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浅谈

时间:2022-10-25 11:45:06

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浅谈

摘要: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特大地震用惨痛的代价再次提出国家重大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建设问题,如何将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危害、损失和影响缩小到最小,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身心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关键是加强现场医疗救援能力。建立从预防、救援、护送转运到社区康复的连续性、综合性医疗救援服务体系,已成为国家安全、公共政策、社会政策和卫生政策议程的重要话题。本文阐述在医疗救援体系中所处重要地位、主要职责范围、扮演关键角色、发挥主要作用的精神卫生社会工作, 目的是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救援体系。

关键词: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精神卫生社会工作

一、我国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响应程序和应急管理,并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我国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此方案适用于30人以上死亡及失踪,或危及3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人以上中毒包括重伤,或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其地震震级、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使汶川地震成为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其破坏性是前所未有、震惊中外的[1]。由此使得我们再次提出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议题。怎样切实贯彻并实施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的原则,深化医疗现场救援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将突发灾害事故和事件的损失、危害、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和最小程度,并最大限度地抢救公民生命财产与恢复灾民身心健康,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如何做好从现场救援、抢救、护送、灾区康复和灾后重建这一系列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救援服务体系抓起,并提高医疗队伍的整体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理能力,这已成为整个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核心内容。

二、卫生保健体系的重大结构性转变

近30年来,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从无到有,从纸上谈兵、应急预案的设计到提供紧急医疗现场救援、累积实践操作经验[2]。从孕育萌芽到目前迅猛发展,从部分分散的小面积服务到综合系统的总体制度整体设计,医疗救援体系已成为复杂高级不再是简单低级的了,已经不再是默默无闻仅仅局限在医院急诊室,而是成长为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议程、维持国家社会安全的重大战略议题。医疗应急救援体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因为宏观社会环境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比较大的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中的所处地位也不尽相同,基本应急救援的原则,应急问题发生的性质、医疗技术的作用地位,应对救援的对象,应急救援的基本服务目标,主要专业应急成员在队伍中的构成,应急救援发生的时间,应急救援措施的采取等都明显不同 ,反映了保健卫生体系结构性的巨大的转变。

三、以人为本紧急救援

当发生大型的突发紧急救援事件,一方面紧急救援中心通知就近的急救站,另一方面向当地有关主管政府部门迅速发出报告,使我国应急处理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建成全方位、高效率的公共安全紧急救援体系。为有效、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建立起反应灵敏、指挥畅通、信息快捷、明确责任的法律性制度[1]。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并不是束手无策的。我国目前在发生突发事件、应急医疗重大灾害事故时,缺乏精神心理健康视角,总是把抢救危重病人、救援灾害事的故医和重大灾害事件、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服务的重点放在物力财力方面,人类需求的、深层次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常常被我们忽略了,在缺乏悲伤治疗和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救援的服务之后,我们忽略了重建灾区人员的心理康复观念,如:我们抢救生命,降低经济损失,恢复生产、遭破坏基础设施,但是受灾群众应激的压力、内心深处的创伤,人在自然灾害后无助的、家毁人亡的悲观厌世、沮丧、一蹶不振;这些内心化、躯体化和复杂化的伤害及无比的悲痛和痛苦情绪,长期地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许许多多抽象、无形、个性化的现实问题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悲伤治疗及危机干预被人们忽略。而这已成为灾后精神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受伤的心灵重新点亮明灯,为目击者和失去亲人的家属进行心理康复治疗。 目前承担我国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人员主要是医生、护士和志愿人员,严重缺乏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这是中国目前真实的现实状况。

四、提供心理救援和心理康复工作具有深刻意义

灾后及早进行应急心理救援有助于减少急性心理应激障碍,但灾难后受到心灵创伤的个体有的长期会有孤立无助感,长久以来无法释放的压力会造成失眠、情绪不稳定、各种躯体不适,甚至心理扭曲,促使犯罪,有的人还会挺而走险,危及社会安定。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长期的心理康复工作将会帮助受灾者及其家属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和忧愁、增强他们承受各种社会生活压力的能力,可以预防或减轻灾后长久的心理应激障碍,协助灾后重建工作更有效地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带来的损失,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事件到来时,我们仅仅对财产和房屋以及躯体的损伤给予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救援的终极目的是重建家园、重树信心。不但包括对物质环境的建设,更应当包括受灾幸存者生活信心的重建。因此将心理救援和灾后心理康复正式纳入救灾管理机制将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更大意义。有计划及时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灾后重建,是公共救援体系的提升。心理救援、心理重建和物质救助要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发生后同时到位,会使得公共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更加有利于将灾后的长期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刘保池,田常俊.重大灾害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国现代医生,2008,4 6(17):1-3.

[2]刘继同.中国重大灾害事故、 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社会科学研究,2009,(1):96-102.

上一篇:积极综合训练对妇产科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效果 下一篇:高原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