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做起

时间:2022-10-25 11:03:03

摘 要:不论是自己教高一学生,还是和正在教高一学生的教师座谈。每每都有同样的感叹,高一的物理真难教。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更吃力,教和学出现了很宽的沟壑。

关键词:高一物理;衔接障碍;物理思维

有些教师发出这样的感言:有时我都怀疑自己,教的是不是物理。而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叹:高一的物理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概念背会了,公式记住了,却感觉那都用不上,同初中的物理完全不同。做为物理教师,我们除了在情感态度上应多加鼓励学生外,还应在教学上抓住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实际操作入手教给他们物理思维的操作程序,进而内化为学生思维的习惯,最后深化为掌握物理思维的方法。

一、在整个中学阶段,高中生的思维特点

(一)高中生的思维正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处速发展时期,在这个抽象逻辑思维急速发展的时期,有一个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而且物理学中大量规律的产生也要经历简化实际问题为物理模型,控制变量实验探究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过程。

(二)初、高中学生思维尚未定形,可塑性较大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物理思维过程都可以外显为具体的操作行为(语言、画图、动作等);同样的从训练、培养学生的外在操作行为入手,帮助学生快速提高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

二、物理思维障碍的形成及解决策略

(一)初高中物理在知识和思维上的对比

1.认知要求上的差异

(1)从初中的“实物模型”到高中的“抽象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认识的衔接梯度过大,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教师授课时又不注重思维适应的延伸,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初中物理大多是研究实实在在的物体,所讲授的知识大多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它以形象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简易的实验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和掌握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学则要求学生从抽象思维获得和掌握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研究对象大多数是一些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如,质点、轻绳、轻杆、轻弹簧、单摆等。

(2)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状态、过程有质的变化。从初中单一状态、单一过程到高中的理想状态、临界状态、复杂的多过程、动态过程的分析能力要求上学生不适应。初中物理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大多是单一的。如,物体要么静止,要么运动,要么一直受某个力,要么一直不受某个力。高中物理往往要研究多个动态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多会变化。如,放在粗糙斜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逐渐增大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作用,讨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情况,小球自由下落后压缩竖直轻质弹簧的运动过程分析等。又如,临界状态的分析:将质量为m的小球用轻绳挂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求当斜面以多大的水平加速度运动时,绳上张力为零?这就要考虑临界条件。学生往往对“刚刚”“最大”“最小”等临界问题的分析束手无策。

2.能力要求上存在较大的跨度

(1)学生受思维定式影响,造成生活经验与物理科学性的不一致。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大部分知识就是为了解释生活现象而阐释的。高中物理知识有生活基础,但更注重模型的建立处理,更注重物理的科学性。如,学生总是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加速度就是速度的增加;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拔河比赛的胜负决定于拉力的大小等。均是受日常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式的影响,由于分析物理现象或问题时停留在表面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2)学生学习方法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不适应,学生习惯运用类比的方法做题。初中大量训练的结果是:照着教师的例题套用公式就可以做对题。高中阶段如果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到了高三,知识、方法的综合程度加强,学生就会乱了方寸,成绩就会急剧下滑。大多数学生初中学习物理习惯于教师讲,自己听,而不少初中教师教学中也常常为学生指出重点、难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解题按“已知”“求”“解”“答”模式套,对于指导学生读书,建立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往往忽略。而高中物理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况且,高中物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多数需要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总结、建立方法体系,转化成自己的能力。物理学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处理方法,如,实验、物理模型、等效、分析综合、应用数学等思维方法。又如,用隔离法、整体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法等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而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理解、总结、应用这些,比较多的仍是死记公式、乱套公式,从而造成学习困难。

(二)解决衔接障碍的几点措施

1.从情感态度入手,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依托,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能力固然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培养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看,学习一门学科,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学习动机诸因素中最活跃、最直接的因素。但是,兴趣要稳定而持久,只有在转化为良好习惯后才有可能;再从学生智能的形成来看,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养成,还是智力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既然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贯穿过程始终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在高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对于物理概念、规律准确而明晰的掌握和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才有基础。教师更要热爱学生、亲近学生,面向全体,给学生尤其是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满足的愿望,又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建立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铺平道路。

2.重视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使高一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即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是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

在“科学抽象”中要通过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把感性材料中有联系和毫无联系的因素,重要的、典型的东西和次要的、非典型的东西,深刻的和表面的东西,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别开来,从而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了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的大量事例中精选那些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侧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律的适用条件的讲解,注重变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较求解,达到预期的效果。

3.重视解题教学,注重读题、审题,注重物理过程分析,善于挖掘物理习题中的隐性条件和临界条件来解答习题

高一力学中较难的习题大多包括多个物理过程。学生拿到习题要确定研究对象,同时,要分析有几个物理过程。审题时还要仔细认真地挖掘隐性条件,这一点在某些学生中尤其容易被忽视,结果往往会造成解题条件不足的假象。例如,在习题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描述: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压缩得最短

时……,……恰好物体匀速运动。这种物理习题的“字眼”已告诉我们重要的隐性条件和临界状态。只有将所有隐性条件和临界状态挖掘出来,方能得到正确的解题途径。教师要教会学生画草图,用图来描绘物理过程。

4.练学生自己看书,教学生学习归纳的方法

除了做题,初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可以不看物理书,仅靠听讲记笔记就可以考高分。到了高中他们以为还可以如法炮制。我们的“好心”的老师在黑板的板书可真详细,把学生应该自己在上课之前自己完成的任务,都搬到课堂上来了。我的具体做法是留预习任务,课上检查自学结果,最好的检查方法是先考再讲,使那些自学过的学生尝到甜头。

上一篇:自信――开启学困生心灵的钥匙 下一篇: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