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检察机关在减刑程序中的介入时间

时间:2022-10-25 05:23:05

浅谈检察机关在减刑程序中的介入时间

【摘要】我国的司法制度中,减刑制度是对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的罪犯减轻原判刑罚的法律奖励措施,但实践中由于制度、环境等因素影响,减刑制度容易在执行中走偏,检察机关介入减刑程序是有效修正缺陷的措施,本文对检察机关介入时间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减刑;检察机关;介入时间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156-01

从我国的现行法律上来看,减刑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所谓减刑是指受刑人在刑罚执行期间,由于符合法定条件,而将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缩短或免除的行刑制度。从狭义上说,减刑仅限于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的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由于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因而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刑罚执行制度。本文所作有关减刑制度的讨论在狭义的基础上展开。

减刑制度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实行的刑罚执行制度,它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减刑制度体现着惩罚与教育并重的刑罚目的观,同时也符合经济性的原则。国家刑罚权的实现需要经过制刑、求刑、量刑、行刑四个阶段。减刑是在行刑阶段内实施的,是行使行刑权的一种重要形式。减刑制度对刑罚目的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减刑制度有利于调动罪犯自我改造的积极性;减刑制度有利于预防受刑人的再犯罪;减刑制度对于稳定监管改造秩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减刑程序的现状

《刑法》第79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刑事诉讼法》第262条第2款则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应当依法予以减刑、假释的时候,由执行机关提出建议书,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由以上两条可知,我国的减刑制度是以人民法院的审判为核心,以执行机关的提起为前提的一种机制。也就是说,我国减刑制度的具体操作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执行机关运用计分考核的手段考察罪犯的表现而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然后人民法院根据执行机关所提出的减刑建议做出是否减刑的决定。当人民法院做出减刑与否的决定后,减刑程序既告终了。从法律层面上来看,人民法院有着减刑决定权,在减刑过程中无疑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执行机关有着减刑建议权,而法院只是对减刑案件进行书面审查,这使得执行机关在操作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有了理论界关于减刑权归属的争议。笔者认为,减刑权应当由人民法院行使,从法律的设置也可以肯定这点。但在具体操作中,执行机关在减刑中有着比法院更为重要的作用,几乎可以说减刑决定权是由执行机关来掌握着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减刑很大程度上就是执行机关说了算,可以说减刑权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执行机关,减刑权的决定实际上就是执行机关的一家之言了。孟德斯鸿在《论法的精神》中就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当减刑权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执行机关的时候,由于没有受到监督,很容易会出现违法的情况:首先,权力过度集中于执行机关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的出现,由于不受监督,对服刑罪犯在适用减刑的时候,执行机关对减刑与否、减刑多少都有决定权,这种情况极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甚至于滋生腐败。其次,执行机关的职能是执行,并不是法律适用部门,其对减刑的适用未必能符合法律设置的精神。如此看来,在当前的情况下,减刑权过度集中于执行机关,并没有得到多大的约束,减刑案件的处理容易出现违法的情况,使得法律设置减刑制度的目的不能实现。要想解决这种情况,理应对执行机关的这种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从法律设置来看,人民法院是对执行机关的最好限制机关。但人民法院更倾向于一个文书审查部门,它一般不会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另外人民法院也没有那么充足的人力物力去调查情况,同时,人民法院是一个法律适用部门,它主要是将文字材料用法律来套用。因此,可以说,法院很难对执行机关的减刑权进行限制。那就是说,法律的设置规定并不能很好地到效果。

既然法院不能很好地对执行机关进行限制,那就必须从其它途径来修补这种缺陷。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介入减刑程序是个很好的措施。首先,依据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执法监督本来就是检察机关的其中一项重要职能,但在减刑程序中,依据我国刑诉法,检察机关只能在人民法院做出减刑决定后才能进行监督。这使得检察机关的执法监督职能得不到实施,检察机关也就不能对执行机关所做出的减刑建议进行监督。没有有效监督的权力自然是危险的。当检察机关介入减刑程序以后,其就能对执行机关的减刑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其次,检察机关在每个监狱等执行机关都派有检察人员,这些人员的任务是对执行机关的执行活动进行监督,有着对监狱内部了解的天然优势,对被减刑人员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对执行机关而言是个非常重要的监督力量。最后,检察机关有着更为专业的水平(相对于执行机关而言)。对于减刑案件,检察机关和执行机关相比较来说有着更为专业的法律理解能力。虽然减刑有着非常明确的文字标准,但是单纯的文字并不能概括服刑人员的具体情况,即每个服刑人员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如果单纯按照内部规定来执行的话,则会出现不该减刑的人员被减刑,使得其主观恶性还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回归社会,这对社会和服刑人员都是不利的。检察机关的干警有着更高的法律适用水平,对法律精神有着更好的理解,介入减刑程序有助于更好地改造服刑人员。

那么,检察机关应该如何介入减刑程序呢?笔者认为,法律应该确认检察机关的减刑建议权。即执行机关认为应当对服刑人员进行减刑时,制作相应的减刑请求书;人民检察院在收到请求书后,先对执行机关的请求书进行书面审查,若认为执行机关的请求书缺少必要的材料,则退回请求,若认为书面请求符合要求,则进行实质审查,即通过驻监狱人员了解罪犯的一贯表现或者核实罪犯的立功行为,同时也要面对面地对服刑人员进行考察。在认为确实需要减刑后,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再由法院根据检察院提交的材料决定是否减刑。

上一篇:我国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问题浅析 下一篇:论国际贸易中的PPM标准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