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时间:2022-10-25 07:23:46

我院1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要] 目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我院2007年5月~2009年9月收集ADR报告118例,对其报告来源、年龄分布、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8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30个品种,抗微生物药及中药制剂出现ADR的几率较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为65例;消化系统损害其次,为29例;新的或严重的ADR较少。结论:需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中药制剂。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125-02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鉴于ADR的危害性,我院于2007年开始开展ADR的监测与报告工作,旨在为临床医疗提供有效、安全、合理的用药参考。本文着重对我院2007年5月~2009年9月收集的11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临床医生、护士、药师2007年5月~2009年9月收集的118例ADR报表。

1.2 方法

将ADR病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引发ADR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ADR的年龄分布

见表1。

2.2 发生ADR的给药途径

见表2。

2.3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例数及构成比

见表3。

2.4 ADR涉及的抗微生物类药物及构成比

见表4。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对118例ADR进行分析,累及器官或系统中,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首位,为65例,占55.08%;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为29例,占24.58%。见表5。

3 讨论

我院是骨科专科医院, 医院的住院患者比例男性多于女性,因此ADR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医院青壮年患者较多,且年龄跨度大,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1]。抗感染药物涉及ADR例数最多,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类、喹诺酮类为主,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2]。建议临床药师要提高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指导原则》合理调配抗菌药物,避免无指征用药,防止重复用药和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静脉注射给药发生ADR的情况较为突出。118例ADR中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有111例,占94.07%,略高于国内其他报道的83.47%[3],可能与我院有用药习惯有关,提示临床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给药。同时医务人员还必须严格按规范操作,避免因药液配伍不当,浓度不当,或因配制液体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4]。从安全角度考虑并结合临床需要,尽量坚持可口服不注射的给药原则。

中药制剂杂质较多,注射液澄明度和稳定性不理想,成分复杂、分子量大,且含有多种致敏原[5],所以临床应用务必加强用药监护,特别是对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年老体弱者、心脏严重疾病患者应避免使用。静脉注射时要单独使用,并避免快速输注,以防止严重ADR发生。

由表5可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损害居前三位。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首位,为55.08%,这与此类反应容易观察密切相关。皮肤损害主要是以药疹为主,多数伴有瘙痒,致敏药物主要是有青霉素类、头孢类抗感染药及中成药3个大类,它们都具备致敏的条件[6]。建议医师使用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家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以减少ADR的发生。

从对临床病例跟踪的情况来看,ADR的监测力度和深度不足,与国内报道一致[7-8]。严重的ADR和一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如隐蔽、潜在以及慢性的ADR漏报率较高,故应加大监测力度,同时要加强抗生素及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崔蔚,陈宁.572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统计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4):56-58.

[2]谢小云,曾昭全.我院6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35):2785-2786.

[3]王秀琴,张淑萍,王睿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360例分析[J].中国药师,2009,12(2):228-229.

[4]黄艳芳.29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2):1972-1975.

[5]沈斌,张继明.我院1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5):51.

[6]范明霞,段露清.我院134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131-133.

[7]史道华,谢小云,廖琴,等.我院13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35):2781-2783.

[8]查勇.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119-201.

(收稿日期:2009-10-15)

上一篇:我院216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下一篇:二甲医院3年儿科住院患者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