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5 06:26:19

关于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小企业群体发展迅速,但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客观地讲,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政府、社会、银行和企业等多方 共同努力。

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我国来看,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左右,上缴税收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53%,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可以说,小企业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主体,是提供劳动就业的主力军,更是经济建设中最活跃群体和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通过财税、信贷等手段加大了对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仅中央财政2009年就安排专项资金109亿元,支持了2万多项中小企业创新。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小企业银行贷款比2009年年初增长27%,占企业贷款增加额的22%,高于全部企业贷款增长1.87个百分点。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总体上看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小企业融资难有其深刻的根源

小企业融资难有其自身先天性不足的原因,也有银行为规避风险而审慎放贷的原因,而小企业融资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从小企业自身看,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远高于大中型企业。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许多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经营经验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此外,大多数小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小企业生命周期很短,我国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左右,市场淘汰率高。

第二,小企业融资普遍面临担保难的问题。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符合担保要求的抵质押品少。优质大中型企业由于财务管理比较完善,不愿意为风险较高的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小企业之间的担保往往是关联担保或互保,此类担保的风险很大,银行一般不愿接受。

第三,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多数小企业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许多小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人治”现象明显。

第四,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小企业信息高度内部化,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判断,有的小企业有三套报表,即银行一套,税务一套,自己留一套,且财务报表编制不规范,绝大部分报表未经过外部审计。

第五,部分小企业信用观念差。一些小企业主素质不高,贷款后不愿意归还,甚至有的小企业通过虚假出资、转移资产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道德风险严重。

从银行方面看,也有五个难点:

第一,银行的经营特点要求其稳健经营。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存款,银行危机往往具有极大的社会破坏性,因此银行必须坚持稳健经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企业发展。实践中,许多小企业达不到银行的授信准入标准,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同时,贷款担保难也限制了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投放。

第二,小企业授信业务的管理成本较高。小企业的单户贷款金额小,频率高,期限短,单户贷款收益低,如果不批量开展业务将难以获得收益,而大规模开展业务又受区域小企业发展环境、金融机构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同时,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严重,更加大了银行贷款的“三查”成本。因此,相比于小企业客户,银行更愿意做大客户。

第三,银行的贷款问责机制不配套。为控制不良贷款,多数银行对贷款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和贷款责任终身制。虽然都说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尽职免责,但缺乏免责的具体标准,由于小企业授信的道德风险较大,一旦贷款出了问题,客户经理往往很难说清楚。银行对贷款的严格问责导致客户经理缺乏发放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而更愿意选择风险较低的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贷款即使出了风险,客户经理也容易在道德风险方面讲清楚,进而减轻处罚。

第四,传统信贷风险管理办法不适用于小企业。目前,大部分银行没有开发专门的小企业风险评级系统,小企业与大企业用一个标准进行评级,导致其评级较低。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识别和计量小企业授信风险。另外,国内银行在多年服务大中型企业的实践中形成的贷款审批流程和审贷标准,与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快、灵、散”特征不相适应,从而造成银行对小企业的“慎贷”现象。

第五,贷款审批效率难以满足。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往往具有“需求急、频率高、期限短”的特点,多数银行由于近几年信贷审批权的逐步上收,有权审批行距离市场比较远,可能会延误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从社会方面看,更有三个不健全:

第一,金融市场不健全。主板市场融资门槛高,小企业达不到要求,利用创业板融资的小企业也是凤毛麟角。同时,我国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发展落后,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尚处于起步阶段。此外,民间借贷市场不发达,而利用高利贷的融资成本非常高。因此,小企业难以获得除银行贷款外的其他外部融资。

第二,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目前,政府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社会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较弱,且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制订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导致大部分小企业难以获得其担保支持。

第三,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仍不健全。征信体系不完善,银行无法掌握小企业的税务、海关等数据,缺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渠道。小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小企业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小企业贷款的核销政策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区域的金融信用环境较差,地方政府对企业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不够大。政策性融资机构缺位,由财政直接出资或联合社会资本出资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小企业融资业务是欧美国家的成熟做法,而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机构。

多管齐下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和商业银行多管齐下,共同努力。

健全小企业融资的社会环境

要加快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小企业社会化培育和服务体系,帮助小企业不断拓宽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快发展股权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二是尽快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引入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小企业微贷技术,扶持符合产业导向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加快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行业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四是引导风险投资、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鼓励探索小企业互助金、政府种子基金等新的融资方式。

第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促进小企业信用信息透明化。加强对信用管理的立法保护,推进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综合性立法,规范企业信用记录的收集、整理和披露行为,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按照市场规则运作的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当前重点是要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基础,加快工商、税务、海关、环保等系统与银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共享,把小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个人信用记录与企业信用记录联系起来,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

第三,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积极引导和扶持小企业发展。在财政配套制度上,应明确小企业的财政补贴方法、程序和标准。在税收制度上,建议对主要服务于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应该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进行减免,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制度进行突破,不良贷款造成的实际损失应允许在税前列支。

第四,通过监管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企业的投入。建议央行对小企业的信贷规模要予以单列,监管部门在监管评价上把小企业金融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小企业产品创新、内部评级、风险容忍度、风险资产转换系数等方面,能够给予商业银行更多的政策倾斜。对小企业迫切需要但消耗风险资产较多、综合收益较低的保函、票据承兑、贴现等授信产品,建议监管部门出台差异化的政策。

商业银行要积极推进小企业金融的体制机制创新

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体制和机制,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做好服务于小企业的大文章。

第一,实行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和客户定位。银行的规模不同、区域不同、网点数量不同,其客户结构也应该不同。随着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大中型企业“脱媒化”日益加速,利率市场化也渐行渐近,商业银行应该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一直以来,中信银行都坚持“双优双主”的定位,没有简单地按客户的大、中、小来定位,而是提出“双优双主”的客户策略。这种定位是中信银行综合国情和银行自身条件所作出的理性选择。中信银行一直认同规模不是衡量客户优劣的标准,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优质”。因为大企业有不良客户,小企业也有优质客户。同时,在各个区域内大中小企业有不同的标准,例如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客户可能多数是大型企业,而在江苏、浙江等地,可能是中小企业占多数。在实践中,中信银行近年来加大对“双优双主”小企业客户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重点支持行业前景良好、发展空间较大、现金回流稳定、盈利持续增长,且风险可控、信誉状况良好的优质小企业发展。

第二,健全小企业金融业务经营管理体制机制。银行要按照银监会提出的“三个独立”(独立的信贷计划、独立的财务资源配置、独立的信贷评审系统)、“六项机制”(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要求,积极探索小企业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中信银行已经在总行层面成立了小企业金融中心,在长三角等地区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建立了高效、快捷的小企业授信流程,简化了授信审批手续,贷后管理的重点更为突出。从专营机构的部署上看,中信银行并不求速度,而是求质量,坚持专业化的要求,按照“审贷分离,双线管理”的原则,建立审贷分离、岗位制衡、兼顾风控和效率的业务条线,通过专业化的营销队伍、多元化的产品体系、系统化的后台支持为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第三,加大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传统的企业授信偏重于抵质押和有效担保,小企业的产品创新则要打破这种思维模式,按照小企业所在的“资金线”、“产业链”、“生意圈”为其设计产品,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应收款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新产品。同时,积极搭建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地方商会、园区管委会等合作平台,为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近年来,中信银行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小企业金融业务产品体系,加快了产品创新的步伐。比如,根据不同客户、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需求特点,形成系统化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方案,编写案例式的营销手册,推出涵盖“抵押贷、联保贷、租权贷、循环贷、物流贷”和“商户通、市场通、园区通、商会通、贸易通”等在内的特色品牌和方案,并贴近市场进一步完善了小企业联保贷款、商用房经营权质押贷款、工业厂房法人按揭等创新型产品。

第四,探索适合于小企业的风险计量工具和风险控制手段。改变过于依赖企业报表进行评级的做法,重视小企业的非财务因素,积极尝试小企业信用评级打分卡,对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债项评级制度进行探索和改进,进一步完善小企业授信评分模型,使小企业的风险得到充分的考量和暴露。在现有风险管理体制框架下,中信银行正着手对小企业授信流程进行优化,推行小企业专营机构专用授信流程,其重点是对小企业界定标准、信用风险评价、授信担保、额度管理等进行修订,提高小企业授信流程的效率。

第五,制订和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商业银行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有所为有所不为”,发展小企业“绿色信贷”,积极支持小企业产业转型。要把符合产业导向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和禁止类的小企业,哪怕贷款收益再高、综合贡献再多,也实行“一票否决”。这两年,中信银行在加大支持小企业力度的同时,每年都主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客户结构,优先支持符合“低碳经济”、“绿色信贷”的小企业,主动退出“两高一低”和“两高一资”的小企业。今后,中信银行会继续把节能减排融资为代表的绿色信贷作为小企业金融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一,着力发展“绿色信贷”品牌。

第六,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打造小企业专家型服务团队。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小企业的客户经理、信审经理和专职审批官要实施资格准入,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小企业专职营销人员的业绩奖励标准应予以放大,强化营销激励,保护小企业金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在加强制度约束方面,中信银行正在研究小企业问题授信的尽职和失职认定制度,必要时可以对小企业从业人员计提风险金,以更好地防范道德风险。同时,为更好地为小企业提供专家型的服务,中信银行还加强了对小企业营销人员的岗位培训、产品培训和营销技能培训,提高小企业营销人员的风险甄别能力、产品组合运用能力。

小企业自身也要转换经营体制机制

小企业要坚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避免片面追求多元化经营,做大却无法做强。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特殊性出发,小企业要将资源集中于一两个有限的细分市场上,进行专业化经营,寻找内部规模经济,在专业化基础上追求多元与专业和谐统一。目前,国内各金融机构已推出许多形式多样的金融工具,小企业应积极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以使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这样,既可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又可使银行得到稳定的收益,最终实现银企“双赢”。

(作者系中信银行行长)

上一篇:期权视角下的社会养老保障政策评估 下一篇:科学化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