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贬值的“二手生活”

时间:2022-10-25 05:59:54

不会贬值的“二手生活”

为什么在信奉“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的中国,会有那么多白领人士选择用一些二手货来装点自己的生活?

欧美人对二手货一直情有独钟,他们对“二手”的理解多从节约角度出发――把自己不再需要的东西让给别人,让它的价值继续发挥下去。如今,在这个一次性用品越来越多,一切价值都有可能在瞬间贬值的社会,我们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二手”大军,跟几年前从国外进口旧衣服所引起的反应不同,现在,“二手生活”以一种全新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

“二手生活”溯本追源

乔羽刚到美国留学时,发现很多家庭使用的家具和电器都是二手的。不久后,她所寄宿房屋的主人――一对年迈的美国夫妇,让她知道了什么叫做“家庭旧货出售”。在周五,他们从有关部门买好一份宣传单,上面详细刊载了有旧物出售的家庭地址和出售时间,通常是在周六的早晨到下午。

这些居民不要的物品,一般会被摆放在车库或庭院里,供来客挑选。物品五花八门,价格也比二手店便宜很多,而来客在淘选物品的同时还可顺便参观主人的庭院。在美国,这种“二手”交易很普遍,从房子、汽车,到家居物品、衣服鞋帽,都可以用来交易。

正是在国外的这些经历,使许多人在回国之后,都有对二手店的需求,这种影响先从港台开始,后来又蔓延到北京、上海等国际化都市,现在已经渐渐影响到全国各地许多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与态度。

其实,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有保留旧物的习惯。别说他人不要的东西要捡回来,就是自己家里明明已经不会再用上的物什,也舍不得扔掉。这种传统与物质困乏有直接联系,但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二手”生活便踩着时尚的脚印向我们走来。

被二手货填充的生活

二手家具――品味+不可复制

陶鑫在北京一所高校任教,虽然在欧洲生活了数年,但她最喜欢使用的还是二手国货。周末,她常常换上一件旧衣服,骑着破自行车,直奔旧货摊。陶鑫从不去潘家园等“古董胜地”,除了离家太远,主要还是那里内行太多,好货绝不便宜,想淘到物美价廉的宝贝实在是要撞大运。但是早市的旧货摊就不同,卖古董与买古董的人都非“专业人士”,摊主买卖只按尺寸大小,不论工艺乃至年代,反正人家收旧货也是按个头收来的。

陶鑫曾经用3500元钱买过一对旧的黄花梨书架,并鉴定为明代风格。老板要多收一些钱,理由就是这个书架比其他东西高大,连“运费都很贵”。每逢这种情况,陶鑫都是不动声色,爽快掏钱,回家后喜心翻倒。时间久了,摊主也开始不把她当外人,常常直接把她领到“仓库”里,陶鑫就耐心地坐在废纸与“万国旗”里,仔细淘着宝贝,有时是一块古墨,有时是旧砚台,有时是年代久远的牙雕。

受陶鑫影响,现在她的家人也都爱上了旧货。陶鑫的姐姐陶媛曾经是个“宜家狂”,想买家居用品的时候常常直奔宜家旗舰店。后来,因为常常能在妹妹家里惊艳于一些“新鲜”旧货,陶媛也渐渐开始被那些二手货品的艺术品味和不可复制性所吸引。

二手数码品――新鲜+实用

如果说淘古董旧货还只是一些知识分子的高级爱好,那么那些成日在各大网站二手数码论坛里混迹的“二手人”,则是二手交易中的重要生力军。

陈洋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自从成为数码发烧友,他的生活轨迹就发生了重大变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对着电脑,上数码二手论坛看帖发帖。从第一次电脑硬件升级开始,就和网上的数码二手市场打交道,他形容自己找到了一个自由广阔、互相信任、广结友谊的地方。

第一次交易,他发帖留下了E-mail地址,很快就把没用的电脑主板卖了个好价钱,还和买主成了朋友。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陈洋接连把闲置的显卡、声卡、硬盘、机箱、音箱、手柄、内存等全部卖了出去。经过多次交易,他逐渐对二手数码硬件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喜欢买东西进来玩,然后玩厌了再卖掉,实在是好东西就留下来。这样不仅资金周转快,而且可以见识许多稀奇古怪甚至国内没有卖或价钱非常贵的硬件。

每次有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都会发出惊叹,这是什么东西,我怎么没有见过?等到陈洋得意地告诉他们这是二手货时,朋友通常会露出惊异的表情。因为大部分人还停留在“买二手货等于被骗”的观念里。“其实,有很多二手东西本来就是好东西,关键是要懂得看货色辨别”,陈洋每次买回新东西都会心情极好地“狠狠”研究一通,时间一长,一般的二手硬件到他手上基本就能估价并说出好坏来。

二手奢侈品――圆一个常换常“新”的梦

进入2006年10月,京城首家二手奢侈品店――V2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店庆。这家开在北京朝阳区建外SOHO的小店严格坚守正货原则,即使未做宣传,身处犹如迷宫般的商铺楼,依然被许多孜孜不倦的倾慕者探寻到,且很快成了这里的常客。

走入这个30多平米的商铺,满目都是花花绿绿的名牌手袋,每个手袋上都挂有小牌子,写明归属人、原价以及现价。每天中午午休和傍晚下班以后是店里人气最旺的时候,通常是“哗啦”冲进一帮在附近上班的白领,高跟鞋声和议论声此起彼伏。

有些常客,隔三岔五过来买个手袋,过两天又不喜欢了,再次寄售在店里,有时价格比买入时还高。“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要看你淘宝的运气了。”店长笑眯眯地告诉我们,店里每天都会有人来寄售,其中不乏影视明星。

当然,对于二手货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经常有顾客抱怨货品太旧,并反复质疑货品的真假。“这其实是观念问题,可以接受二手货的人,一句话都不用多说,能在短短几分钟内买走好几个包,但不能接受的人,再怎么说都没有用。”店长说道。

选择“二手生活”=选择淡定心境

“淘旧物,就是在摘拾记忆。”李晶敏这样说。

这个32岁的精致女人,现在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睁眼就可以看到裱挂在墙上的一件蓝色肚兜,上面印着白色花纹,下围镶满薄薄的银片。这是李晶敏去年在湖南凤凰农村从一位老奶奶手中买下的,当时老人并不舍得卖,那是她为自己手工缝制的,已经保存多年。

沙发是老式布艺的,李晶敏常常握着一杯白开水窝在里面,听着两只颜色厚重的木质音箱流淌出委婉的歌声。音箱是10余年前,她在北外念书时从一位师兄手里买的,“也许是心理作用,总觉得声音不一样的沉,像是在音箱里发过酵”。毕业多年了,听着它,李晶敏依然可以清楚地讲述那年6月,在毕业生寝室里淘旧物的细节,也能回忆起大学校园里的青春往事……

新衣有故意做旧的,二手衣也有从未上过身的。“二手”风尚,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比如二手黑胶唱片在电唱机上的旋转,岁月让其本身就成为衷情一曲,唱片放入的一刹那,情绪先音乐而出,唱针丝丝轻扣,情感与音乐在窄小的蜗居里与光同尘……这一切,是那些CD和MP3等数码新贵所不可能传达的感受。

“二手生活”追捧者们大多怀抱这样的信条――他们通过对“旧物”的触摸,把生活的时钟调慢,表达着自己的生活态度,也在一片忙乱的社会纷杂中,显示自己的风度。选择“二手”,往往就选择了一份从容,得到的,是一份舒缓的心境。在这里,“二手”已经成为驻留时间的容器,被时尚赋予了“恒定”的意义。正如一些人所言,“在这个急躁、焦灼的世界,人们普遍认可新东西,什么都是新的好。但一次性杯子式的消费其实并不见得有多高明,它在被轻易丢弃的同时,也把一些属于物质的精华和品质丢掉了”。而与此同时,“二手生活”则在“尘埃里开出了一朵时间的玫瑰”。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上一篇:当亿万富翁只要3个条件 下一篇:在爱尔兰遭遇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