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引领转型期价值观

时间:2022-10-25 11:21:07

“八荣八耻”引领转型期价值观

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抓住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既总结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分化的加速,在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时,也模糊了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是非标准,他们将经济利益作为评判一切的终极标准,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鼓吹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的流行,不仅恶化了社会风气、腐蚀了党风政风,也对市场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假冒伪劣横行、商业信用不良、市场秩序混乱的背后是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缺失。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体现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之中,而社会精英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对其他社会成员具有极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树立“八荣八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应从党员干部入手。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也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普通群众影响很大,古人曾将这种影响比喻为风和草的关系,“草上之风必偃”。

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也最为迫切。古人提出执政先立德,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法规和制度的空隙比较多,党员干部掌握的公共权力能够带来超额利润,如果个人不能抵御利益诱惑,就会走上败德乱政违法犯罪的道路。在监督体系和制衡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道德自律对保障党员干部廉洁奉公起着关键作用。只要我们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落实到每一位党员干部心灵深处,扭转思想混乱和道德滑坡状况,就能改善我们的党风政风,从而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八荣八耻”教育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导向。现代社会总体上是开放和宽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可以逾越社会公认的底线和准则。市场经济和开放社会给了每个社会成员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我们的选择不能越线背德,不能颠倒是非,不能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舆论宣传倾向于“个性”、“自由”、“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推出某些“成功人士”时“不问过程,只看结果”,甚至褒扬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极端功利主义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中间造成了恶劣影响。“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指明了舆论导向。

“八荣八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沦为清谈。道德本身是内在的东西,缺少量化的标准,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宜简单地就道德谈道德,也不能搞运动走过场,而应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结合具体事例和具体情境,引导社会成员思考和实践道德建设问题,通过个人的切身体验和亲自履践,将抽象的道德准则内化于具体的个人行为之中,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从社会交往和职业道德层面做起,促进全社会的道德提升和价值回归。

上一篇:数英雄人物 下一篇:谁在妨碍中国的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