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校办学精神的思考

时间:2022-10-25 10:03:24

关于地方高校办学精神的思考

摘 要: 办学精神是高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师生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精神、独立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创新创造精神和民主精神。培育地方高校办学精神的路径,主要包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要注意总结和积累,要明确方向、坚定信念、持之以恒,要把凝聚和贯彻办学精神与凸显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结合起来,推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办学精神;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25-03

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生气和活力。高校办学精神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高校师生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地方高校办学精神具有地方高校的发展内涵。

一、地方高校办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地方高校办学精神与其他类型高校办学精神具有共同的特点。但因地方高校所处社会经济的具体环境不同,办学层次和服务面向的差异,其办学实践、发展道路、办学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内容。地方高校办学精神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精神。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1]。地方高校的科学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地方高校的办学规律,在办学实践中,尊重办学规律,坚持自身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一,高等学校发展规律。社会学认为,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相一致。地方高校的发展就是要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相一致。同时,高等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它是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发展的,区别于政治、经济、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这是地方高校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规律。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柏林大学在创办之初,他的创始人洪堡就指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2]。用今天的话来说,大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大学通过对科学的探求和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到任后第一次与师生见面就宣布他的治校方略,“诸位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3]。这是20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者和管理者对大学的认识、理解和追求。可以看出,国内外大学开办之初,其共同的办学宗旨,一是研究高深学问,二是培养有志气、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大学教育的先驱者们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探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至今仍是办学者的精神支撑和行为准则。

其二,人才成长和科学研究规律。明确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如何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完成大学任务,实现其办学目标,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洪堡从这一核心观念出发,提出了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一曰寂寞,二曰自由。他认为,对于纯科学活动,“自由是必须的,寂寞是有益的”。大学教师和学生首先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沉潜于科学,把数年的岁月完全地用于科学的思考。他认为,根据科学的内在要求,大学只能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在寂寞和悠闲中从事其学术的大学教师应该不受国家的管束,不受社会种种利益的牵制,完全服从科学的内在要求,自由自在地进行科学探索,当然享受着完全的自由。大学生与教师具有共同任务,也应像教师一样享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接受教师的指导,与教师共同研究,也可独立从事研究,甚至听课亦偶尔为之[2]。洪堡关于寂寞和自由的思想,对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研究高深学问都有借鉴意义。为了学校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地方高校的组织者及其师生要耐得住寂寞,国家和学校应给师生创造自由研究的空间和成长的环境。

其三,地方高校自身发展规律。毫无疑问,地方高校的基本目标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但这是一个笼统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哪些学问,为谁培养人才。从“地方高校”的名称看,其应有两重含义:首先是高等学校,它必须承担高等学校的共同任务;但同时又是“地方高校”,“地方”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一个限制词,不同于其他高校,地方高校既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研究高深学问,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又主要是针对所在区域的需要展开的,这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责,也是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地方高校要坚守自己的地方性,真正地体现和实现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

2.独立自由精神。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独立,就是不受别的权力统治而自主存在的一种方式。所谓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二是不受拘束,不受限制。独立和自由往往是一对孪生姊妹,只有在独立的情况下才有自由,也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谈独立。独立自由精神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不受其他权利管制和干涉而自主存在、并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高校的独立自由精神就是在宪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框架内,按照教育规律和办学者意志组织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活动,不受其它非教育因素的拘束和限制的权利。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追求独立自由成为发展趋势。1929年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纪念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碑文中明确指出,“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4]。陈寅格先生对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大加赞赏,并把它看作是永恒的追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中明确表示,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北大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德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家,他的大学何等自由[5]。表达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先驱对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对当时北大办学不能独立、学术没有自由的现状的愤慨。独立自由精神是当代高等学校的灵魂,没有独立自由精神就培养不出能够载入史册的杰出人才,学校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

3.批判精神。所谓批判精神,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现实作出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其着眼点是广阔的未来[6]。在中外历史上,批判精神始终是历史进步的一剂良药,在历史处于关键的两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个是当一个民族屡屡遭受苦难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社会的大部分人都变得麻木时;另一个就是社会变得异常繁荣,人们都醉心于社会的繁荣,不思进取时。在这两个时期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思想者,用批判的方式惊醒正在麻木和陶醉的人们,引导人们回到理性地认识事物和社会的轨道,促进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河南大学副校长宋纯鹏在一次演讲中指 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否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成为能否真正地鼓励创新、鼓励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8]。“批判”本身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 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二是对事件或人物分析判别,评论好坏。无论是对错误的否定,还是对正常事件的评论,都是一副清醒剂,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地方高校的批判精神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所走过的道路、发展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审视,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甚至错误进行分析批评。民族要前进,地方高校要发展,都离不开批判精神。

4.创造与创新精神。创造与创新是两个相同又有区别的概念。《辞海》对创造的解释是“作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1]。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具有新颖性,不同点在于创造的意思是原来没有的,通过创造、产生出新的,可称为“无中生有”;而创新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改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称为“有中生新”[8]。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大的差别,都是通过革新、发明,产生出新的思想、技术和产品。对当前地方高校而言,创新、创造都十分重要,无论是学校的发展理念、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都需要创造与革新。第一,近年来,地方高校发展已有相当规模,已积累了许多正反两方面的办学经验,不可能全盘否定,应在原有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和创新,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第二,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急功近利、浮躁之风应该坚决摒弃,创造一个务实有序的办学环境,真正回到理性的科学的发展轨道,实现其办学目标。

5.民主精神。民主,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1]。民主精神就是把人民的这种权利融入到所有人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中去,并用这种意识和方式处理各种事务。一般来说,民主精神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平等精神、宽容精神、妥协精神、建设精神和爱国精神[9]。地方高校民主精神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民主、人才培养民主和学术研究民主几个方面。学校事务实行民主管理,形成教职工、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尊重教职工和学生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人才培养中,既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学自由,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由,形成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氛围。在学术研究中,应遵循蔡元培在北大时期的“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10]。真正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成果满园春之局面。

二、培育地方高校办学精神的路径

办学精神是高校师生办学理念与情感意志的集中体现,在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驱动力的核心作用,任何高校都不能没有办学精神。但办学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地方高校在凝练办学精神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还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注意总结和积累。办学精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它反映了这所学校关于为什么办学、为谁办学、怎么办学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关于这些问题,办学者最早的认识是不很清楚的,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摸索,从初浅的朦胧的认识逐渐到应该怎样办大学,最后形成师生共同的认识和理想,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此,这种价值观是经过长期甚至是多少代人的教育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学习借鉴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和总结,分析其经验和教训,进行概括和提炼,才能形成办学精神,并把经过实践检验能够引领和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固化下来,融入到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去,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办学精神。

2.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办学精神成为引领一所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的办学精神内涵与外延是有差别的。因此,各校运用办学精神指导学校发展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使其在办学实践中得到体现,真正发挥精神变物质的作用,推动学校发展。在总结、积累和贯彻办学精神的过程中,要坚持自己的发展风格。首先,要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甲地方高校和乙地方高校所处区域环境不同,服务面向不同,其发展方向和重点就有所不同,地方高校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要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也就是定位要准确。准确定位后就要坚定信念,长期坚持。并把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优秀的东西固化下来。切忌对地方高校的办学实际不思考、不研究,好高骛远,盲目跟风;更不能忘却自身的发展使命,看不见自己的优势,妄自菲薄,无所作为;也不能没有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或制订的规划朝令夕改,缺乏持久性。否则,就会失去发展方向,丢掉办学精神。其次,地方高校要牢记自己的发展使命,不为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世界表象所干扰,要坚持科学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办学,坚持走具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之路。

3.把凝聚和贯彻办学精神与凸显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结合起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我们研究办学精神,就是为了明确高等学校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或者说什么样的精神能够指导促进高等学校发展。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也必然有其个性特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地方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在坚守办学精神的同时,还必须突出其个性特色,把凸显特色和贯彻办学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11]。内涵发展,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是地方高校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发展的基本方针。围绕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地方高校要做的事很多,涉及到学校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教风学风等。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众多事物中,必须抓住对事物发展起支配和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在地方高校发展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和具有本质特征的事物就是坚守办学精神。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精神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大学要办出特色,就要着力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发展的路径选择,办学精神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把坚守办学精神和凸显办学特色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陈洪捷.什么是洪堡的大学精神?[J]. 中国大学教学,2003(6).

[3]陈军.北大之父蔡元培[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刘斌.寂寞陈寅恪[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5]高叔平.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6]佚名. 百度网:/question/10008001.html.

[7]佚名. 中国社会的批判意识/post2_4529778_l.htm.

[8]范芳芳. /blog.aspx?bid2011-11-26.

[9]海星.漫话民主精神. 百度网:/detail.asp.

[10]石钟扬.五四三人行[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网. .cn 2010—03—01.

上一篇: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六大原则 下一篇: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