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政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三)

时间:2022-10-25 07:19:52

青岛市政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三)

青岛市20__年政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三):

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变化,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青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站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并实施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成功举办了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十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青岛将经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新一轮浪潮的深刻洗礼,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青岛如何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面临巨大挑战;从国内来看,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展开,青岛如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优势面临巨大挑战;从青岛来看,目前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突出、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世界眼光,瞄准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努力增创青岛科学发展的新优势。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必须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基本要求是:坚持率先发展,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改革发展各领域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坚持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谋发展,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创新发展,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坚持开放发展,立足港口优势、产业优势、开放优势和海洋科研优势,加强与半岛城市、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流协作,提升青岛的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和谐发展,强化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宜居城市。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紧密衔接,与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紧密衔接。一是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环湾型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现代化、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国际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三是统筹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统筹七区发展、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四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是文化青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要素加快聚集和彰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地位显著提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六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得到加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筑环湾型城市发展新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大举措。要面向未来发展,坚持紧凑集约、生态间隔的城市功能组团发展理念,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青岛发展新格局。

5.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构建各组团有机衔接、功能定位清晰完善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镇体系,清晰安排城镇功能布局、等级结构、职能划分和发展策略。加强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紧密衔接。严格海岸线的控制,切实做好海岸线、天际线、过城河道沿线、水网、交通、色彩等规划,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有序发展。

6.强化环湾区域的核心带动。环湾区域要切实成为全市

行政、文化、现代服务和高端制造中心,增强在城市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按照国际标准,加快完善环湾区域基础设施,提高环湾核心区域的综合承载力。推进七区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统筹融合,科学实施功能分区,适时对部分区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拓展中心城区规模。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城区北部倾斜,尽快缩小南北差距。有计划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升城市空间容量,完善城市综合效能。7.实施重点区域开发战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对一些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区域进行组团式开发。着力推进环胶州湾重要节点、红岛组团、董家口组团、少海组团、温泉组团、新河组团、姜山组团等重点区域建设。建设高新区生态科技新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才加快聚集,充分发挥聚集辐射效能。以办好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为契机,把世园会主题园区及周边区域打造成绿色休闲城市的标志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引领城市跨越发展。合理优化城镇规模,推动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推动其成为支撑青岛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每个区域,都要科学确定功能定位,明确发展重点,突出发展特色,着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三、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打造海洋经济领军城市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坚持海陆统筹、科技带动、集聚发展、重点突破,把青岛建设成为国家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8.培育壮大海洋产业。制定完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培育高素质的海洋产业体系。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强渔业资源修复,加快发展远洋捕捞业,把青岛建成现代渔业发展的示范区。壮大海洋船舶、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现有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及服务、海洋文化体育、邮轮经济等涉海服务业,增强海洋经济实力,提高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9.创新蓝色经济区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海岸带统筹利用决策机制,促进海岸带统筹开发和保护。依托驻青涉海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海洋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机制,推动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与运用,打造国家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和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海域和海岛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争取设立蓝色经济发展银行,创设蓝色经济发展基金。推动建立海洋经济区域合作机制,促进海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0.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贯彻科学用海、适度用海、阶段用海和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严格控制沿海及环胶州湾的生态控制区,科学论证、严格审批海岸线和近海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实施“以海定陆”污染控制原则,建立和完善海岸带、近岸海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陆源排污入海总量控制制度,综合整治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河口生态恢复工程,规划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科学有序开发利用盐田资源。健全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减少海洋灾害损失。

四、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最大限度地集聚科技和人才资源,建设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使科技和人才成为率先发展的根本动力。

11.加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重点引进建设一批高层次研究机构、高水平研发中心,重视发挥现有驻青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加快推进部级创新平台建设,形成推进高端产业发展的科研支撑体系。加快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产业园区和都市型科技企业聚集区建设,努力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支持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力争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创新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和高端开放的创新经济体。加快培育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各具特色的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能力。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现有企业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增强企业话语权。

13.努力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统筹抓好各类人才建设,有计划地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批国际水准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大师和创新团队,积极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14.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孵化器,组建孵化器联盟,畅通科技资源共享渠道。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性、专业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高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争取高新区纳入国家“新三板”试点范围,支持技术产权交易所开展技术转移增值服务,切实提高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加快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五、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坚持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5.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发展生产业,提升发展生活业,壮大发展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努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推动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推动软件产业成为全省龙头;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展会,打造国际会展知名城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努力构建面向世界、影响北方地区的总部基地城市。

16.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工艺装备和生产方式,促进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船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强化规划和政策导向

,促进制造业向园区聚集。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着力构建重点产业标准联盟。大力培育“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力争走在全国前列。17.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市场环境和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培育和引进,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抓紧实施先进装备制造、海洋先进材料等一批专项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行业龙头企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

18.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促进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壮大蔬菜、渔业、畜牧、果茶、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建设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最高水平的设施农业基地、规模农业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出口基地,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力度,推进农超对接等新型经营模式,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19.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环湾核心区通过产业转移和置换,重点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五市发挥比较优势,高起点承接国内外及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加快核心项目与配套产业的引进。发挥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集聚优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六、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加快建设部级创业型城市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是转方式调结构的生力军,也是城市发展潜力所在。必须切实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全局的重要位置,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20.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中小企业专、和精、特、新行动计划”,完善相关支撑体系和育成机制,在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技术进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运行质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1.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扩大民间投资,畅通市场准入通道。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强民营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多样、便捷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完善担保体系,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打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和谐市场环境。重视民营企业家培养。

22.推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创建最具创业创新发展活力城市,全力打造“无障碍创业绿色通道”,切实提高创业成功率。以科技创业、青年创业、二次创业、妇女创业、残疾人创业为重点,全面做好创业项目归集、推介展示和指导服务,加强创业辅导培训,促进创业载体建设,健全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司法援助和维权,为全民创业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支撑。

上一篇:门面租房协议范本免费下载 下一篇:公共管理学院社团代表大会提案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