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2-10-25 05:14:11

同济大学: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同济大学长期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积极投身于产学研合作和融入社会服务地方的实践。在同济大学百年庆典大会上,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在演讲时强调“新的形势赋予大学新的使命,那就是服务功能的确立与拓展。大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构筑自身特色,主动与区域经济产业对接,主动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为企业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同济大学担负起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在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产业布局,构筑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

同济大学秉持“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交叉学科集约化”的理念,不断调整完善学科结构,以适应和对接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重大产业需求。

近几年来,结合上海高校布局调整的要求和嘉定新校区建设与搬迁的实际,同济大学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产业布局,凝练形成了两个特色鲜明的强势学科集群。

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

同济大学以四平路校区为基地,依托“985”-II期的“城市建设与防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城市建设中心问题,由土木、建筑、城规、测绘、交通、材料、力学、管理及环境等多个主干学科构成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通过产学研合作,城市建设和防灾学科群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相关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技术的形成提供关键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并通过多学科交叉,引领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

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

同济大学以嘉定新校区为基地,依托“985”工程的“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国际汽车城产业布局,由汽车、轨道交通、机械、交通工程、软件、管理、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主干学科构成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科技部“863”重点专项“磁浮交通”中的磁悬浮试验线最终建在嘉定校区,也表明了学校规划学科链的意义和吸引力。同时,嘉定校区还将建设我国首条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依托这一研究平台,可以进行车辆、线路、运行管理、信号、供电和站台系统以及相关部件的各种试验和认证,对轨道交通车辆和设备的国产化起到积极作用。

依托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支撑国家重大工程自主建设

同济大学发挥城市建设相关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大的优势,积极参与我国的重大桥梁、隧道、大型建筑场馆、城市规划、高速公路、铁路、城市道路交通、机场、环境污染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地铁工程与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与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大量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丁关键的技术支撑,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仅列出四个典型代表。

重大桥梁工程自主建设

同济大学的桥梁工程学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重大桥梁工程的技术咨询,为中国桥梁工程界自主建设重大跨江、跨海桥梁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南浦大桥,一座我国桥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桥梁,同济桥梁人力主自主建设,并担任科研项目的总承包,解决了大跨度斜拉桥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在破世界记录的杨浦大桥、卢浦大桥、东海大桥、苏通大桥、虎门大桥以及徐浦大桥、润扬大桥、杭州湾大桥、长江隧桥工程等其他一批重大桥梁工程的自主建设中,同济桥梁人无不积极参与,并提供关键的科技支撑。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辉煌成就已经在国际桥梁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建设

同济大学以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优势学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海世博会申办之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受上海市政府委托,进行了举办世博会的可行性问题研究与探讨。世博会申办成功以后,同济大学在第一时间成立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积极组织校内专家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成立仅一年,便以出色的工作绩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被确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门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竞标过程中,同济大学提交的方案成为最终入选的三个优秀方案之一。同时,同济大学的教授被聘为址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承担起了世博会规划区的总体规划的重任,主持完成了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世博中心绿地规划与设计、世博村规划设计等工作。此外,同济大学还承担了世博会交通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和环境规划,世博场馆大空间结构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城市最佳实践区”关键技术等研究工作,为世博会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大型环境治理工程

同济大学的环境工程学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的科研任务,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大型的污水治理工程、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生态城市规划等。东深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是水处理领域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特大型处理工程,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科作为技术提供方,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保证了工程顺利建成投产,并创下了多项中国记录,显著改善了香港、深圳等地的源水水质。上海的苏州河治理工程,也是环境工程学科提出的技术方案,使黑臭了近80年的苏州河变清变绿。

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与更新

同济大学在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次人居环境贡献奖、两次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以及Holocim大奖赛亚太地区金奖。同济大学承担了平遥古城、周庄古镇、丽江古城、凤凰古城、苏州旧城和江南水乡六镇等的抢救保护和规划,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日喀则“小布达拉宫”复原设计、40多个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检测评定,以及上海邮政大楼和中国银行大楼等多个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方案设计。鉴于同济大学在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培训及研究中心设在了同济大学。

依托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知识外溢构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同济大学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的人才、成果以及设备等资源优势对企业产生了向心力和辐射力,形成了典型知识经济产业集群――“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

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学校与上海市杨浦区签订合作协议,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联动”理念,协同推进区域创新性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共同进行“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的建设,搭设高校融入社会服务地方的广阔平台。

“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从最初的以设计为主的“产业链”,到现在由核心圈、扩展区和辐射点三个层次构成的“知

识经济产业圈”,曾经历了从萌芽起步到调整发展的几个阶段。紧挨着同济大学的赤峰路、国康路借助同济大学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领域具有的品牌和人才优势,在很短的时间里,诞生了以建筑设计、图文制作、模型制作、施工监理等为特色的800多家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以设计为主的“产业链”,表明了大学在产业发展和集聚过程中具有的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在区校的共同推进下,一个以知识、服务为纽带,以创意、创新、创业为特征的创造力产业集聚区在上海东北部迅速形成,2007年经济圈核心圈已实现总产出79.8亿元。目前,在同济大学周边的企业已形成了以设计咨询产业为核心圈层;设计服务、物品制造、软件制作这些直接为设计咨询业服务的为次心圈层;企划研究、房地产、信息服务为包围圈层;公关窗口联系服务等作为弱联系的行业为圈层的一个典型的设计产业集群。预计到2012年,这里将形成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环保科技三个产业集群,成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年产值300亿元的知识经济圈。

依托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支撑汽车工业自主研发

自主开发、独立设计拥有知识产权的汽车是我国汽车界共同的呼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是为我国汽车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正在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完全自主研发做出重要的贡献。

“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建设

汽车整车风洞中心是汽车整体设计技术自主研发的根本性的试验平台。2004年初,“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被列为首批上海市启动的“科教兴市”重大工程项目之一,建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由同济大学为主体实施,同时,风洞中心项目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基础平台建设、国家教育部“985”一II期计划的支持。项目规划建设我国首座气动声学整车风洞和热环境整车风洞,以及配套的汽车风洞测试和研究中心。建成后的风洞中心将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成为我国完全自主研发汽车、轨道交通车辆等地面交通工具的非营利性公共科技试验平台。风洞中心可满足轿车、SUV、面包车、轻型卡车和轨道交通车辆等各式车辆及其零部件性能测试要求和提供开发设计研究。目前,风洞中心已完成了自主规划、设计、建设,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已形成了一批汽车整车风洞设计和建设技术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风洞中心也初步建立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联盟的良好机制,为未来风洞中心的运营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风洞中心建设,培养了一支在风洞试验技术、数值风洞技术、车辆空气动力学、车辆热管理等方面具有相当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

燃料电池轿车研发

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又是汽车工业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在“十五”计划期间设立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选择新一代电动汽车技术作为我国汽车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教授担任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燃料电池轿车”课题是重大专项中难度最大和重点支持的研发项目,同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多家企业、研究院,于2002年8月突破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成功中国第一辆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第二、第三代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至2005年项目验收,共研制各种“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13辆,为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研发的“超越二号”和“超越三号”样车分别参加了2004年上海和2006年巴黎国际洁净能源汽车挑战赛。与通用、福特、戴克、德国大众、日本尼桑等国际汽车集团公司研发的燃料电池轿车同场竞技,获得燃料经济性、车外加速噪声、障碍绕行、废气排放和碳素排放多项单项技术A级奖,尤其在巴黎挑战赛上,燃料经济性和车外加速噪声两项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名列第一,受到世界瞩目。这一成绩表明,我国已掌握的燃料电池轿车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探索管理体制创新,“科技大使”计划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

在我国已明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因此,高校要转变思路,放下架子,积极主动地去和企业合作,学会从企业中争取科研项目,在产学研合作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济大学“科技大使”计划就是为了顺应这一新形势而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促进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学校产学研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济大学“科技大使”计划自2006年底正式启动,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自由申报。首批聘任的“科技大使”来自学校十多个院系,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分别负责与贵州、云南、山东等省份,以及无锡、宁波等十余个城市保持密切联系,宣传学校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优势,收集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一年来,各位“科技大使”认真履行职责,与对口省市的政府、企业保持密切联络,在合作信息上实行了有效互通,并初见成效。“科技大使”的工作不仅为学校做了很好的宣传,而且在日益频繁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中,“科技大使”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是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贵州、云南、山东等省份已与同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且已经落实了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如,同济大学与云南的合作,已获批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2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科技厅资助经费750万等;同时,学校与各地方政府企业更多的合作意向在“科技大使”工作的推动下已经或正在达成。

“同舟共济”,专业技术抗震救灾

同济,就是同舟共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的大地震,在重大灾难面前,同济大学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立足学科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援。5月15日,三位结构抗震专家就飞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开展应急评估工作。5月16日,同济大学“抗震救灾专业技术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并给四川省政府和相关国家部委正式发函请战。这支“志愿服务队”组成人员包括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教授和优秀研究生,学科专业背景是与抗震救灾紧密相关的土木防灾减灾、结构、交通、道路、桥梁、地质、岩土、隧道、环境、建筑规划,以及心理疏导、疾病控制等12个专业领域,每个领域都由知名教授带队。同一天,作为建设部派出的“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6位专家赶赴灾区,为受灾严重区县开展“危房”评估。5月18日,建筑城规学院的6人专家组作为同济四川灾区安置重建规划先遣部队到达四川灾区,接受了一项非常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成都灾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4个市县40多个乡镇的灾后安置做规划。之后,一批又一批专家赶赴灾区。短短半个月,同济大学就有8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前往灾区一线提供专业服务。

服务社会是大学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同济大学将秉承“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担负起高水平大学应有的历史使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共筑人才高地把企校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下一篇:在科教兴国的宏伟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