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研究

时间:2022-10-25 09:04:07

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研究

摘 要:开展研究性教学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运用SWOT研究方法,对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地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优劣势条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研究性教学途径进行探索。方法主要有:加强引导,培养研究学习意识;优化整合,修改完善教学内容;认真谋划,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等八个方面。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SWOT分析;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95-03

研究性教学是基于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贯穿教学始终,研究活动渗透到教学过程,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文以唐山师范学院《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运用SWOT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地方高师院校研究性教学进行系统研究,探索《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改革途径。

一、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中国地理》课程性质

长期以来,在学生的意识中,必修课要比选修课重要,考试课要比考查课重要。《中国地理》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干课、考试课,在唐山师范学院共设96学时,占6学分,是所占学分最多的一门课。而且《中国地理》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中国地理》这门课程,既可提高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业成绩,也可为从事中学地理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学生对该课程在学习态度上更为重视,学习积极主动性较高,为该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中国地理》课程特点

《中国地理》是地理专业中自然及人文各分支学科知识在中国这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再现,涉及自然地理过程、社会经济过程及其综合规律,并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各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1],体现了区域性、地域性的特点;《中国地理》课程内容涉及的问题、现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感受到,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此,对《中国地理》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区域分析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初、高中教师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而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劣势(Weakness)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兼具教学流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者[2]等多元角色。相应要求教师要有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正确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创新的教学理念、严谨治学治教的精神、卓越的教学科研能力。而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的资历、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均与重点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地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基本上每门基础课程只能由一位教师主讲,平均每位教师担任3-4门课程,因此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从而制约着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2.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唐山师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招、多省市招生。文理科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差别较大,理科学生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较强,而文科学生记忆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较强,加之中学时有一定基础,对中国地理的基础性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学习基础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难以统一把握,又由于是统一的班级授课,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3.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自2003年升本以来,中国地理这门课一直使用的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赵济、陈传康编著的《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本教材虽不失为一本优秀教材,但由于教材出版于1999年,有关中国经济、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方面的内容已经过时,不能作为教学内容使用。

4.科研氛围不够浓厚

进行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及科研能力。而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与历史悠久的重点院校相比,存在着申请科研项目困难、课题数量少、层次低、研究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导致学校整体科研氛围不够浓厚,教师整体科研能力较低,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机会少,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难度大。

5.教学评价存在不足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学校主要依据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教成绩来评定。由于学生的评教并非都公正客观,有的学生则完全凭着自身的喜好,带有感彩去给任课教师打分,使这种评价制度难免有失偏颇。而有的教师怕改变教学方法学生会不适应,影响评教成绩,因而宁愿墨守成规,也不愿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尝试。

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必修课的考核方式是考试,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也就是说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主要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忽略了能力的考核。这样的评价体制,不利于研究性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

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的研究性教学是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为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良好机遇。

2.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机遇

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六百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转型,使地方院校面临重新定位的“二次转型”[3]。地方高师院校应借此机会加强研究性教学,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提高未来教师的职业素养。

3.中学教学改革的契机

目前,许多中学分纷纷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推进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目标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导学案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为了保证中学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就要求中学教师要有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而高师院校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对培养高质量的中学师资具有重要意义。

(四)挑战(Threats)

1.师范院校间人才竞争激烈

目前,全国有本科师范院校一百多所,各学校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雷同。全国每年有大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而随着中学生源的减少,各中学所需引进教师的数量在减少,师范生就业压力加大。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质量、院校的名气、社会认可度上与全国知名的重点师范院校相比,缺乏竞争力,因此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加大

各地方师范院校一般升本年限不长,为了稳固学校的地位,提升在同类院校中的声望和排名,纷纷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唐山师范学院为例,每位教师每学年需完成三百左右学时的教学工作量才能达标。为了晋升职称,教师还要做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由于竞争日益激烈,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不断加大,这对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挑战。

二、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

依据《中国地理》课程特点,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笔者在《中国地理》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加强引导,培养研究学习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研究性教学是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学的统一,而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因此,为使研究性教学顺利进行,必须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理念,提高研究性学习意识。为此,一是在开课之初引导学生重塑学习理念。在课程开始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本门课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目的、意义,告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做,使学生在心理上接纳这种教学模式。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研究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思路,开拓研究途径,不断激励、推动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享受通过研究学习获得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三是通过考核评价强化研究学习意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参与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进而强化学生研究学习的意识。

(二)优化整合,修改完善教学内容

鉴于文理科学生兼招,学生学习基础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参考其他多种版本的教材,重新制定了《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使教学内容既遵循使用教材的内容体系,又适当补充了一些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从而使文理科学生都能很好地系统掌握中国地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地理现实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将中国经济、政策等时效性强的内容结合中国发展实际进行及时更新,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三)认真谋划,制定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开课之前,首先认真谋划,科学制定研究性教学的总体实施方案:一是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将课程的总课时进行有效分解,设计课堂教学、讨论课、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等各环节分别占用的课时量,并为每一章节内容安排所需课时,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确定章节教学目标。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仔细研究,确定每一章节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目标。三是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对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课堂启发提问、案例分析、课下讨论、课外学研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四是设计教学训练载体。依据课程内容主线,结合社会热点,如中国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合理设计专题问题,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训练载体。五是筛选自学参考资料。广泛搜集相关教材、期刊、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优中选优,列出每一章节参考书目和教辅材料,供学生拓展学习。六是设计课程考核体系。从研究性教学培养目标出发,确定课程考核的形式和标准。

(四)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根据《中国地理》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对那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地理概念、地理演变过程、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方法性知识、学科前沿知识等可采用讲授法。对于那些一看就懂,一看就会的内容,采用自学辅导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逻辑性强的地理问题,采取问题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有兴趣但认识尚有分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地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机会,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巩固加深已学知识,提高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模拟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课题研学法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现场质疑辩论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及研究方法,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组建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

针对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基础课只能由一位教师主讲的现实情况,结合《中国地理》综合性强的课程特点,联合地貌学、气象气候学、环境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组建教学团队。让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发挥学科专长,以讲座的形式,讲授《中国地理》的相关章节内容。这样,能很好地将相关理论知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能拓展知识深度,又能避免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提高教学效果。

(六)借助网络平台,培养学习能力

针对《中国地理》课程没有适用教材、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水平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等问题,借助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网络平台,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课件、练习题库、参考书目、考研试题库、其他院校《中国地理》精品课程网址等资源上传到网络空间,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考研备考、拓展自学使用。并通过电子邮箱和QQ群进行问题讨论,进行师生、生生互动,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科研互促,营造良好氛围

一方面,教师注意从教学内容中提炼研究选题,特别是结合中国的资源、环境、灾害、产业与区域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以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将研究成果及时通过讲座或课程内容的形式传输给学生。这样既满足了知识传授的需要,加速了知识传递的进程,也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

(八)完善评价体系,增强改革动力

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因此,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应由原来的单一性知识测评转向对学生综合技能的测评。课程评价的主体由单一的教师主体转向教师、学生本人、同学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互相评价。考核方式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试占70%,创新论文(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占10%,平时作业占10%,平时表现(包括随堂提问、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学情况)占10%,从而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在《中国地理》的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抓住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地理》的课程特点,结合本校教学实际,遵循研究性教学规律,不断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创新能力,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研究型教师,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所需的高素质地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赵新平.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角色的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61-62.

[3]张墨宁.地方高校开启“二次转型”[EB/OL].[2014-08-05].

Study for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of "China Geography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LI Wen-rong

(Resource Management Department,TangshanTeacher's College,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 Research universitie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college.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Taking Tangshan norm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Using SWOT research methods, make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nditions of conduct research teaching of "Chinese Geography" in local normal college an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Based on this,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approach. Methods are:strengthen guidance, Learning Awareness Training.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revis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Careful planning, develop teaching embodiments.Individualization, flexible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China geography; Research-based teaching; SWOT analysis;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收稿日期:2014-10-10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201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001016)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李文荣(1971-)女,河北遵化人,教授,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上一篇:从商务英语特点和市场需求看商务英语教学 下一篇:教师要呵护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