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方式选择的市场效应

时间:2022-10-26 12:00:0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方式选择的市场效应

摘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执行是多层次的。从企业层面上来说,其执行的方式分为共用产品回收体系和专用产品回收体系两种,企业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产品回收体系。而不同的产品回收体系对市场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如何使这两种产品回收体系的优势能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必须要有政府层面的全面评估和相关的配套法规和制度。

关键词:生产者责任延伸;共用产品回收体系;专用产品回收体系;市场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一、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又称生产者责任扩大(Exten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EPR的概念,首先是由瑞典的环境经济学家托马斯• 林赫斯特(Thomas.Lindhqvist)在1990年提出的。在1992年给瑞典环境与自然资源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托马斯对EPR做出正式的定义: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是一种环境保护战略,旨在降低产品的环境影响目标。它通过使产品制造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对产品的回收、循环和最终处置负责来实现。EPR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机构纷纷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在欧盟,将EPR定义为“生产者必须负责产品使用完毕回收、再生或弃置责任”,其策略是将产品弃置阶段责任完全归于生产者;在美国,1996年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议会(PCSD)就生产者责任延伸进行了修订,将EPR中的P由生产者(Producer)修订为产品(Product),意为“延伸产品责任”,即在延伸产品责任体系中,制造商、供应商、使用者(公共和个人)以及产品处置者将共同承担产品及其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责任。其目标之一就是识别生产链条上那些最有能力改善产品环境影响的参与者,而该责任主体视情况而定,或者是原材料的生产者,或者是最终用户或者其他;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在2001年《EPR:政府工作指引》的研究报告中对EPR的定义进行了完善:EPR是一项环境政策,在该项政策中,生产者对产品有形责任或者经济责任将被延伸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消费后阶段[1]。综上所述,EPR内涵的实质在于: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市场主体行为的外部性问题。所谓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的主体在进行生产或消费的过程中对他人造成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这种影响可以是有益的,称外部经济性;也可以是有害的,就称外部不经济性。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环境资源作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这使得环境资源的成本通过市场难以内部化,形成“外部不经济性”,即市场主体的行为对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往往由该行为以外的人来承担。这样,每个市场主体都可以从不付成本的环境资源利用行为中获得利益,而由此产生的负效益则由其他人分摊,其结果是多个市场主体的共同行为必然导致环境资源的枯竭、污染,导致如英国学者哈丁博士的“共有物的悲剧”。EPR的实施,旨在通过一定的措施,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消费)成本,消除外部不经济性。

二、 EPR制度的实施方式及选择

从企业执行的角度看,EPR执行方式基本上存在两种:共用产品回收体系和专用产品回收体系。典型的共用回收体系一般涉及以下三类企业或组织:生产企业或进口商、生产者责任组织(PROs)、回收企业。在共用回收体系中,生产企业或进口商通过市场合约形式将自己的产品回收责任委托给生产者责任组织,但生产者责任组织本身并不提品回收服务,而是作为中间组织与各地提供具体服务的回收企业签订市场合约,其自身成为整个合约网络的中枢(图1)。这种执行方式适合于回收品可以用做生产者的原料并且回收处置和利用过程通用性较强的情况,如玻璃、纸类、金属、塑料。专用产品回收体系,是指由商品制造企业建立自己独立的产品回收体系。采用专用产品回收体系的企业高度纵向一体化,集商品制造、流通为一身,其特点是每个企业本身就是一个EPR系统(图2)。 它适合于回收品 可以作为生产者的零部件使用且回收品和回收处置的专用性较强的情况。如电子电器产品、专用设备等。

三、共用产品回收体系和专用产品回收体系对市场结构的影

1.积极影响(posotive effect)

(1)共用产品回收体系和专用产品回收体系的建立,为EPR制度的实施在企业层面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既有利于维持市场公平与繁荣,更能促进循环经济市场的深入和发展。

(2)共用产品回收体系的建立,避免了广大中小产品制造企业(进口商)因难以独立完成自身产品回收而不得不退出市场的困境,使得中小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实施政府的EPR制度,从而使市场结构保持其应有的充分的竞争性。

(3)专用产品回收体系更符合EPR政策,在这种体系下生产者独立地承担自己的生产者责任,有降低产品回收处置成本的动力。采用专用回收体系,其产品回收与回收品往往具有强的资产专用性,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这些产品的回收体系应该是独立的纵向一体化体系,即成为集产品生产、销售、回收于一体的企业,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同时,这就意味着企业向商品流通领域所支付的短期交易成本(可变成本)变成了企业在产品流通领域的经营成本(固定成本),根据泰勒尔(1997)定义:固定成本与生产规模无关,是对于某个较短时间长度而言被锁住的(沉淀)成本,因此,增大了拟进入企业的进入障碍(当然也会增大企业的退出障碍),从而有效降低了由行业过分竞争所带来的不确定性[3]。

2.不利影响 negative effect

(1)企业为了能实施EPR,必须构筑一个有效的回收体系,从而相关企业的共同行动是必不可少的。诚然,在回收再利用领域存在某种程度的企业联合,进行非竞争的合作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另外,从再利用的目的来看,如何有效的、合理地实现循环型社会才是最重要的目标。但这种共同行动或非竞争合作行为可能引发是否违背反垄断法的问题,从而影响市场竞争的效率和公平。

(2)在共用产品回收领域,典型的共用回收体系中只有一个生产者责任组织,它的运作成本通常仅仅只由市场交易成本(形成和维护交易合约)构成,由于任何一家生产企业或进口商的产品回收涉及到共用回收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回收企业,因而作为中间层组织的生产者责任组织就具有自然垄断性,又由于生产者责任组织的每一个股东都有“搭便车”的动机,会形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从而造成管理松懈、效率低下等问题。生产者责任组织作为垄断的卖方(对生产企业或进口商而言)和垄断的买方(对回收企业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行确定价格。所以,就有可能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丰厚的收入,使社会承受较大的净损失。

(3)由生产者责任组织主导的共用回收体系同时处理各类废弃物,尽管政府规定各类废弃物处理的收费按照实际或测算出的成本分摊,但是多种产品共同回收中成本分摊的计量十分复杂,在没有同业竞争的情况下,生产者责任组织完全可能对某些企业,尤其是国外企业,实行价格歧视,损害外国企业的“国民待遇”,不利于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

(4)专用产品回收体系的设计虽然更符合EPR的政策,也能使得企业节约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重组兼并和做大做强,但该体系是以企业实施集产品的生产销售回收于一体的纵向一体化为前提,这就有可能增大拟进入企业的进入障碍和市场的垄断性,影响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行效率。

四、 小 结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共用产品回收体系和专用产品回收体系是基于企业层面的实施EPR制度的有效途径。但任何一项政策的推出和实施,都会对市场结构产生一些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作为政府层面,为配合我国企业实施产品回收体系,一定要统筹兼顾,及时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制度,引导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行为,以使一项制度实施的社会福利最大化。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陆辉.对建立和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思考[J].经济师,2008,1:50.

[2]温素彬,薛恒新.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J].经济问题,2003,4:12.

[3]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28-433.

上一篇: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学分析 下一篇:高速公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济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