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你考研吗

时间:2022-10-26 12:13:07

2009年的考研成绩在这个草长莺飞的三月天陆陆续续地放榜,“几家欢乐几家愁”。由于不似高考一战定终身,成绩出来后也没有哪位名落孙山的学生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来,胜利者有些欢颜,失败者有些愁容,仅此而已。看着校园里一张张悲喜交加的面孔,我微微喟叹,甚至不由自主地想问问那些用玫瑰色眼睛看待世界的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明天,你会考研吗?

大多数考研的学生没有了那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研”的豪情壮志,更谈不上那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担当,甚至少了那份仅仅出于对专业感兴趣而选择读研的单纯。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想法,但缘由不外乎为了换个学校、换个专业更好地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驰骋,也有不少痴男怨女们饱经“异地恋”的折磨誓言与心爱的人在一起而选择考研,单纯与不单纯的考研动机,面对同一张试卷一决高下。正是由于那种无知者无畏的英雄气概,每年研究生考试的试卷上总会闹出一两个笑话来。孔庆东教授在参加2009年北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考试的阅卷工作时,看到一名考生在论述李白、李贺、李商隐的共通处时回答了8点:第一都姓李,第二都是唐朝的,第三都是诗人,第四都爱国,第五都很勤奋,第六都文笔流畅,第七写诗都合乎格律,第八都很有才。这位考生无厘头的答题方式,可能是极其个别的特例,也可能是拜2008年金融危机所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临时抱佛脚仓促应战才闹出这样一个笑话来。当然,也可能正如大学校园里流传甚广的那个神秘的谶语所言:“一流本科生创业,二流本科生就业,三流本科生考研”。

大多数“考研族”虽不说在专业上数一数二,至少在专业道行上还能略知一二。“考研族”在校园内一眼就能辨认出,虽说不是愁眉苦脸的苦行僧,但也基本算得上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绶”的读书人。偶尔推门走进一间教室,你可能看到偌大的一个教室只有一个人坐在里面埋头苦读。如果你不小心走进一间“考研教室”,你可能会产生是不是走进了高三毕业班教室的错觉。身心的磨炼,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鸦片慰藉下让你有了坚持的理由,不可小觑的考研花费让你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不管你走进哪一所大学的校园,你准会看到贴在墙上一层又一层的各种辅导班的广告。任汝芬、朱泰祺、徐之明等等名师的名字一个个如雷贯耳,即使你没有听说过,但只要你有了考研的打算,你就一定会在书店里无意瞥见这些人的书,名头响价格当然也不菲。更不用说大纲、仿真试题以及各种来源的“内部资料”的开支了,即使不吃不喝,面对这些你都会毫不犹豫地将手伸向口袋。加上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一般都会在招生简章后面附上指定的参考书,而这些参考书一般有二三十本,知名高校甚至要四五十本,如果要买齐那些书,动辄就要六七百元,甚至上千元。你如果是考本校,也就省了很多麻烦。如果考外校,租住在所报考院校附近随时待命各种“内部消息”,成本又增加不少。如果是毕业后不找工作,做专职考研达人,花费更是惊人。

历经苦难,过五关斩六将,跌跌撞撞地终于赢来参加面试的消息,也不要掉以轻心。在考研大军中,数量不少的希望通过考研改变自己“出身”的学生却在面试中经常遭遇出身的歧视,除非你鹤立鸡群。当年我一同学参加面试,仅仅由于面试老师听他说是一所省属院校毕业的,当场将他的面试总分扣掉十分,凡是第一学历不是名门出身的,下场基本一样。为了改变“出身”,即使百折不挠削尖脑袋挤进“名门”,在找工作的时候,很多事业单位往往还会“查三代”,因为他们担心“一流学士,二流硕士,三流博士”。北京大学一位博士毕业生到吉林省一高校求职,刚接触时那所高校很有兴趣,但一查原始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

在考研的道路上“虽九死其犹未悔”,当你拿着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到校报名的时候,本以为可以长长舒一口气了,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你闻所未闻,令你措手不及。2008年元月在天涯论坛上署名为“伤心博士”的网友发文称受到导师的“虐待”:“每次他训话都要2~3小时,有的女生被训到晚上实验楼关门也不许离开,以至于不敢回寝室。有的女生顶不住,晕倒了,导师立刻确认该女生是低血糖,并找人证明他没有攻击她。只要导师生气,随时都可能飞脚踹人。要命的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脚会在什么时候飞起。”有多个博士生由于不堪折磨,纷纷退学。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导师如同孔庆东批改试卷时碰到的无厘头学生,可能是特例中的特例,幸运之神眷顾着的你可能不会碰到。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参观访问大陆高校一段时间后发现,某些高校的导师因为能够争取到研究资金,同时拥有行政职位,因此能够招到最好的学生。学生们一方面有追求成功的动力,一方面不敢也不愿得罪自己的导师。为了自己的将来,学生们就不遗余力地满足教授的各种要求,加深教授对自己的好印象。教授也正好乐得坐享其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教授能够提供一些指导,情况还不算糟糕。但一般来讲,很多学生在面对巨大的研究压力的时候,所得到教授的帮助是微乎其微,基本上都要靠自己。当然,通过自学,他们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却会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也达不到本应达到的效果。在中国,许多请学生帮忙的教授,虽然没提供过什么指导或指导不够,在文章发表的时候还是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学生的文章上面,好像是自己尽心指导了一样。还有为数不多的教授,直接就把学生的文章拿来,占为己用,学生的名字根本不在文章中出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研究生院学习一段时间后说“不过尔尔”,也不知道未来的你会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但我知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我们没有沉沦,有的人转向了,到社会上参加各种实践,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有的人树立了更远大的目标,将学术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将硕士阶段看作更上一层楼的中转站。不知将来的你会作出何种选择?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抛弃了愤青的不成熟、牢骚满腹之后,最终走向心如止水鉴常明。

三年或是二年的硕士学习,让你“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本以为可以扬眉吐气,翻身解放当主人,在求职场上的连连碰壁让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硕士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上不来下不去的尴尬境地,上有博士生,现在一些高校或是研究所,更愿意招博士,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省却了很多中间环节。而硕士生不仅在文凭上稍逊博士生一筹,在实际操作技能上更是判若云泥。下有本科生,与本科生争利,硕士生略占上风,但硕士生的用工成本高于本科生,用人单位就更青睐本科生了。硕士生与本科生相比,还有一个更为致命的缺陷是,硕士生自我感觉良好,一般的基础工作不屑做。照目前的趋势,硕士生从事的工种越来越趋向几年前本科生的工种,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关注“硕士生抢做卖肉佬”、“硕士生争当淘粪工”之类。

看到对研究生的培养作如此晦暗的描述,明天,你还会考研吗?

上一篇:恋爱不等于 下一篇:当村官不是过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