污染的个体。三是确保养殖池内的环境卫生,特别是在转料过程中,应及时做好残饵清除、排污及换水等工作,每天应清洗养殖池1次。四是定时消毒杀菌,消毒前先关闭进排水口,打开充气增氧机,用工业用盐对水均匀泼洒,使池水盐的浓度在5%左右,保持1 h再打开进排水开关,期间每隔15 min要巡察1次,防止鱼苗缺氧死亡[3]。五是根据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分疏仔鱼,将规格和大小相当的放养在一起;平时做好巡察工作,一经发现病鱼和死鱼要及时分离和捞出,避免出现感染。

2.2 成鱼养殖

2.2.1 转塘。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养,当仔鱼的规格达12~15 cm时就要将其转入成鱼池饲养。刚转入仔鱼养殖的水深应控制在0.6~0.8 m,密度为300尾/m2左右,在排水口处设置好隔离网,防止仔鱼逃离。转塘时要选个体大、健康的仔鱼,认真清点数目并做好记录,用盆或者桶连鱼带水一同转移到水泥池中。

2.2.2 饲养。刚转塘的仔鱼每天投饵4次,之后随着鱼个体的生长,投饵次数减少为每天2~3次。饵料要均匀地撒到池中,注意不要将饲料投到离池壁和排水口很近的地方,以免造成浪费。根据鲟鱼口裂大小选择合适粒径的饲料,有时可将粒径大小比较相近的饲料混合投喂。所选择的饲料为沉性料,不仅硬度大还很干燥,因此在投喂前可往饲料上洒适量的水。景谷县西伯利亚鲟试验示范养殖场采用的是流水养殖的方式,饵料采用人工投喂,投喂饲料时要减小或关闭进水阀,既可以防止饲料随水排出同时还能使鲟鱼形成条件反射。投饵后要注意观察鱼,当鱼摄食完后及时打开进水阀,防止缺氧[4]。

2.2.3 日常管理。转塘后,仔鱼正式步入商品化养殖模式,日常的管理虽然不需要像仔鱼阶段的管理那么精细,但也不能松懈。一是在保证充足的溶氧前提下适当减小水流速,因为池内的水流速太快会增大鱼本身的能量消耗,影响鱼的生长育肥。二是做好巡察工作,早、中、晚各巡察1次,观察鱼的生长情况,发现死鱼、病鱼或杂物及时打捞,并做好相关记录。三是确保养殖环境卫生,每个月至少做1次鱼池的清洁,去除残留的饵料和其他杂物,减少病菌产生。四是刚转塘的鱼密度比较大并且生长速度也很快,及时分塘使其达到合理的密度。视鱼的生长情况而定,每1~2个月分塘1次,将规格相当的鱼放养在一起,使养殖密度为20~30 kg/m2。

3 病害防治

目前,随着鲟鱼养殖的种类和规模越来越大,鲟鱼病害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着产业的发展。鲟鱼病害主要有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肠炎病、肿嘴病、烂鳃病、卵霉病、肤霉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气泡病、肝性脑病、心外膜脓肿、大肚子病、蛀鳍病等。在景谷县西伯利亚鲟试验示范养殖场里经常遇到的是细菌性肠炎和烂鳃2种疾病,下面主要介绍此2种疾病简单的防治方法。

3.1 细菌性肠炎病

3.1.1 症状及危害。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或者全肠呈红色,肠内无食物且积黄色黏液。此病在水温高于20 ℃时,因养殖水体水质变差或鲟鱼摄食变质饲料容易暴发,多半是鲟鱼的幼苗较为容易感染,常引起大量死亡。

3.1.2 防治方法。此病的预防,保持干净的养殖环境和充足的水源以及安全的饲料是关键。饲料选择粒径大小要合适,做到定时定量,定期投喂药饵(10 kg饲料中添加大蒜素2 g)。如果鲟鱼已感染此病,则要及时治疗。方法是:外用土霉素合剂对水泼洒,1 m3水体用量为2~6 g;内服用大蒜素或痢特灵拌饵投喂,1 kg鱼每天用0.02~0.04 g,连服7 d左右,并经常更换池水。

3.2 烂鳃病

3.2.1 症状及危害。染病的鱼的体色较淡,游动缓慢,离群独游或沉底不动;鳃丝发白,呈斑块状腐烂,覆盖带水中泥土杂物的胶混黏液。该病主要危害鲟鱼的幼苗,死亡率很高。

3.2.2 防治方法。预防此病关键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及时换水,降低养殖密度,每隔14 d泼洒1次生石灰,使池水浓度为40 mg/kg。此病的治疗也可采用内服加外用的方法,用土霉素拌饵投喂,1 kg鱼用药量为50 mg/d,连续投喂3~5 d;外用二氧化氯泼洒,1 m3水体用药0.3 g,连续泼洒2~3 d。

3.3 其他疾病

由于景谷县西伯利亚鲟试验示范养殖场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只要保持好环境的清洁,及时更换水源,定期投喂药饵和泼洒消毒杀菌药物,做好疾病的预防,则其他疾病很少发生。药饵按1 kg饲料加水产电解多维1.0~1.5 g、肝胆康2 g拌匀,每周投喂1次。消毒杀菌药物主要以生石灰为主,每月全池泼洒1~2次。

4 捕捞销售

经过1年左右的养殖,大部分的鲟鱼都可以长到1 kg左右,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可陆续捕捞上市。捕捞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鱼本身防止划伤,运输时的密度不能过大,减少鱼体表黏液分泌,最大程度地保证鱼本身的风味。

5 参考文献

[1] 冷启鹤,毛德昌,罗承绪,等.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2] 付春荣,庄芾思,乔明超.西伯利亚鲟鱼鱼种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11(2):13-15.

[3] 姚令.西伯利亚鲟鱼的山区流水养殖[J].养殖技术顾问,2010(1):154.

[4] 孙向东,黄绪玲. 白山湖网箱养殖西伯利亚鲟鱼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10(3):147-149.

上一篇:探究公路桩基施工及质量控制 下一篇:烟用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