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与路径

时间:2022-10-25 04:21:35

断裂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与路径

〔摘要〕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图书馆既遭遇了来自内部的迷失和断裂,又遭遇了来自外部的挤压和困惑,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本文指出图书馆理论延续性以及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的断裂性,剖析了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并给出整合路径,以期通过运作模式、服务整合、联盟和集群等形式有效影响外部生存环境,创新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云计算;物联网;SOLOMO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1-0147-04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成为推动社会转型进入现代社会的根本力量。“由现代性而产生的生存模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传统形式的社会秩序的轨道”[1]。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的前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他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的DNA将成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2]。信息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孕育着对社会生产生活全方位的变革和转型,这种全面的社会转型不但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等表象层面的重构与整合,也已经开始显示出对社会的公共文化精神、社会公共生活、社会个体意识和文化模式等所有层面和方面的重构与整合[3]。图书馆理论和图书馆行业,在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最为猛烈和最为危险的冲击,图书馆的理论前提、价值构建、业务支撑、服务基点,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面的断裂、困惑、混乱和萎缩。图书馆生存的法律环境和竞争态势,也使图书馆处于极为险峻和不利的地位。

1图书馆的迷失、断裂和困惑

在图书馆发展历程中遭遇了一系列问题,既有来自图书馆自身的迷失和断裂,也有来自外部环境的挤压和侵蚀,内外交汇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困惑。从图书馆自身来看,图书馆基础理论建设延续性、图书馆自身的变革等基础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信息技术的活力与创新给图书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新兴的信息化商业机构对图书馆的法律环境和业务空间,也构成较大的限制和挤压。

1.1图书馆理论延续性出现断裂

图书馆理论延续性的断裂,使得信息时代图书馆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愈加迷失。现代图书馆理论以加布里埃・诺迪的《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意见》为标志,继而有巴特勒《图书馆学导论》,发展至今,主要是建立在图书馆基于公益事业的价值观和基于传统纸本载体的管理与服务两大基点之上。由于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和成熟,往往被学界称为前科学,但在传统的工业社会,图书馆的自我定位勉强能够体现自身价值。进入信息社会以来,图书馆理论愈来愈不能适应图书馆变革和指导图书馆实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颠覆了图书馆学的概念和认知体系,使图书馆理论延续出现断裂,从某种程度上令图书馆理论向情报学、信息学、传播学靠拢和屈服。我国学者于良芝不无忧虑地指出:与西方图书馆学相比,我国图书馆学不仅经历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问题大讨论的冲击,而且经历了概念体系骤变的冲击。以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体系取代原有的图书馆学概念体系,使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概念体系出现极大的混乱。这种混乱势必阻碍甚至间断学科的继承,加剧学科已有的困惑,从而延迟我国图书馆学走向整合与振兴的时间[4]。概念体系重建的结果,不仅没有完成图书馆的理论基点、业务模式和价值体系的重建,反而造成图书馆实践工作盲然无从,甚至令图书馆失去发展的方向。

断裂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与路径1.2图书馆基础建设与服务出现断裂

基础建设与服务的断裂,造成图书馆利用率的大幅度下降。图书馆的基础建设主要包括文献资源建设、服务空间场所建设以及文献传递手段建设3方面内容。传统图书馆依托固定的馆所,通过向各种纸本图书、期刊等出版机构采购作为文献获取的来源,并通过版权使用例外原则,向读者提供借阅服务。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获取被数据库加工商垄断;已购买数字资源的服务范围,也被这些商业机构的霸王条款直接控制,图书馆不能任意开放使用。这就造成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流通在入口和出口两个关键的环节,都被商业规则紧紧束缚住手脚,图书馆自由的业务活动仍被局限在传统的纸本图书服务领域,距离全面广泛开展信息化服务望尘莫及。

1.3商业机构蚕食图书馆公益化领域

拥有信息技术优势的商业机构和企业,越过纸本图书积累的过程,凭借一系列技术手段,把各种图书、期刊、报纸等加工成数字化的文献数据库,打着数字图书馆的金字招牌,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替代图书馆公益化的职能,向社会提供阅读服务。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无论怎样宣称免费和公益,都回避不了其追求商业利益的本性。在互联网上图书馆文献获取和信息服务的缺位,意味着图书馆并没能守护自己的阵地,也没能全面履行自身的职责。从另一方面来说,则意味着图书馆的公益化、公平化原则和理念,被这些商业机构的游戏规则所侵蚀和绑架。

1.4图书馆与时代潮流断裂

全球经济一体化、行业集群化、产业规模化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知识经济为龙头的全球化成为时展的趋势,信息技术行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在产品和服务领域不断创新,在行业内部不断重组和兼并,形成以百度、谷歌、微软、英特尔为代表的拥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几乎垄断某一领域的应用。

反观图书馆行业,尽管图书馆界也在不停地进行各种形式的馆际合作、区域联合,以期实现行业内的资源共享和行业外的博弈优势,不断引进新技术新理念,实现信息化服务。但在全局化视野下,图书馆对环境的感知是迟钝的,图书馆创新的动力依旧显得不足,整个行业的业务、资源和服务态势显得无比离散、零碎和割裂。

1.5图书馆行业战略规划缺失

图书馆界可以细分为众多不同职能差异的具体组织和机构,各自为政,互不干涉。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往往习惯于从本位主义角度出发,探寻自身的狭隘定位和出路。整个行业缺少整体战略思考,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统筹规划和战略设计。图书馆越来越去中心化,边缘化,半专业和准职业使得图书馆人越来越失去职业自豪感,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2图书馆的两难困境

2.1分散与集中的困惑

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在现实中具有相当的规模,各图书馆之间却呈现出地理空间上的分散性、馆际关系松散性等特征。由于传统图书馆业务与实践的基点,交通传输能力和传播能力的局限,图书馆只能以数量优势弥补空间不足。然而信息技术已经使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村落,把各种机构、组织与个体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各种信息内容通过高度集中的桌面、界面或窗口汇集在一起,尤其是依托云技术支撑的搜索引擎,更是把内容服务集中在一个简化的界面上。呈分散状态的图书馆服务,面对这些信息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加显得不合时宜。图书馆行业的分散态势,分散了整体优势,造成了不必要的竞争内耗。科学工作者和普通用户越来越意识不到图书馆对他们是有用的,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2.2自由获取与权益保护的困惑

在传统图书馆时代,围绕图书和文献,图书馆与著作权人、出版商、读者等各类权利和利益主体的角色关系比较清晰,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工比较简单明确、易于区分,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很难造成对其他主体权利和利益的侵犯。到了信息时代,互联网为个体言论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平台,网络成为图书馆,互联网上的主体变成网络服务提供者、权利人和用户,传统的出版业等各种权利主体的角色退而居其次。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保护限制尺度较为宽松,只要是以平台名义开展内容服务,就可以通过“避风港原则”等补救措施规避侵权。但对于图书馆这类专注于内容服务的公益服务机构,却在数字文献的使用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的限制。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内容不存在主观故意就可以有效规避风险,而数字图书馆却需要严格筛选、严谨分类,具有极强的主观故意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在互联网最大的开放状态下,图书馆却需要愈加规避侵权风险,从而越来越变得保守和固步自封。

2.3公益与功利困惑

毋庸置疑,图书馆作为公益化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近些年来,图书馆的公益化之路变得处境艰难,在理论构建和现实运营中不断受到功利化的诱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网络运营商呈现一片繁荣的状态,图书馆在理论研究上不断使用资源、客观知识等信息科学和经济学概念重新定义图书馆的研究对象,从而导致图书馆理论走入偏差,其隐含的功利性选择动因和暗示时刻警示图书馆:追求功利是商业机构的本性,放弃公益的核心追求,图书馆将不再是图书馆,而会蜕化为追逐利益的商业机构。

3图书馆突破困境的策略与路径

3.1构筑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法律环境

每个图书馆所拥有的馆藏文献资源、图书馆员、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以及支撑图书馆的运行体系,既是图书馆的财富和价值体现,同时又成为图书馆走向信息时代的沉重羁绊,信息技术最大的作用和优势,恰恰能够有效地缩短图书馆、文献和用户之间的时空距离。信息社会要求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从传统的场馆建设、文献购置迁移到信息化设施和数字资源的建设上,并根据信息技术的服务与应用特点,在有效保护著作权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数字化图书文献资源流通的立法工作,为图书馆真正能够践行使命,构筑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法律环境。

3.2行业联合架构集群优势

图书馆与网络服务提供商相比较,最大的劣势是组织较为松散,信息技术利用水平较低,从另一方面讲,图书馆行业却拥有更多的优势,实体图书馆数量众多、纸本文献资源种类齐全、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储备。同时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履行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广,拥有极高的品牌信誉基础。图书馆要想在信息社会获得自己应有的位置和实现自身价值,应该利用自身的规划和整合能力和号召力,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行业整体的根基建设和基础规划工作上,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规划,扬长避短,整合图书馆行业的优势,对于那些对图书馆基础设施层面有深刻影响的信息技术,管理者和理论界要给予更多的关注[5]。通过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力,实现图书馆行业的紧密联合,把松散的图书馆资源,集中到一起,形成规模巨大、行业集群、统一形象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3.3信息化设施资源的云联合

云计算技术对于单个的图书馆并不具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但对于整个行业的全面深入整合,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利用云计算技术把分散的图书馆设备、资源、数据、服务等与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集中提供强大的信息设施整合与扩充能力。云计算以其基础信息设施联合、满足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等技术优势,为图书馆实现优势集群、馆际资源的联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图书馆行业整合,促进分散的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融合,架构未来图书馆的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在底层硬件计算能力方面,云计算可以把分散在各地图书馆中的CPU、内存、存储设施有效地连接起来,构成属于图书馆行业的大型信息应用于服务的基础计算设施;拥有了这个大型的基础计算设施,就可以在此之上进行开发和部署统一的应用平台与门户,形成代表图书馆向社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入口和形象标识。

3.4智能物联网技术:图书文献、数据和知识交流场所的整合

纸张载体的图书、文献以及图书馆的馆所与设施,是传统图书馆的业务载体和支撑。纸本图书文献在流通过程中,借出脱离图书馆之后就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图书馆的设备、设施、环境等也未能处于信息技术的直接监控和管理之下。物联网技术以RIFD 技术和定位技术为标志的识别技术,以智能感应芯片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对图书馆的纸本文献资源和其他物理设备设施的信息化联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图书馆,在图书馆设施管理上,可以通过对每个图书馆的建筑、设施、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对图书馆空间环境的温度、湿度、亮度的智能化调节;对于图书文献在流通环节,也可以通过定位技术实现智能化监控,这就为这些纸本的图书全面实现跨馆借阅和跨馆归还提供了可行的物质基础。通过物联网的智能感知设备和第三方物流系统,依赖于云图书馆链接的网络,通过定位系统确定图书的物理空间位置信息,对图书进行管理、运输[6] ,实现图书文献、数据和知识交流场所的整合。

3.5SOLOMO:用户与服务模式的整合

以移动通信技术、基于开放源码的Android智能终端和广泛分布的WIFI热点为标志的SOLOMO技术与应用,整合了现今互联网领域最热的3个关键词: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7],构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化交流网络,把网络应用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图书馆通过SOLOMO开展围绕个人信息需求和应用,拉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令图书馆真正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SOLOMO也使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与服务模式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二者之间形成平等的地位,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知识服务与获取。图书馆利用本地化位置服务,还可以对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多的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4结语

当代图书馆在理论延续性、基础建设和服务等方面的断裂,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冲击下显得更加脆弱,导致图书馆核心价值愈显薄弱。突破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创造一个崭新的焕发生机的图书馆,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相信不久的将来,图书馆一定能冲破藩篱,开创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3.

[3]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4]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47.

[5]范并思.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1,(10):12-16.

[6]王红.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云图书馆架构与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87-90,95.

[7]梁辰.SoLoMo引领移动互联网走势[J].通信世界,2011,(38):14-15.

上一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机房用精密空调系统的比较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