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莎柔美的力量

时间:2022-10-25 03:13:18

袁莎的音乐想象和精美的演奏技巧当属我国最杰出的和最优秀的音乐家行列;她对学生们的深爱和严格的执教风范深得音乐教育界的尊敬。她是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一名优秀传承者。

她柔美的样貌往往会让人忽略她的能量:6岁时只身离家先后赴上海、成都、北京求学古筝,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父母的羽翼下;9岁时同时被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录取,全国仅有的两个名额因为她的优秀而被空占一个;二十四五岁时先后荣获国际、国内两大古筝专业大赛第一名,成为国内古筝领域第一个双料冠军;未及而立创办中国第一所以一种乐器命名的民办大学—中国古筝学院……

在日趋现实的当今社会,袁莎的成功充满启示。她并非音乐世家出身,艺术之路上也没有所谓的传奇际遇,她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出于自身的天赋、对古筝的热爱和个人的勤奋努力。因此,美好的袁莎独具力量,走近她,不仅可以感悟“独立成长”的丰富意义,而且还能读懂“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师者人格。

袁莎9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从此至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十余年间,一直潜心专修古筝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2、2003年分别获两大国际及国内古筝专业大赛冠军。

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形象大使及常务理事、中国古筝学院院长及教学总监、中国民乐艺术团团长。培养古筝人才近千人,在海内外举办专场古筝音乐会及讲座近百场。出版教材及光盘数十套。曾代表国家出访30多个国家进行民族音乐交流演出,并为中央电视台录制百期古筝讲座,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及古筝界的好评。

柔而不弱的独立少年

“如果,一朵白云不知飘向哪里,那就去我的家乡吧,那里有小朋友甜甜的微笑,那里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天上的白云呀,如果你飘到我的家乡,那么,请你帮我带回一些家乡的甜美与温暖。”--这是袁莎9岁的学生央央在考中央音乐学院时写的诗,当读起这首诗时,袁莎的眼里漾起了泪花,她说:“因为,这也是我的童年。”

1977年,袁莎出生于浙江天台一个没有音乐背景的普通工人家庭,家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父母对我们姊妹三个的教育理念包含了远见和魄力,是一种大爱。”如今回想,她对父母只有感恩,因为与艺术毫不相干的父母正是凭着因材施教、爱孩子就要让她独立的可贵理念,倾尽全力,先后将具有音乐天赋的女儿们引入了艺术殿堂。

早在四五岁时,袁莎的早慧就已露出端倪。那时袁爸爸买回一架玩具电子琴,小袁莎在没有任何人教导的情况下竟能将听过的歌曲《十五的月亮》弹出来。细心的父亲发现了女儿的特长,但没有盲目给女儿做选择,而是将她带到了乐器店。当看到女儿对古筝的流连不已,袁爸爸心里也有了主意。紧接着,他又费尽周折地给袁莎找到一位远在上海的古筝老师,因为他认为,女儿要想有出息,必须要走出去求良师。“我父亲是有大智慧的人。在30年前,在浙江天台这样一个小地方,他能坚决地把6岁的我送出去求学,这样的家长,你现在到天台也很难找得到。”

选对一条人生道路不易,可路上的跋涉更艰难。袁家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为了节省开支,小袁莎经常一个人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上海从师习筝。为省钱,学琴后期她甚至改坐货运车,她至今仍然记得那些在路上的经历。

“那时坐的是装满货物的卡车,我和很多工人叔叔们挤在一起,车走山路晃得厉害,加上排气管散出的浓烈汽油味儿,常常让我想呕吐。”过关卡时更凶险,她常常要被一件军大衣罩住,以防被警察抓住罚款。“爸爸托了人情才让我搭上货车,我知道这实际上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每次不论被憋得多难受,都极力忍着。”但当这个6岁的坚强女孩回到家,妈妈却被吓得流泪了,因为只一天工夫,女儿居然就瘦了一大圈。

袁莎的坚忍很快得到回报。9岁那年,她因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都考得了第一名,同时被两家学院录取,一时间,袁家陷入幸福的烦恼中。“我爸爸当时真的太难抉择了。因为对于我们浙江人来说,上海音乐学院已经很理想了,但北京也很令人向往,而两个学校都只有一个名额,我去了任何一个,另外一个就空缺了。”当时两家院校因了解到袁莎也报考了对方,纷纷给袁爸爸打电话极力争取,这更增加了选择的压力。“最后我爸爸把心一横,说就听天由命吧,于是向空抛硬币,抛了三次都是国徽一面落地,于是我就来到了北京。”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习的孩子年龄都很小,很多家长放心不下,特地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以便照顾。而袁莎是当年唯一一个没有家长陪读的特立独行的孩子,非但没有家长陪读,父母一年到头来北京也没有几次。“父母的这种放手促成了我的独立、自律,也让我体验到人生先苦后甜的过程。”

1989年“”时期,北京形势很紧张,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给每位家长都发了接孩子的通知,袁莎的父母情急之中托付一位浙江籍同学的父亲,央请他将袁莎带到上海,再发电报给袁爸爸到上海接。没想到火车里人太多太混乱,袁莎和同学的父亲被挤散了。突况下,举目无亲且身无分文的袁莎并没有哭,而是忍着饿坐在火车的盥洗室里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她听到了久违的乡音——有人在用天台话交谈。聪明的她顿时像抓了根救命的稻草,凑过去搭话。于是,伶俐懂事的小袁莎很快被几位民工老乡接纳,并在他们的一路照顾下平安回到了家。

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优异的袁莎开始利用每周末的一天教学,以自己的劳动所得负担起生活、学习的开销,甚至还有盈余购买一面面心爱的古筝,实现了全面的独立、自立。略有空闲,她还会构思自己的“宏图大业”——出一张古筝教学光盘,开一个古筝学校……

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一路被保送至古筝硕士研究生毕业又被留校任教,袁莎的脚步日益铿锵,实力与信心亦百炼成钢,只是当这一切展现在古筝琴弦上时,又被她演化成荡气回肠的绕指柔,打动每一位听众,甚至乐坛大师们。

凭音乐打动乐坛大师

袁莎刚上初中时,曾在上海参加一个全国比赛,她回忆道:“当年那场比赛给我的奖项不是很公平,作为评委之一的何占豪老师非常生气,他公开表示对我的支持,并预言说‘十年以后这将是古筝界最优秀的一个人才。’”当年的袁莎特别感激何老师的爱才之心,两人也因此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她向何老师委约作品,何老师创作出古筝与钢琴合作的《临安遗恨》、古筝和交响乐合作的《梁祝》等后来成为时代新经典的佳作。“这些都是如今我们这个领域里非常受欢迎的曲目,它们使古筝步入与时代接轨的新阶段,我特别感激何老师的创作。并且,通过何老师的这些作品,我开始了解古筝传统曲目之外的世界,何老师为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后来,只要她一演出,何老师都会亲自来为其指挥,袁莎为此始终感恩不已。“前不久他还和我开玩笑,说你看我当年的预言一点都没有错。”

1998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小天才艺术团成员代表的袁莎赴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音乐厅参加赈灾义演,与钢琴大师刘诗昆同台表演。一曲“高山流水”奏罢,刘诗昆感慨到:真不像这么年轻的人弹的,听起来很成熟。他对袁莎表示,没想到古筝已经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因为他对古筝的印象就是《战台风》那种很有时代烙印的作品,当他听到我从传统乐曲弹到《临安遗恨》,他觉得古筝不得了了。他当时也说了一个预言:古筝将是民族乐器里发展得最好的一种,就靠你们把它的魅力发挥出来。”大师的鼓励让彼时才二十出头的袁莎非常振奋,因为在当年,古筝尚属冷门。

2001年,袁莎和同习古筝的妹妹袁莉准备举办一场名为“蕉窗夜雨”的古筝经典演奏音乐会,刘诗昆闻之后,欣然表示要为她们的《临安遗恨》演奏钢琴部分。忆起这一段往事,袁莎忍不住微笑,她说:“刘诗昆老师当时特别‘专横’,他说钢琴我来给你们弹,我就是要扶持新人。”有了刘诗昆的钢琴,袁莎和袁莉的《临安遗恨》几近“绝响”。在这一曲中,钢琴不只是古筝的伴奏,更是古筝的知音,二者相互倾诉,以音乐酬和,共同完成了一场民乐与西洋乐器的精彩对话。

在这场“琴筝和”结束后不久,袁莎面临着她职业生涯中一场非常关键的比赛: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我当时非常苦恼,因为没有合适的自选曲目,而这对每一个参赛者非常重要。”虽然已将《临安遗恨》这样的大作品演绎得极其娴熟动人,但因怕听众习以为常,袁莎还是希望以新作品参赛。“我准备了很多新作品,但刘老师知道后都给否决了。他对我说,这些新作品的水准还欠积淀,与《临安遗恨》这种既包含了古筝的传统文化内涵、韵味、技艺,又融入了创新技法的经典创作没法比。他鼓励我就以《临安遗恨》参赛。”袁莎坦言,当年如果没有刘诗昆的分析与鼓励,她不会有勇气用一部现成的作品去参赛,而刘诗昆也为此帮她把曲中的钢琴部分做了提升。最终,袁莎取得了这次大赛青年专业组的第一名。“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是转折点。虽然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都要感谢,但最感谢的是刘诗昆老师。因为他是站在一个艺术大师的宏观高度,非常客观地看待我们古筝的作品,他对我的建议非常准确。”次年8月,袁莎再获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中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青年专业组第一名,至此成为国内古筝领域第一位双料冠军。

2006年,袁莎因帮妹妹救场而与谭盾相识,谭盾极其欣赏袁氏姐妹的古筝造诣,将她们推向国际舞台。“他当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签约一年,于是邀请我们去那里演出,为我们姊妹做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袁莎不仅和瑞典当地的长笛合作演奏了一曲《谭湘子》,还为西方听众演奏了《蕉窗夜雨》等中国传统曲目,令他们领略到中国民乐的魅力。而除了演出前的策划筹备,谭盾在演出当晚还帮忙兼任打击乐部分,对袁氏姐妹全力支持。“演出结束后,谭老师也对我们表达了对古筝的重新认识,这是最令我们欣慰和感恩的部分。离开时,我们把其中一面古筝赠送给了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我想这将会是对中国民乐很好的宣传。”

当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外部阅历日渐深厚丰富之后,特别是与这些乐坛导师的交流合作增多之后,袁莎的视野、疆域不断提升、拓展,她不再仅满足于完善自己,而将眼光投向整个行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育人、兴业等更有意义的领域。

“袁莎的音乐想象和精美的演奏技巧当属我国最杰出的和最优秀的音乐家行列,我一直是她最忠实的观众和听众。她对学生们的深爱和严格的执教风范深得音乐教育界的尊敬。她是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一名优秀传承者。”这是谭盾对音乐家袁莎与师者袁莎的综合评价。

感恩是她的口头语,也是灿烂笑容的源泉

将浑厚的情感蕴于指尖,流淌于琴弦,是袁莎演奏的最动人之处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新春音乐会上的精彩演奏,令西方观众领略中国古筝的魅力

创办中国古筝学院

“真希望每一个人中国人都能像我一样了解与热爱古筝!”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2005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的袁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一种乐器命名的民办大学——中国古筝学院,终遂高中时的梦想。

回想起十几年前刘诗昆老师的预言,袁莎笑言事实果然和刘老师判断的一样。“这十几年来,古筝的确发展得越来越好,从冷门变繁荣,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爆发式发展。”话说到这儿,她的表情忽然严肃起来。“但在这种繁荣之下,我发现实际上它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后果将会很严重。”

袁莎口中的问题是指当学习古筝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人数越来越激增,很多教学中的不规范纷纷浮现。“我们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讲座,也遇到很多各地来京求教的学生,于是有机会特别深刻地看到这些问题,了解到很多地方上的古筝老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跟一张碟片学学就开班授课。”袁莎说,虽然从某种角度讲这些现象也能说明古筝的繁荣,但它的负面问题很严重。因为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存在理念、技法上的瓶颈,到一定程度后必定无法再提升,有些还可能根本学不下去甚至放弃。“当业余爱好者们带着一腔热血来学习,最后因这样那样的障碍不得不放弃,或者有可能就不喜欢、甚至厌恶了这门乐器,长此以往,对古筝的发展必定会造成阻碍。”

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活动,为古筝爱好者答疑解惑

于是,在身为中央音乐学院老师,本着精英教育的同时,袁莎以中国古筝学院为阵地,另一手抓民间普及教育。“以前常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就算外地有学生能找到我,但还有那么多找不到我的,而我去外地做讲座每场也不过两三个小时,怎么能解决全国各地这么多这么普遍的问题?直到机缘巧合碰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这所古筝学院,我才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越来越好的被解决。”

从2005年至今,中国古筝学院以规范和普及为己任,以各地古筝教师及古筝爱好者为教学对象,培养了几千名学生,发展步入正轨。每一年,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材都是袁莎的重要职责。“我们就是从最基层的老师开始,从理念到技法,规范我们的古筝教学。即使一个学生只学到7级、9级,只学一首《渔舟唱晚》,我们都要让他接受最专业的传授。只有这样,当他回到当地才能再传规范。不能误人子弟,不能在教学中出现方法问题是我们教育每个学生的‘老生常谈’。”

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筝乐重奏作品演奏会,观众反响热烈

2011年11月26日,袁莎携优秀弟子们现身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为现场数百名民乐迷表演了一场筝乐“新”赏音乐会,同时为慕名而来的爱好者们答疑解惑、悉心点拨指导。

讲堂现场,一个气宇轩昂的身影不停忙前忙后,照顾前来的观众,接待到场媒体,给正在演奏的主角拍照……他就是袁莎的爱人,与袁莎一样热爱、支持中国民乐的古筝艺术。在爱人眼中,袁莎又还原成如外貌般柔情似水的江南女子,热爱家庭、热爱生活,闲暇时喜爱装修、插花、欣赏油画。他说:“我很理解和支持她的工作,支持她为古筝做更多的事,因为古筝给予她很多,她总是很感恩。”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如何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下一篇:跳出性别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