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程设计及教学创新

时间:2022-10-25 04:59:46

中医内科学课程设计及教学创新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1],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围绕这五个“一流”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课程进行全面的建设,尤其在教学改革方面,更是突出了创新性、全方位、多途径等特点,2006年,该课程被评审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审为国家精品课程。本文即将建设体会进行总结,以期共享。

1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其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师德风貌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本课程的负责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罗仁教授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临床、科研的第一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中医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罗仁教授于1991年在国内率先将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历经近二十年的实践,深受学生的好评。此后,罗仁教授针对硕士研究生提出了“四个一”方案、博士研究生“1121”方案,本科生实习教学“三步四要”法及青年教师培训“五步方案”,从而形成了较完善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学科中多名教授担任了国家、省部级的学科带头人,如:罗仁教授为国家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肾病专业学术带头人,广东省教育厅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管局中医肾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肾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亚健康学会第一副主委;李娟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风湿病重点学科带头人;谢炜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启富教授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等。这些均为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此外,本学科主讲教师以中青年硕士、博士为主,有着良好的教学、科研、临床功底,并均经过“五步方案”的培训(即:第一步,教育学培训,包括师德教育和基础教育理论培训等;第二步,试讲,即对新教师和新课程进行试讲;第三步,承担教学秘书,掌握教学特点;第四步,临床带教,掌握临床技能教学的方法;第五步,主讲,即主讲一个年级的专业课程),每一名教师都能很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

2创新的教学模式

调查表明[3],当前高校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关键问题,有57%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学方法单一。所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我科自1991年引进PBL,之后又推广应用了“三步四要”训练模式、“1111”培养模式、“1121”培养模式、SP(Stan-dardizedpatient,SP)考核、双语教学、Flas讲解病因病机等多项教学改革。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注重了经典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2.1PBL和SP为主体,多种教学模式互参

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了推荐[4,5]。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医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我科于1991年开始由罗仁教授首次将其运用于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经过数年摸索、总结、改进,形成了适合中医内科教学特点的“中医内科学PBL教程”,明显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学生成绩评价和对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经PBL教学的学生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均明显强于其它学生。SP即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是指一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恒定、逼真的复制临床情况的非医学专业人员,具备表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指导者三种功能。首先,SP扮演病人,供学生实践;接着,SP作为评估者,对学生的实践给出评估;最后SP还要把学生实践中的表现,反馈给学生,完成对学生的指导。7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SP教学至今,在SP的定义、合格标准、使用和管理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9年PaulaLStillman等人调查美国和加拿大136所医学院校中,94所(70%)在其课程中不同程度使用了SP,除了用于大学医学教育以外,还用于住院医师的训练和评估[6]。我科于2007年开始应用SP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并采取考生、标准化病人、教师三方面评价的模式,使考核更加客观化,也有利于掌握医患间的沟通技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对患者的同情、关心和尊重。在PBL教学和SP考核的基础上,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同时也是较枯燥、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制作了Flas课件,利用Flas来表现病因病机的基本图形元素,将声音和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有助于对中医病因病机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2全方位的培训模式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科制定了不同的培训模式。对于本科生,教学中注重早实践、多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同步进行的模式,对本科生临床实习倡导“三步四要”训练模式(即第一步问病查体,第二步汇报病历,第三步查房分析,要从临床特点、诊断分析、辨证分析及治疗方案来入手);此种训练模式有利于衔接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研究生,在提高临床技能的基础上,更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倡导“1111”培养模式(即在读三年,申报一项科研项目,参编一本专著,发表一篇本专业论著,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倡导“1121”培养模式(即在读三年期间,申报一项科研项目,参编一本专著,发表二篇本专业论著,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同时,学科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性以及中医专业的特殊性,於2006年开设本科生中西医结合创新人才基地,首批50人,从七个专业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并编辑了《中西医结合本科生创新人才论文汇编》,培养了学生对中医专业学习的兴趣、责任心及创新能力。

2.3多种渠道的教学途径

除课堂教学外,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了基于WEB技术的教学改革,开发了《中医内科学•黄疸》等10个疾病的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了中医内科学系列教学学习课件10个,开发了中医内科学10个疾病的病因病机动画学习课件,并建设了三个教学网站:《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中医内科学》双语教学网站、《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证资源库,上述网站内容涵盖了《中医内科学》中英文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电子教材、教案、教学幻灯、以及《中医内科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教学改革、病因病机动画库、实践教学、参考书目、四大经典、常用中药图谱、方剂、舌象图谱等,并开设了在线测试、师生互动等栏目,通过网络技术,延伸了课堂,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建立了良好的教学互动机制。

3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学科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教学、临床、科研上均取得丰硕的成果。近5年来,学科共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取得国家及广东省各级教学课题10余项,编写教材及辅助教材20部,发表教学论文近20篇,获得省部级教学奖二等奖4项、优胜奖1项,指导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次。学科现为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脑病、肾病、风湿病三个重点学科和慢性头痛重点专病建设单位,国家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是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及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临床基地。

上一篇: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缺陷及措施 下一篇:我国和土耳其贸易发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