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县牛街镇玉米3414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

时间:2022-10-25 12:10:14

石屏县牛街镇玉米3414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

摘要:通过进行玉米“3414”田间肥效试验,获得玉米作物最佳施肥方案、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玉米;“3414”肥效试验;测土配方施肥

1 试验目的

在石屏县牛街镇玉米主产区,按当地最佳栽培方法,研究氮、磷、钾化肥的经济合理施用量;摸清当地最佳密度下氮、磷、钾三要素的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2 试验地基本情况

地处东经102°30.2′48.6″,北纬23°46.7′41.3″,牛街镇扯直村委会农财基地,海拔2085米。土壤为红壤―石灰岩红壤―石灰岩红土,土壤质地为轻壤,代表面积2.5万亩。前作:玉米―冬闲。产量200/亩。施肥情况为亩用厩肥500,普钙40作底肥,亩追施尿素35。基础土样检测结果:PH值5.67,有机质40.39g/kg,全氮1.87g/kg,碱解氮189.6mg/Kg,有效磷32.3mg/Kg,有效钾259.9mg/Kg。

试验地东西长86.5m、南北宽48.7m,面积6.3亩。由北向南缓坡3~5°,中等偏低肥力水平。

3 试验设计

玉米氮、磷、钾三因素四水平二次回归试验。按“3414”方案设计,玉米氮、磷、钾2水平施肥量为NP2O2K5O=1454。14个处理,三次重复,42个小区。种植密度按往年试验结果最佳密度4000株/亩实施。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各处理小区施肥量见下表:

按试验地坡向布局小区排列为南北三次重复(小区边长9.6m),东西设置14个处理小区(小区宽3.125m),小区面积9.6×3.125m=30m2,区间走道30。种植规格80×20 cm:小区长边9.6m按80cm行距栽12行,宽边3.125m按20cm株距每行定植15株,每小区定植180株,亩种植密度实为4000株,四周保护行在2m以上。

4 供试材料

(1)供试玉米品种:罗单3号。(2)供试肥料:金沙江尿素(N46%)、普钙(P2O516%)、硫酸钾(K2O 50%)。(3)施肥方法:底肥:全部磷肥+20%氮肥+40%钾肥;苗肥:20%氮肥在4―6期追施;穗肥:60%氮肥+60%钾肥在拔节期追施,结合中耕大培土。1号处理不施肥。

5 试验经过

2012年5月5日整地划分小区,5月6日播种,6月7日定苗、中耕除草、追施苗肥,7月8日二次中耕除草,追施拔节肥后大培土。10月15日分区实收(小区间边际效应不明显,收获时未去边行),收获前分区调查株数、双苞率、滑秆率,并按1、2、4、6、8号试验处理分区采集植株样,收获后再按1、2、4、6、8号试验处理分区各采土样1份,共采集植株样(含籽粒样)、土样各5份。

6 试验结果

6.1 生物农艺性状:

(1)生育期:观察结果列入《表一》

本试验中各施肥处理对玉米生育期没有影响。

(2)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列入《表二》

从主要农艺性状对比看:各施肥处理株高变幅在162.3~194cm之间,双苞率、有效穗、穗粒数、百粒重与理论产量均以处理6(N2P2K2)最高,处理7(N2P3K2,高磷区)双苞率、有效穗次之,处理11(N3P2K2,高氮区)穗粒数第二,处理5(N2P1K2)百粒重居二,实收产量同以处理6(N2P2K2)最高。

(3)实收产量:结果列入《表三》

实收产量以6处理(N2P2K2)最高,亩产461.3千克,比其他各施肥处理小区增产4.65%~62.95%。产量最低的是无肥区1。各施肥区中产量最差的是无氮区2,高氮区11产量排序为第6位;无磷区4产量排序为第9位,高磷区7产量排序为第2位(增磷增效);无钾区8产量排序为第11位,高钾区10产量排序为第8位;说明本试验中施肥对产量的贡献排列是氮>钾>磷。施肥贡献率计算列入下表:

(4)试验结果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列入《表四》

回归分析结果:F值28.8267> F0.01=14.6591,说明本试验产量差异极显著。

7 结论

本试验从主要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以致实收产量都验证了处理6(N2P2K2)施肥区的明显效果。但以经济效益说,产投比以处理12(N1P1K2)的3.81为最好,处理13(N1P2K1)的3.52次之,处理8(N2P2K0)的2.91居第3位,处理6(N2P2K2)的产投比2.56居第6位,偏低。从统计分析看,就本试验而言:最佳施肥为N:P2O5:K2O=12.225:4.824:2.746。

参考文献:

王莉、王存言、刘洋,玉米“3414”肥效试验U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201-202.

上一篇: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形势 下一篇:探讨鸡肠毒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