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谎言”,铁窗男人7年寻妻慰幼子

时间:2022-10-25 06:44:17

新世纪第四个春节前夕,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正悄然流传着一个足以温暖整个世界的发生在高墙内外父子、母子间的真情故事。

7年前,一位身陷囹圄的父亲,为了满足幼年儿子的“妈妈梦”,从此开始坚持不仅自己写信慰藉儿子,还动员狱友仿照妻子的笔迹和口气给儿子写信,并苦苦向高墙外的热心人求助为儿子寻找母亲,用父亲如山一般的泣血真情温暖着儿子受伤的心灵,使隐形匿迹7载的母亲感动不已,终于勇敢地站到了丈夫和儿子面前……

“救”夫被骗,

妻子无奈走天涯

1985年7月,于景裕从吉林省白山市浑江铁路中学毕业。其后,他在为人打零工的过程中结识了当地姑娘张小丽,并确立了恋爱关系。两人结婚后,不久生下了儿子于洋洋。每天,于景裕看着娇妻虎子,心里充溢着人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做生意的劲头就更足了,他想更多地挣钱,为儿子攒足将来出国留学的一应费用。

1993年,于景裕告别妻儿来到省城长春做汽车生意。他为人诚实,肯于钻研生意,把买卖做得异常红火。正在他为儿子的未来而奋斗的时候,不幸开始光顾他远在白山的老家。先是他的哥哥做生意赔钱,之后哥哥又因为做生意铤而走险走向犯罪道路,不久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家里一时陷入债主逼门的窘境。为了先缓解家中的困难,于景裕竟也不惜步哥哥的后尘,非法占用了73万元的汽车汇票。1995年5月,于景裕因涉嫌诈骗罪,被长春警方予以逮捕。

丈夫长春被逮捕,急坏了家中的妻子张小丽。一个熟人找到她,说可以用12万元打通关节,把于景裕从公安局弄出来。病急乱投医的张小丽竟轻信了他的话,千方百计筹借了12万交给了这个人。当于景裕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的消息传来,张小丽才知道被人骗了,但家里已陷入人财两空、倾家荡产的境地。

儿媳被人骗去巨款,于家父母埋怨儿媳不小心,更加揪心儿子在监狱里的处境……于景裕60多岁的老母亲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悲愁地离开了人世。于景裕的父亲也在儿子入狱和老年丧妻的双重打击下病倒。

丈夫入狱,家庭又被搞成这个样子,张小丽心乱如麻、度日如年。晚上睡梦里一会儿是丈夫在监狱里痛苦挣扎的样子,一会儿又是亲友上门要债的情景。梦中醒来,她就痛哭一场。那种被骗后的懊晦、沮丧的心情使她万念俱灰,罪犯妻子的名声,更让她无地自容。她甚至想到了死,可是一想到年幼的孩子、狱中的丈夫,她又难以下定决心。这时,她想逃离这个让她透不过气来的环境。

身无分文的张小丽哭着卖掉了结婚时的全部金银首饰,满心愧疚、忐忑不安地来到长春铁北监狱。

“景裕,都是我没用。本来是想救你出去,我对不起你,更对不起死去的婆婆,也对不起咱们的儿子啊……”刚站到一年多未见的丈夫面前,张小丽就涕泪横流,掩面痛哭。

听到家里遭此变故,于景裕心如刀绞,不由得抱着妻子放声大哭……

分手时,于景裕紧紧地抓住妻子的手:“小丽,只要人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我们会东山再起的!”

但张小丽清楚地知道,这些话只不过是丈夫在安慰自己,一个无期徒刑的犯人,何时才能走出监狱?张小丽流着眼泪在接见窗口为丈夫存下了500元钱,随后回到了白山市的家。当天就把手里最后的2000元钱放在了家里,眼含泪水亲吻了一下睡梦中的儿子小洋洋,给公公留下了一张纸条,头也不敢回就离开了生活7年的家和这个伤心之地……

编织谎言,

好父亲良心不泯

身在狱中的于景裕得知妻子离家出走的消息后,刹那间就觉得天像塌了一般,他怎么也想不通――如此恩爱的妻子怎么会绝然而别。

当晚,痛苦不堪的于景裕蒙上被子暗自哭池妻子啊,一切都是因为我犯下的错误。可是,你这样离家出走,我们的儿子又由谁来照料啊?儿子只听你的话。你走了,又有谁能走进他的内心呢?他突然强烈地思念起远方的儿子来,同时也担,心妻子现在的种种境遇。这一夜,他未曾合眼。

第二天,他来到为犯人专门开设的亲情热线电话间。一听到里面传来儿子那稚嫩的童音,于景裕的泪水凄然而落。

“爸爸,我是洋洋,你在哪里,为什么不回家?妈妈也不在家了,是爷爷看着我……我想你,爸爸!……爸爸,我也想妈妈!昨天晚上我还梦到了你和妈妈。爸爸,大人们说妈妈不回来了,是真的吗?……”

于景裕强压抑住自己的伤感,颤抖的双手几乎快拿不住话筒:“爸爸也想你啊。别人是逗你玩的。妈妈出去为你将来上学挣钱去了。”

放下电话,于景裕再也忍不住地哭了:“儿子啊,是爸爸对不起你啊!”

一连几天,冷静下来的于景裕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言不发,心事重重。几天过去了,他整个人瘦了一圈。他天天都在想――小小年纪的儿子,先失父爱,又失母爱,他如何承受这种没有爸妈的生活?孩子如果跟着坏孩子学坏了,重蹈自己的覆辙,自己可就是这个社会和家庭真正的罪人了啊!

几个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一个特殊的“计划”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我要以妻子张小丽的口气定期向儿子写信,和儿子交流、倾诉。让儿子时时刻刻地感受到母亲的存在,

从1996年10月5日,于景裕开始给儿子写第一封“妈妈来信”:

从此之后,于景裕每个月都要给儿子写去一封“妈妈来信”。为了不引起儿子和亲属的怀疑,细心的他找来一位爱好文学的狱友,请他专门学习、模仿妻子的笔迹,再把他写好的“妈妈来信”工工整整地抄好,托管教带到狱外发出。

那段时间,于景裕变得愿意看报纸、杂志,特别注意学习、揣摸那些女性化的语言。那段时间,他心里挂念儿子和妻子,连看到“洋”、“丽”的字样,心里都会翻腾一会儿。而这种学习,使他写起“妈妈来信”词汇丰富,字里行间也充溢着女性的温柔和爱意。

与此同时,于景裕开始向自己能想起来的亲友一遍遍地写信,恳求他们为他保守这个秘密。

几年中,因为刑满出狱、监区调动等原因,热心为于景裕“抄”信的狱友换了一个又一个,7年间竟换了5个人。他们都为于景裕的殷殷父爱而感动不已,有的还主动为他提供“妈妈来信”的内容,细心模仿张小丽的笔迹,帮助于景裕抄写“妈妈来信”。

洋洋也倍加珍惜“妈妈来信”。每接到一封信,他都如获至宝。一遍遍地读。对于渐渐长大的洋洋来说,这就是一次次最舒畅最惬意的享受,就是一次次最充实最满足的快乐。这一封封饱蘸“母爱”的远方来信,是他童年时代最贴心的精神“伙伴”。

7年中,于景裕按月给儿子写去“妈妈来信”,孩子保存了满满一纸箱,他天真地说:“等妈妈回来那天,我会把它们订成一本书!”

苦苦寻妻,

身在囹圄亦飞鸿

儿子在“妈妈来信”的“陪伴”和“教诲”下,身心健康地成长着。在学校期间,他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受到了学校各种各样的奖励,

随着儿子一天天地长大,于景裕越来越感到一种压力:儿子大了,这样的“妈妈来信”还能坚持多久?总有一天,他会发现这些“妈妈来信”原来竟是个天大的“谎言”。

其实,于景裕一直也未放弃对爱妻的寻找。每逢元旦、春节和妻子生日等日子,他就给岳父母打去电话问候,并打探妻子的音讯。但他们也不知道女儿的去向,他每次都是大失所望。

无奈之下,他又转而把希望寄托在报纸、杂志上。他特别愿意看报纸中缝和杂志刊尾刊登的那些“寻人启事”、求职启事,希望能从中找到妻子的行踪。

1998年3月10日晚上,他读报纸时,突然发现一则征寻车祸丧生女尸主的启事。他惊异地发现上面的照片与妻子张小丽特别相像。他焦虑不已,内心完全被恐惧感所占据,躺在床上,他越想那张照片越像妻子。不等天大亮,他就跑去找管教,请他帮助查问一下。

当天下午传来消息:那具女尸已找到家属,死者姓王,他悬着的一颗心总算落了下来。

从那天起,他力口快了寻妻的步伐。他写信给亲属、朋友,请他们代自己寻找妻子。

多少个夜晚,梦见妻子向他慢慢地跑过来,身后跟着他们可爱的儿子,他激动得泣不成声……每次从梦中惊醒,谛听着室内其他狱友睡觉发出的打鼾声,他都会突然泪流满面。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给儿子写信和寻妻上。时间一长,监狱干警、狱友们都知道于景裕的事了,都很感动,几乎天天有人跑来为他出主意想办法。

亲朋好友也被于景裕对妻子的诚心所感动,监狱外面也涌动起了帮他寻妻的热流,监狱内外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寻妻网络,但张小丽就像是从人间消失了,无影无踪。

为了早日出狱,于景裕一直积极地接受改造。在狱中的8年时间里,他先后得到两次减刑共3年8个月。

一天,他看到报上关于大连一个旅游景点的报道,他脑袋里突然划过一道闪电:妻子曾多次说神往大连,她会不会去了那里呢?

想到这里,他提起笔来就开始给大连的多家媒体写信求助,希望他们帮助自己找到出走多年的妻子。《大连晚报》编辑部的负责人被这位吉林犯人的多次请求所感动,免费刊登了这则寻人启事

张小丽当天就看到了这则寻人启事。其实,当年张小丽正是出走到了大连。在那里,她也历尽了苦难和辛酸。刚开始,人生地不熟的她,只好选择本钱小见效快的小本生意。7年里,每天一大早,她就要起床跑到批发市场背回一兜子日用品,再赶回租住地附近的街头上摆小摊。她想慢慢地挣钱,债不还清,自己哪有脸面回家啊!可是这种小本生意,什么时候才能还清那笔冤枉债啊?每天晚上,筋疲力尽地躺在床上,她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可爱的儿子,每次她都哭泣不止。

那天,她激动地把这则启事看了好几遍,禁不住地泪流满面这么多年,丈夫还在苦苦寻找自己!但一想到回家,无钱还债,就要面对于家亲属和邻居的压力,她恐惧了,最终只好把报纸收起来,含泪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铁窗内外,

真情邀得人相聚

7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关于妻子的信息,于景裕也几乎绝望了。监区一个曾在机关工作过的狱友,听说了于景裕的事情后,就跑来帮他出主意,能不能再找找家乡的妇联组织帮帮忙。狱友还主动提出可以写信为于景裕找到白山市妇联主席王秀梅。于景裕喜出望外,赶紧和狱友一起给王主席写了一封求助信:

王主席被这位素昧平生的狱中父亲的责任心和爱心感动了。第二天,她就来到于家了解孩子的近况,又多次跑到柳家探询张小丽近况。开始,柳家人都直摇头。王主席并没有灰心放弃,经常来柳家唠家常,讲于景裕的狱中改造成绩,读于景裕写给儿子的一封封“妈妈来信”……终于感动了柳家的一个人――张小丽的弟弟。原来,当年张小丽离家出走后,把自己的落脚地点只告诉了弟弟一个人,并叮嘱他连父母都不要透露。

于景裕终于放下了一直悬了7年的心。他喜极而泣,马上提笔给妻子张小丽写了7来的第一封信:

“孩子今年都13岁了,我再也无法把7年的‘妈妈来信’谎言编造下去了。回来吧,孩子不能再过没有妈妈的日子了……”

接到丈夫布满泪痕的信,张小丽忍不住哭出了声。她觉得过去所有的误解和斥责,在丈夫和孩子对自己的思念与盼望面前都变得苍白和乏力。她再也坐不住了,马上给丈夫发去一封特快专递……

2003年7月11日,张小丽从大连赶来长春探望于景裕。夫妻乍一见面,都愣了一下;7年的岁月在两个人的脸上留下了沧桑和坎坷的印迹。突然,两人猛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放声痛哭……

张小丽告诉丈夫:“我愿意把孩子接到大连,让孩子永远在我的身边!”

于景裕更是泣不成声,他一句话也说不出话来,只是双手紧紧拉着妻子的手……

“7年了,孩子还能不能一下子接受我这个妈妈?”

于景裕给妻子出主意:“可以先以你朋友的身份和儿子通电话,让他在心理上逐渐消除对妈妈的距离感。”

这天上午,张小丽一回到大连就给儿子打去电话:

“孩子,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啊,你现在好吗?”

于洋洋一听是妈妈的朋友,眼泪就唰地滑落下来:“我妈妈好吗?阿姨,请你转告我妈妈,我想她,天天都在想她!我爸爸不在家里,我想她回来给我开家长会啊!”

儿子这些话,让张小丽既伤感不已也激动万分,她捂住话筒,不敢放声哭泣,努力控制着自己。她压低自己的哽咽声音,眼里的泪水却无声地“哗哗”坠落。

……两个小时过去了,张小丽和儿子交谈着,心里越来越觉得无辜的儿子这些年来经受了不少的生活苦难,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想到这里,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到大连来,哪十白只是见上一面。

洋洋想要多听到关于妈妈信息,就与“阿姨”约定晚上再在网上见面。张小丽说:

“我不会打字,怎么办啊?”

洋洋急切地说:“你可以用语音聊天啊,我想知道妈妈现在最详细的情况,求求你了,帮帮我。”

晚上,按照约定时间,从未上过网的张小丽跑到网吧。张小丽看到,儿子早就等在网络上了,他在电脑上打字的速度非常快捷,甚至可以与她的语音聊天同步。看到儿子的成长进步,她几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与儿子聊天。聊着聊着,激动中的张小丽一下子说走了嘴,她问到了洋洋爷爷的病情……母子连心的心理感应,加上张小丽对家中事物的熟悉程度,使洋洋马上觉察到与自己聊天的就是妈妈。于洋洋激动地在电脑上打下了一行字:“你不是妈妈的朋友,你是我妈妈。我爱你,妈妈!我想你,妈妈!”

不会打字的张小丽看着儿子传过来的这行字,手捧耳麦泪水悄然流了下来……

2003年7月25日上午8时40分,大连火车站,一列从北方晚点驶来的列车停靠在站台上,第一次出远门的于洋洋急不可耐地第一个跳下了火车。他笨拙却十分急切地拖着一大包行李,到处张望着找寻穿白色棚艮的妈妈。只要迎面走来白衣女子,他就问:“你是不是接洋洋的?”站台上人影渐稀,他还没找到妈妈的身影。突然前面迎面跑过来一个穿白色衣服的中年妇女,一副急切找人的样子。于洋洋赶紧拖起行李跑过去,远远地就喊

“我是洋洋!”

张小丽愣了一下:“洋洋,我的儿子,我是妈妈啊! ”

“妈妈――”于洋洋哭叫一声,猛地扔下行李,不顾一切地跑过去一头扑到妈妈的怀里,母子二人紧紧相拥尽情而哭……

上一篇:或离或聚罗燕都是缠绕的爱 下一篇:变老是一件很美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