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焊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25 06:09:52

高职焊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为了保证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生产性实训,零距离就业”的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介绍高职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结合焊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出适合我院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提高焊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焊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焊接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交通运输、航天航空、石油化工以及机电工程等领域有很大的需求[1]。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涌现,不仅要求焊接操作人员具备扎实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必然对高职焊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焊接生产实践是一种消耗性实践,必须以钢材作为原料,同时还有焊材的消耗,实习所需费用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有限的经费下培养出合格的高职焊接学生,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发展理念相对落后、投入不足。一些高职院校对实践基地的投入少,焊接设备陈旧,采用便宜的钢材和焊材如普通碳钢钢板和钢管或将已经用于练习的钢材重新进行切割,多次利用。同时为了减低成本,增大理论类实习,压缩焊接生产实习,使得焊接技能训练严重受损,达不到高职焊接教学的要求。这也使得焊接专业的社会吸引力不强、学生的认可度较低,学生第一自愿报考的比例偏低。

2.行业企业参与不足[2]。企业既想招到掌握一定技术的操作人员,又不想进行投入,同时学校的实践基地的建设仅依靠上级行主管部门的拨款,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不能与企业对接,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差甚远。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已基本走样;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微乎其微;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需求。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我院依托区域行业、企业共建优良的教学资源环境,建立以“生产性实训,零距离就业”的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职业教育的思想,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了有校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来自企业的专家共同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他们对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把关。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岗位标准和要求为依据,遵循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集合焊接操作人员、焊接工艺员、焊接生产管理人员等岗位标准融入到课程中,以职业能力作为课程内容的依据,使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岗位要求接轨。

第一学期初期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增强专业认知,开展焊接新技术报告会,焊接安全教育。明晰同学们对焊接技术发展方向的认识,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能够意识到实践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性。

第一、二学期开展专业认识实训,内容包括钣金实训、机加实训、热加工实训、焊接认识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现场教学活动。了解钣金、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对铸、锻、热处理有初步的认识,对企业常用的焊接方法有具体的认识,并初步掌握焊条电弧焊、气焊气割及碳弧气刨等初级工具备的操作技能。

第三、四学期安排校内焊接技术专项训练和技能强化实训,并通过焊接中级工的证书考核。实训过程中采用项目化实训,分别针对焊条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等进行为期四周到六周的专业实训,每一种焊接方法又针对不同的焊接位置和坡口形式进行项目化的训练,随后进行多种焊接方法交叉采用的焊接技能强化训练,每一个小组选定不同的焊接结构,进行整个产品的焊接,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在第四学期末举办焊接技能大赛,邀请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领导和有意向进一步合作的企业领导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五学期,组织学生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根据学生的意愿,结合企业的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到多个企业实习,保证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焊接操作能力,顺利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同时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毕业设计的题目全部来自与企业的生产实践。

三、结论

焊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结合岗位需求,符合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内容由初级工到中级工的顺序,实践教学环境接近生产现场,通过3年的专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焊接操作能力和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N].

2.李红梅,江志斌等.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3(5).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学生德育教育之行为习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