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半夏应慎用

时间:2022-10-25 10:47:12

[关键词] 生半夏;慎用;炮制

[中图分类号] R94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085-01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功效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等。生用可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1 生半夏的炮制方法

由于生半夏有毒,入口麻舌刺喉,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了三种严格的炮制方法: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白矾用量为生半夏的20%。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生姜用量为生半夏的25%,白矾用量为生半夏的12.5%。

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甘草用量为生半夏的15%,生石灰用量为生半夏的10%。

几种炮制方法,工艺比较繁杂,尤其是法半夏,更是用石灰炮制,时间长,有效成分损失达一半以上[1],另外白矾有涌吐作用[2],用白矾制半夏,会让半夏的止呕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近期一些学者主张半夏生用,此举几例:有学者取生半夏30 g,加水400 ml,煎煮30 min,过滤,再加水300 ml煎煮,共得药液400 ml,分两次内服,并无丝毫麻舌刺咽之感和其他不适。现代名医朱良春说生半夏固然有毒,但一经蒸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毒之有?[3]山西名医李可在近期所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专辑》中几乎全用生半夏[4],用量15~50 g,多和生姜或再加甘草同煎解毒。

考察汉唐宋元明时代,生半夏的炮制方法有汤洗、姜制、水煮制等较为简单的炮制方法。汉代医圣张仲景使用半夏,仅注“洗”字,即洗去泥沙而已。半夏的繁杂炮制方法是清代才逐渐形成的[1],大致有姜与桑叶及盐制(《亲编》),皂荚白矾煮制(《逢原》)、姜汁青盐制(《便读》)等,现今炮制方法,即从清展而来。

2 生半夏的临床应用

笔者曾用生半夏治疗一些病例,大部分未见明显副作用,但有1例,经治疗症状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介绍如下:

患者,男,51岁,因胃脘不规则疼痛、饱胀1年余来诊,2008年3月14日,在我院做胃镜,提示为糜烂性胃炎、胃液返流食道,症见消瘦、精神差、面色苍黄,自诉常喝酒,且吸烟量大,食后饱胀,有时吐酸水,不渴,大便干结难解,体力差,有时又感心累心悸,右脉濡滑,寸部沉按方显,左脉濡软,舌质淡,舌苔腻而偏厚,中间黄而略干。诊为脾胃气虚湿阻,运化失常,久而化热,寒热错杂。治以补气健脾、燥湿清热,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生半夏15 g、黄芩12 g、黄连7 g、党参15 g、炙甘草10 g、大枣6枚、生姜10 g、干姜10 g、姜厚朴15 g、陈皮20 g、苍术15 g、乌贼骨20 g、白及15 g、蒲公英12 g、元胡15 g。3剂,水煎服。患者服完来诊,诉症状未减,且较前重,遂改方为小陷胸汤合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5 g、苍术20 g、云苓20 g、炙甘草10 g、生半夏15 g、陈皮30 g、全瓜蒌20 g、黄连8 g、乌贼骨20 g、淡吴萸7 g、蒲公英15 g。3剂,水煎服。患者服完后来诉,症状未减轻,食量更不如前,要求更医。更医后仍服汤药,3剂后症状减轻,笔者查其方药与前相仿,然所用为制半夏。笔者怀疑为生半夏导致症状加重。

为了了解生半夏毒性到底如何,笔者用生半夏30 g捣碎加生姜30 g,加水适量同煎30 min,取汁约200 ml,自服约100 ml,未感到刺喉,仅有生姜辣味,服后约半小时,觉胃中有一点针刺样痛,并不持续,偶尔一发;下午将余下100 ml服下,此后2 d间有针刺样痛感,笔者并未太在意。2008年7月初,笔者因连续多日感冒,微咳,用桂枝汤加生半夏10 g、黄芪15 g、防风12 g,每天1剂,连服3 d,第4天半夜,被胃痛疼醒,疼痛持续2 h。此后,每天凌晨2点左右胃疼,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到天亮。半夜胃疼3 d后,中午吃饭也开始疼痛,吃完饭缓解。经我院消化科诊断怀疑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奥美拉唑等3 d症状未缓解。2008年7月18日在我院做了胃镜,诊断结果为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又服用兰索拉唑等2 d后疼痛缓解。

笔者素来脾胃虚弱,几年前曾因饮酒出现过胃疼,但疼痛并不像此次典型并连续十几天不缓解。此次胃疼前除服用中药外,长时间未饮酒和服用其他刺激性药物,笔者结合上次单独试服生半夏后胃部点状刺疼,高度怀疑是生半夏刺激性引起胃黏膜受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半夏仍应慎用,尤其胃肠病使用半夏概率很高,所以对于有胃疼症状的患者最好使用制品。故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从清代开始,对生半夏会用繁杂的炮制方法。如自古使用生半夏就安全无事,人们何必煞费苦心去炮制呢?

笔者探索用以下炮制方法,能减少或消除半夏的毒性,有效成份又能较好保存:取生半夏量30%的生姜切片,再取生半夏量16%的甘草,一起加水适量,煎煮2次,合并煎液,将生半夏倒入煎液,浸泡过夜,然后煮沸保持微沸2 h,不断翻搅,待水尽,取出,烘干,用时捣碎。

[参考文献]

[1]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6.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21.

[3]吕志杰.金匮杂病论治全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5.622.

[4]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专辑[M].太原:山西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7.

(收稿日期:2008-08-21)

上一篇: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教育及并发症的护理 下一篇:泛昔洛韦联合中草药粉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