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斗牛》中的人性观

时间:2022-10-25 11:28:26

电影《斗牛》中的人性观

[摘要]电影《斗牛》以一种幽默的手法将人性的社会性和动物性一一呈现,在影片中不是单纯的变代了一个人跟一头牛的故事,而是交代了在一个特定场景中的“人”这个群体概念词汇的多元含义。导演在影片中将人性当中发光的部分,诸如责任、承诺、坚韧、乐观一一展现和褒扬,而对于人性当中所隐含的动物性子以了批判,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斗牛》的确能够带给人对于人类本身的思索。

[关键词]人性 社会性 动物性

作为人,总有着其本性的东西。然而,人的本性又有着诸多的复杂因素,所以用一部电影来剖析人的本性,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导演管虎却用一种绵软的犹如喜剧的手法,在电影《斗牛》中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引子

关于人性的定义,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然而,我则认为。不同的阶级的确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品性。但是如若只从这个角度去考察人性那么我们得出的只是人的阶级性。因此,真正的“人性”探讨,应该抛开阶级、民族,单从“人”本身出发。正如《孟子・告子上》曰:“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那么“人性”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人性是动物性和社会性的总和。人的存在决定了其动物性的存在,就像各种动物都会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呈现出各种形态和习惯。如:长颈鹿为了吃到长得比较高的树叶而进化成了长颈:沙漠中只能长出仙人掌:野生北极熊只可能出现在北极大陆等等。人,要想生存。必须要吃饱、穿暖,这是最基本的。概括来说,人性的动物性就是“求我生存”。

但是人还是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他有着复杂的精神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会产生各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比如人有信仰、有理想,有着比一般动物更深切的责任心。人类的这种高级精神活动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不开的。人类是群居动物,群居就容易产生社会,社会就要有一定的社会规则。人类社会规则决定了人必须要奉献,必须要有信仰,必须要有理想。奇妙的是,人类社会对人精神层面的要求,恰恰完成了人对于自我的要求和肯定。换句话说,人只有完成了社会规则对其的要求,才能感到满足和幸福。因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性的更高层面――求我幸福。

故张概

在电影《斗牛》中,场景并不复杂――山东沂蒙山区的马牧池子村及其后山。故事呈线错发展,导演运用交叉蒙太奇,将日军来扫荡之前牛二的故事与扫荡之后牛二与牛的故事交叉进行。以交代情节与因果。主要人物牛二、荷兰奶牛、九儿、十三叔、老祖。以及符号化、脸谱化的日军、八路军、难民、两个土匪、一个伤兵。

故事讲述了在敌后抗日堡垒村――马牧池子,有一头中国农村罕见的大奶牛。这是国际援助中国八路抗日的援助物资,为的是给伤员提供营养。日军要来扫荡,八路军需要立即转移,无奈奶牛太大不容易带走,于是八路军的苏队长就交代村长“十三叔”:奶牛暂时由村里代为保管,等部队十天半个月再打回来的时候,村里在把奶牛毫毛未损的还回来。为此苏队长和十三叔写了一张字据,双方盖章画押,苏队长给十三叔四个大洋作为奶牛的管理费和饲料费。于是村里为了选出一位养牛人开展了大规模的“以豆抓阄”,全村129位男丁全都要参与。在一个布口袋里,有128颗绿豆和1颗红豆,每人都要领一颗豆子,谁领到红豆,奶牛就归谁照料。牛二本无心参与抓阄,因为他已经有一头牛要养。那是一头名字叫“小黄”的普通黄牛。也是村里唯一的牛。牛二与小黄多年来相依为命,牛二的细心照料让小黄多次逃过日军的扫荡。所以,牛二不想再养别的牛,即使那是一头不同寻常的“八路牛”,他只是想跟小黄“好好的过日子”。可是村里的小寡妇九儿。一直在旁边起劲。她替牛二领了一颗豆,竟然就是那颗红豆。然而牛二却不认帐,于是村长十三叔和老祖决定把九儿嫁给牛二。再给九儿三担粮食作为陪嫁。条件是牛二必须养好“八路牛”。而九儿的条件是,要牛二手腕上的银镯子作为信物。在多次三番的索要后。银镯子终于戴在了九儿的手腕上,荷兰奶牛也被牛二牵回了家。日军扫荡马牧池子村后,全村老少全被杀害。只剩牛二一人。就在牛二大喊:“还有没有活的了?”那头荷兰奶牛竟然出现了……

人性之责任和承诺

人活着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只是自己过好日子就行的,因为人生来就要背负众多的责任与承诺。在影片《斗牛》中,牛二曾经多次想放弃奶牛自己躲进山里,可是那张自己签字画押的字据却总是挥之不去。他不能摆脱自己曾经的诺言,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回村里救牛。这张字据就成了影片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贯穿于影片始终。可以说责任感是人性中光辉的部分。因为责任不是轻飘飘的。它是有重量感的,会给人带来压力,即使如此,人依旧要去担负,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人精神的力量。

在影片《斗牛》中关于人性当中承诺的意义,还有一重要线索,就是牛二手腕上那只被九儿多次索要的银手镯。可以说这只银手镯是联系牛二与九儿的关节。九儿要牛二的手镯作为信物,其实就是要一份承诺。九儿是一个寡妇,自己能再有一个归宿对她来讲自然是件好事,但是这个女人又是一个自我意识萌发了的泼辣女性,她要求平等,不容被人欺负。因而,她会因为老祖骂她是个外乡人克死丈夫而大动干戈:会想要参与只有男人才被允许的抓阄:会喊出“妇女解放”之类的口号。因而在对于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她固守着不能低贱了自己的想法,索要牛二的传家银手镯,以此作为交换,也是一份对牛二的牵制。九儿死后。牛二从她的手腕上取下那只定情信物,后又将这只银手镯戴在了奶牛的鼻子上,这也就完成了承诺与九儿好好过日子到与荷兰奶牛好好过日子的过渡,用牛二的话说,“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其实牛二对于九儿和奶牛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承诺。即人性当中“求我生存”的目的。牛二只是想好好过日子,他的很多行为谈不上高尚。甚至有些猥琐。但是他知道人能好好活着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于是在九儿死后。他把荷兰奶牛当做自己感情的寄托,并且管奶牛叫“九儿”,继续承担自己作为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承诺,同时完成人性当中的基本要求――生存。

人性之动物性

人为了生存而占有空间以及食物等,从其以外的其它角度讲,可以有善和恶(这个由利益的得与失而产生的)两种说法;从人自身角度讲,并无善恶可言(其得以生存并非因为善:得以终结亦非因为恶);而从社会学角度讲,人性这个词被赋予了种种行为规范,符合了某个利益体的行为规范,就叫“有人性”,同时换 个利益体角度又可以叫“没人性”。在电影《斗牛》当中一队外乡难民对待奶牛的态度恰恰体现了这一观点。

牛二牵着奶牛回到暂时清静的马牧池子村,他挤了牛奶,正想填饱肚子,忽然听到门外有声音,开门一看是一位外乡来的抱着孩子的妇女。看上去这位妇女和她怀里的孩子都非常饥饿。于是牛二并不十分情愿的将自己手里的一碗牛奶递给了这个女人,女人马上喝了一口奶喂给自己的孩子。就在这时这碗奶被一个男人抢走了,牛二这时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整体逃难的难民队伍,于是荷兰奶牛的奶救活了所有逃难的难民。可是由于被过度挤奶,奶牛的身体吃不消了,这时当难民提出再挤一桶时,遭到了牛二的强烈反对。难民队长又提出如果没奶了就把奶牛杀了吃肉。这样的话这些难民20天的食物就有了保障。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让牛二震怒,他与难民队长扭打起来。由于寡不敌众。牛二被赶走了。奶牛落到了难民手里。当牛儿听到难民要杀牛时奶牛凄惨的叫声,他心如刀割。好在最后受惊的奶牛逃出了难民的控制,躲到了东家老祖的庭院阁楼上,而几位想要杀牛的难民也因踩到了日本人埋的炸弹和地雷而被炸死。

在当时食物缺乏、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有些人人性当中的动物性大于社会性,这就使得这部分人无情无义、卸磨杀驴、心狠手辣、惟利是图。在人类社会性标准下。这部分人没有做人的基本的廉耻观,他的价值观只是活着,即“求我生存”。在这部影片中这个情节尤为让人动容。在影片开始时,因为这头能产奶的牛的出现,整个村庄沸腾了,东家老祖说。“只要能喘气的下奶就要当娘来伺候”,不论是八路军还是村民都将这头奶牛奉为神灵,细心呵护,配以精粮。当奶牛落到了日军的手中后,日本部队同样给了奶牛贵宾似的待遇,他们围绕这头能产奶的动物唱歌,并派养过牛的士兵专门照顾。然而面对这个曾经用奶救活了整个难民队伍的“恩牛”,难民头子竟然提出“杀牛吃肉”,这确实让人心寒。牛二大喊:“你娘喂你奶,你杀你娘啊?!”最直接的道出了这种为了生存不顾任何感情道义的极端人性丑恶。而最后这帮人被炸死,也表明了导演对这种脱离人类社会性的丑恶人性的批判。

人性之坚韧

影片《斗牛》的结局极具黑色幽默。衣衫褴褛的牛二与奶牛在山上过了六七年后,一对的队伍路过,牛二以为是八路回来了,慌忙牵牛下山,要把奶牛完璧归赵。然而,这个队伍的长官并不认识苏队长,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张字据留下来的牛的归属问题,就自己做主把奶牛给了牛二。牛二左思右想,为了确定奶牛归了自己,就让这个队长也给自己摁个手印。这个贯穿整部影片的字据线索至此完成了它的使命,也道出了人性当中一个复杂的命题――人的信念与归属。

影片的最后,牛二坐在山石上,嘴里喃喃道:“一切都能过去。”这时奶牛、东家老祖生前把玩的蛐蛐,以及翠绿的植物一起出现在镜头中,这隐喻着灾难过后的大同世界的重新建立。此处的处理依旧表达了导演的人性关怀。人性当中的坚强、乐观和生命力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这些。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再苦的日子也有乐趣,再孤单的生活也不乏伴侣。或许在困难的逆境中。人性被发掘的更深些更大些。正如哲人所说:对于自然界而言,上帝更喜欢垂青那些伤痕累累却又倔强的迎着灾难和风雨生长的种子,而对于人生来说,命运更喜欢将丰硕的果实赠给那些含着泪微笑的灵魂。

结语

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就是以一种看似轻松、戏谑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同时给予人类社会性的极大肯定,对于单纯的动物性给予了批判。导演极力歌颂人类的坚韧和乐观,告诉观众“一切都会过去”,使得观众在笑过之后,不禁思索:所谓天堂,不过是人类的仰望。不论是“牛二之墓”还是“二牛之墓”其最终还是“墓”。导演在影片中着力淡化了生死,这是一种智慧,也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面对生活。因为天堂,不过是一条皈依之路。

上一篇:艺术想象与“神思” 下一篇:冬日里洒落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