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农村意见

时间:2022-10-25 03:41:56

全市农业农村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新**”的奋斗目标,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总书记视察安徽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四届五次、六次全会和市“两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的战略目标,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抓百村促千村为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主线,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改革开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一强三大”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主要目标。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的战略目标,未来五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主要目标是:到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80亿元,实现五年翻一番;农业增加值达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6%。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3%。

二、继续实施“抓百村促千村”新农村建设工程

3.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广开增收渠道,努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继续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强化集镇规划编制与实施,抓好农村中心集镇和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生产要素向城镇积聚,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科学规划和安排好第二批示范村的建设,努力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农业支柱产业、加工企业和科技带动型等新农村建设样板,以典型的力量推动新农村建设。力争今年全市100个示范村率先达到“十有”目标,同时,再有150个左右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十有”目标。

4.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三清三改”工作为重点,加强村容村貌整治。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今年重点解决9万人饮水困难,改造通村公路500公里,全市94%行政村通水泥路,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000口。加大农村电网投资改造力度,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农村、农民基本覆盖,突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确保今年区县辖区三分之二乡镇卫生院和市级示范村卫生室达到合格卫生院、室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低保扩面提标工作,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五保”供养的集中供养率。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逐步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职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提高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管理应用培训。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推动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增加扶贫投入,确保今年实现2万人稳定脱贫。认真落实库区移民扶持政策,促进库区经济发展,移民增收。

三、加强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5.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要高度重视年初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严重损失,继续把茶叶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来抓,重点实施茶叶“双十”工程,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依托10个左右省、市级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10万亩高效生态茶园,以此促进品质的提升,推动品牌的塑造。力争今年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到8万亩,改造低产低效茶园8万亩,茶叶产值突破8亿元,综合系列产值突破30亿元。进一步加大林种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毛竹、蚕桑、油茶、山核桃、枇杷、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产品,做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力争今年全市新发展毛竹、油茶等经济林1.2万亩,新辟桑园1.2万亩。

6.高度重视“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精细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力争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28万亩,其中大棚等设施栽培面积达4万亩。突出发展养殖业。从今年起,重点实施养殖业“451”工程,即力争到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0%,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超1000元。切实抓好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蛋(肉)鸡、土禽、菜牛、中蜂等特色养殖和无公害养殖,积极推进奶牛业的发展。加强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促进养殖业发展。

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全力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125”提升行动(即到2012年,全市年营销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营销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营销收入超50亿元),力争今年全市年营销收入超5000万元龙头企业达14家,其中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营销收入增长25%以上。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龙头企业落户我市,加快龙头企业的重组、改造和升级。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大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力争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打入世博会和华东各大超市。鼓励各类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产品,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8.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和基层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一批农民经纪人、创业带头人和营销大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今年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个,力争到2012年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达60%左右,通过合作组织统一经销的农产品占30%以上,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比当地同类型农户人均收入增加30%以上。

五、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9.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以“三线一流域”为重点,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世行贷款和德援项目等生态工程,推进公路沿线绿化景观带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争取实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切实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抓好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全市新造林5万亩(含补植补种),封山育林515.8万亩,中幼林抚育25.57万亩,巩固70万亩退耕还林成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5平方公里。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和污染治理步伐。加快山区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天然气、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节能减排。

10.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新安江、青弋江、阊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扎实做好月潭水库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立项。切实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列入去年省计划的33座病险水库,汛前要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安全度汛。列入今年省计划的52座病险水库,各地要尽快完成工程设计和审批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要切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工作预案,落实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加大水毁工程修复力度,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土石方482万方,投工334万个,新增抗旱机井1040眼,清淤塘坝4100处,新增蓄水池540个,改造机电灌站54座。

11.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发展茶叶机械加工和茶园管理机械化,积极推广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蚕桑、食用菌、箬叶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积极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培育农机服务中介组织,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六、切实增加“三农”的投入

12.切实增加“三农”的投入。各地要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惠农强农各项政策,不断加大“三农”的投入,确保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性收入增长幅度,政府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市里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重点扶持茶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等方面。加快建立资金捆绑使用和协调配合机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认真研究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抓住中央和省强农扶农的政策机遇,积极对接市场主体,精心编制包装一批牵动性强的项目,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七、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3.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生态、物产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兴办加工流通企业和特色种养基地,不断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今年全市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50个,引进外来资金占全市招商引资总额的15%。继续办好**茶叶暨名优农产品交易会,进一步扩大**茶叶和名优农产品在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努力把**名特优农产品推向国内市场,推到发达地区。

八、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支撑

14.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五新”教育的根本,以培养新型农民、技能型农民和农村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阳光工程”,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力争今年全市引导性培训农民工3万人左右,其中阳光工程培训8000人,培训新型农民3000人。

15.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推广有机茶生产、省力化养蚕、秸秆综合利用、无公害畜禽和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等一批集成与配套技术。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今年全市重点扶持600户科技示范户,引导支持80—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担任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

16.加快农村信息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着力建好市、县、乡(镇)三级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快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和“新网”等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快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依托农业信息网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

17.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今年力争新增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6000公顷。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地监测力度,严格农业投入品尤其是茶叶投入品的管理,确保茶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动物免疫力度,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

九、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18.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紧实施农村综合改革方案,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加快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为民服务全程制,以村级为重心,健全三级网络,扩大服务范围。同时,按照锁定旧债、制止新债、区别性质、分类处理的原则,妥善做好债务化解工作,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

19.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力争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林地的确权发证主体改革,确保今年完成集体林权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认真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不断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激活林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20.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以土地股权化等方式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土地入股、租赁、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展土地流转途径,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实现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同时,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依法探索多种形式的民间融资途径,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争取年内建立1—2家农村合作银行。

十、切实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21.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全市上下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在“五年再造一个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关心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坚持做到抓“三农”工作的思路不变、力度不减。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和协调指挥。主要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带头研究和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管领导要集中全部精力抓落实,在一线指挥调度,抓点促面。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要牢固树立重农、扶农、富农、强农意识,切实履行好为农服务的职责。尤其是对一些涉及到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事项要协同研究,齐抓共管,确保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坚持和完善考核机制,继续开展农业农村经济观摩活动,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深化“三级联创”,大力抓好“先锋工程”的实施,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自觉实践党的先进性要求,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抓好“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组织建设工作,选准配强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落实“两个大学生村官”工程,努力使每个村拥有一名大学生村干部,每个村培养一名村干部大学生,全面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投劳的机制和办法。切实做好村务公开,强化公开内容、时间、形式和程序,推进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上台阶。建立健全农村矛盾调解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建设平安乡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上一篇:司法公正是刑事审判永恒主题 下一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