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年 氤氲醉人

时间:2022-10-25 07:49:26

记忆中的丰年音符

一到腊月,年味就在乡村弥漫开来。和城市里过年时的冷清相比,农村人是十分看重这过年的味道的。过年,是村民一年来难得的休闲娱乐的节日,他们会用自己朴实的方式,把年装扮得异彩纷呈。年的味道,就在他们的一声声欢笑中,在买回的一担担年货中,在一盏盏灯笼中,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变得越来越浓。

庭院里那一株株燃烧的红梅,是点燃乡村早春的鞭炮。盛装的姑娘,是新年的眉眼。而火红火红的春联,是新年最吉祥的祝福,化作了乡村丰年的音符。

此时,辛劳了一年的农人们,便会抛下生活中的烦扰,把自己融入欢乐的海洋。舞狮子,踩高跷,唱大戏,抢新娘,一派锣鼓喧天,祥和吉祥的热闹景象。

乡村年味儿,在于问候。农家小院里、乡间小道上,乡亲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询问:“过年了,在广州的妞妞该回来了吧?”“你家老二啥时候回来?”“老大今年回来该带着孩子了吧?”……这样的问候,让人很容易感受到温情。乡村的孩子,就是每家每户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近况,乡亲们都清楚地知晓,这份问候,很贴心。

乡村的集市,从进入腊月的第一天开始就热闹非凡。年货摊一家挨着一家,年画儿、春联、糖果、花生、瓜子、鞭炮……一溜排开,放眼望去,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赶集的、摆摊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喜悦的笑容,年的气息就这么美好地写在脸上。

探秘客家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客家人过年有哪些习俗呢?

隔年饭

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还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

磨豆腐,干鱼圹,杀猪、鸡、鸭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贴对联

年节这一天,家家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点岁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敬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

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吃素斋

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风气、和戒杀生的慈悲观念,所以在年初一,一年头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素斋”。吃了早斋以后,一般的习惯老人家是要到寺庙烧香,因之寺庙香火鼎盛,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纳福。

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习俗已逐渐被淡化。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会被窗外的鞭炮声和打扫声吵醒,因为这一天我的家乡有大扫除“送穷鬼”的习俗。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卫生,大人、小孩齐上阵,好不热闹。

年初三“送穷鬼”

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屋内屋外的地面堆满厚厚的鞭炮纸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但这两天不能扫地,也不能倒垃圾。这些垃圾必须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扫。因为人们认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要“囤财”,这两天扫地和倒垃圾,会扫走和倒掉家中的运。客家人把年初三称为“穷鬼日”,这一天要把“穷鬼”送出去。“送穷鬼”是把贫穷和不好的东西送走,与贫穷、霉运告别的意思,所以年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垃圾、不好的东西清扫出去。

如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把垃圾倒在岔路口再焚烧的现象少了,很多人都会把垃圾倒在村口的垃圾桶里了。但“初一初二不打扫,初三大扫送穷鬼”的习俗还一直在流传。

年糕“年年高”

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是过年必备的节日食品,据说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为防敌国进袭,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

这天,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没过多久,国王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馋言,赐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就是年糕样子的由来)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了。

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与年糕相似,糍粑也在过年的时候制作食用,这是农村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具有浓厚的乡村风味。打糍粑活动成为大家过年前的一项重要准备活动。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

福州年糕叫做糖@(福州方言的谐音),是将糯米粉和米粉加糖(白糖红糖均有,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花生、红枣、红豆等。)和成面团,再放在年糕叶上蒸熟。其味道香甜可口,余味无穷。广东年糕一般以糯米粉、粘粉、生油、瓜子仁、竹叶等为原料制成。其色泽金红、软滑甜香,味美可口。海南年糕的表面光滑,色黄细软,味道甜香。按当地的风俗,每逢农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为欢度新年而赶制年糕,并作为节日礼品。其主要原料有糯米、砂糖、芝麻、红枣、水。海南年糕吃法多样可烘烤或软吃,也可烧糕汤吃,还可以切成薄片炸着吃。

原生态的年俗风情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和隆重的。全家老小一齐上阵,杀鸡的杀鸡,杀鸭的杀鸭,忙得不亦乐乎。年夜饭前的祭祖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堂屋中央摆上一张方桌,上面放着酒杯、豆腐、鸡鸭和猪头一类的祭品,男人们先把手洗干净,燃上一炷香,把一年来全家的大体情况和来年的心愿,向列祖列宗“汇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待祖宗祭奠结束,家里人早已把屋子周围打扫干净,接着由女主人端上一杯酒和一块肉,分别去敬“圈神”,祈求圈神们保佑六畜兴旺,瘟疫不沾。做完了这一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享受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有的人家在吃了年夜饭之后,就要把锅瓢碗盏用草木灰擦洗干净,不让沾一点油腥味,因为祖上有正月初一吃素的传统。

乡村的年,最有味的应该是除夕夜。民谣点亮了乡村不眠的灯盏,家家户户的兴奋与欢乐在静谧的灯光里流淌。灶膛里燃着一家的红火,炸圆子、炒蚕豆、煮花生,浓浓的香味把小村熏染得芳香醉人。灶膛里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把来年的日子烧得旺旺的,一串串的红辣椒,像一盏盏高挂的红灯笼,照亮农家的年月。

小孩子天真而快乐地在农家小院跑着跳着,放鞭炮,滚铁环,玩家家,把童年的欢快尽情地挥洒。妇女们则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嗑瓜子,剪窗花,纳鞋底,把一年来的喜怒哀乐和闺蜜一起分享。此时的男人们,则显出一种朴实的粗犷,他们买来几瓶老白干,邀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炒上几个菜,边吃边聊,计划着来年的生计。他们大口地吃着肉,大碗地喝着酒,划拳的吆喝声响切整个村庄。他们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靓丽的装扮。在他们朴实的言谈中,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着新年的到来。

整个正月,乡村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之中。走亲戚,访朋友,唱大戏,耍龙灯,好不热闹。这年的味道,要过了正月后,才渐渐地淡下来,整整两个月,年味都在乡村的上空弥漫着。

上一篇: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与... 下一篇:马龙学会了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